探討生命究竟 那先比丘經

探討生命究竟 那先比丘經
【人間社 王環、王秋華 新北市三峽報導】
2022-04-20
一位精通法要的比丘和一位富哲學思想的國王會擦出甚麼樣的生命火花?佛光山金光明寺4月16日人間佛教佛學講座,邀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秘書長覺多法師,線上闡述《那先比丘經》的思辨與生命探索。

法師指出,此經妙在一位很會問問題的彌蘭陀國王,和很會用譬喻法回答問題的那先比丘,開啟了東西文化思想的對話,彌蘭陀國王在這部經典裡提問了因緣果報、生命輪迴、靈魂論、知識論、宿命論等多元面向的問題,是一部探索生命追求真理的經典。310位線上觀眾,在覺多法師領航下,透過《那先比丘經》,探索生命。

法師分享,那先比丘對彌蘭陀國王表明,人心能安穩是為最大的好處,人能滿足是為最大的富貴,人能誠信是為最大的厚道,人能證得涅槃是最大的快樂,希望和自己對談的是一位智者而不是尊貴的國王,只求勝利。於是被譽為東方聖僧和西方哲學家的思辨問答因此而開展。

那先比丘針對彌蘭陀王的問題一一做解答,因緣何故做沙門?想要解脫今世、後世的苦惱。人死後可以脫離生死輪迴,不再受生死的束縛而流轉嗎?執取情愛和貪欲的人會再輪迴,不執取情愛與貪欲的人就不會生死流轉。繫念正法和智慧各有何用?繫念正法就是把持心念令不散亂,專心一致;智慧如一把利刃截斷無名煩惱。如農夫收割,左手專心一致抓住苗禾就是繫念正法,右手持刃砍斷苗禾就是智慧刀,人要繫念正法和智慧同時運作,才能出離生死求得解脫。應預先為善,或時到在行善作福?渴時掘井、敵侵練兵都無濟於事,應從身口意上預先為善修福,儲備資糧。未證涅槃者可否知涅槃之樂?如看斷手腳之人痛苦表情,即知痛,故從已證涅槃者快樂經驗,得知涅槃之樂。彌蘭陀國王問到最後,生起了出離心,回到皇宮後歡喜安穩一覺到天明。

那先比丘用佛教的勝義諦說服了彌蘭陀國王,用譬喻和對比法傳播佛教思想,讓國王深刻理解內涵,在學術史上讓印度古文明和希臘古文明文化交流,用問答的解惑方式讓以往大乘佛教重視經、律開始轉化注重論,讓希臘哲學思想更重視科學驗證和思辨的緊密性,也因那先比丘有耐性的回答問題,讓彌蘭陀國王重新審視佛教的核心價值,這部經典不用名相解釋名相,是不認識佛學和初學者最適合的入門書,法師用這些面向說明了那先比丘對宗教的價值和歷史地位。

法師勉勵大眾,在經裏可以看到那先經歷過許多的困難,如在和戰寺和五百阿羅漢聽戒,唯獨自己還沒證得阿羅漢被比喻為黑米,後又因犯戒被驅逐寺院,但他精進證得阿羅道,遊走人間弘揚佛法,是人間佛教的精神,在修行過程裡不一定是順利,但要逆增上緣,當作生命資糧,練就充滿智慧的人生。

金光明區樹林第二分會會長蔡霈樺觀後分享,法師用淺顯易懂的解說讓我們更瞭解《那先比丘經》的精華。其中對於用割小麥譬喻正法與智慧最為印象深刻,且需同時運作「定慧等持」才能出離生死得解脫。

三峽第一分會會員蔡杏枝分享,聽了法師佛學講座—《先比丘經》非常精彩,對那先比丘的睿智讚嘆不已。這是一部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的一問一答,是自己沒有聽過的經,過程中自己非常仔細聆聽。很喜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因何緣故作沙門?那先比丘答:要想脫離生老病死,解脫今世後世的苦惱,三世會有苦,不要再受輪迴苦,所以出家學道。讓自己憶起古德曾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唯有精進把握當下,莫虛度光陰,超出三界,正在此生。

相關圖片

  • ems0peqtt5m35qp98cbdb9kks.jpg
  • l1gl9bw2fi8x28czsxk78p4jp.png
  • u0unmovper5sbxf2arldm7w6l.pn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