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講堂智慧生活講座 如何為自己及父母做好高齡準備

員林講堂智慧生活講座 如何為自己及父母做好高齡準備
【人間社 黃如萱 員林報導】
2022-06-21
佛光山員林講堂和泰山文化基金會,6月18日共同合辦「智慧生活」系列講座,邀請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乃菁線上主講「關於高齡:如何為自己及父母做好準備」,近400位信眾齊聚雲端,學習在邁入老年的過程中,用更正確的心態經營生活,妥當的照顧他人和照顧自己。

身為高雄第一家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市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陳乃菁帶領團隊製作紀錄片〈好好照顧家己〉系列,其中第二集主角藍媽媽,高齡83歲仍開車載老伴到醫院治療,即便已不會路邊停車,還是能順利完成就診。陳乃菁指出,高齡者在能力許可內仍可以照顧家人,不一定都是等著被照顧。

「不論自己是否高齡,要開始讓家人更認識你」,應著手建立一本「生命故事書」,讓照顧者更能了解被照顧者的意願。從在意的小事情、飲食喜好等生活習性中切入,更大層面到意外發生後或身後事的處理,例如用什麼水溫洗澡、是否同意插管等。

變老的過程中要有所準備,同時善待自己。「存腦本」是預防失智症很重要的方法,平時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三餐均衡攝取蛋白質,每餐至少1份以上,且搭配運動,才得以維持肌力的質量,進而讓未來的高齡化更順暢。

照顧者的身分也需被同理,必須建立正確的心態,使得「照顧父母的過程中,自己也能獲益」。特別是老一輩的人大多喜歡被稱讚,若有犯錯,不要直接苛責而是正面感謝,讓照顧者有角色定位。陳乃菁舉例,1位病人的爸爸好心將尿盆往窗戶外倒,病人不但沒罵他,反而認為他爸爸有心幫忙照顧,讓他爸爸感到成就感。

陳乃菁建議,高齡者要不斷尋找自己的生命目標及意義,與人互動過程中要減少批判,每個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學習互相體諒。有些個案80至90歲了仍然在工作,跳脫「老了就等死」的框架。她提倡「失智友善」或「高齡友善」觀念,期望社會大眾不投以「對弱者」的眼光來做回應,而是儘量用對正常人的方式來互動。

佛光人陳顗茜分享,她的奶奶曾爬樹採收果實,體認到老人家保有好的骨骼。活在自在的當下,才是長輩需要的。黃淑慧回饋,可教導長者「三好、四給」,讓他們感受到愛與尊重。

相關圖片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