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南屏別院2021年人間佛教系列講座

【人間社 宋滌姬 高雄報導】

佛光山南屏別院「2021人間佛教系列講座」在3月21日舉行。禮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趙辜懷箴女士主講「人間佛教的修行觀」。法師與檀講師從各面向指引近600多位信眾如何腳踏實地修行,過著安樂富有的修行人生。

妙凡法師從傳統的修行說起。傳統以「吃素、打坐、誦經、持咒、隱居山林、自修自了」為修行重點,寄望於來世,在他方國土,由他力加持,得到解脫。但星雲大師指出:「『修行』並非空洞虛無的口號,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人間佛教重視「此地、此時、做己貴人、同體共生。」人間佛教修行的道場在「以人為本、現實人生、社會參與。」無論是決定往生西方或是乘願再來,都是自在與自信的,如《心經》所述:「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不是以逃避心態來求生佛國。

如何具體修行呢?星雲大師提出修行的方法有:「講經弘法、服務大眾、福國利民、五戒十善、正見正信、結緣布施、慈悲喜捨、四弘誓願」等。著手處就在於「心」。《貧僧有話要說》:「我把『修行』改作『修心』,從內心變化氣質、淨化心靈、淨化思想、身心、長養自己的道德觀念。」

妙凡法師更進一步說明「修心」的重要。當我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時,問自己:「心安嗎?」好的起心動念才會有好的果報,如同〈因果偈〉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想要解脫,不靠別人,而在於自己所做所為是否面向光明;解脫也不在他方世界,而在當下是否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貪著、計較、患得患失?斷一分貪念,就少掉一分煩惱。對於世間事物,不用逃避,而是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人類的究竟樂必定要建立在現實樂的基礎上,失去現實福樂的基礎,所謂的究竟樂,只是抽象和虛幻。

「人間佛教是行動的宗教,實踐的信仰。」妙凡法師勉勵信眾「善觀緣起,以忍為力,自覺行佛」,過著安樂富有的修行人生。

趙辜懷箴分享她與星雲大師相識的因緣。他認為大師講說佛法深入深出,常用生動的故事、譬喻讓人自然地進入佛法大海,得到法寶。星雲大師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願,過著「以無為有」的生活,然而卻能愈「給」愈多。佛光山從一片荒地,到今天遍布全球五大洲,都是大師「給」出來的。

趙辜懷箴認為要過現世安樂的生活,就要實踐星雲大師提出的「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趙辜懷箴說明在現實生活中,要成就一棟大樓,細小的沙石也是不可或缺的,事物的重要性,不分大小。雖然「你大我小」,但是重要性是相同的。

趙辜懷箴簡說「六度」就是「做得半死還被人嫌」。「做的半死」是布施,「被人嫌」而不抱怨是「持戒」與「忍辱」,還繼續自己的工作,是「精進」,在這樣的磨練中就產生「定力」,有定力就能生「智慧」。所以「你對我錯」是在成就自己的修行功課。

「兩家各退三尺,就成了六尺巷」趙辜懷箴用「讓他三尺又何妨」的事例,說明「你有我無」的心態,反而能讓更多人得到利益。

「星雲大師剛開始在宜蘭弘法時,非常辛苦,但每場法會大師都讓參加者心生歡喜,廣結善緣,踐行『你樂我苦』的理念,以此來弘揚佛法。」趙辜懷箴以大師為例,解說「你樂我苦」的具體實踐。

「『舒』字由『舍』及『予』組合起來,『舍』在古時同於『捨』字。知『捨』能『予』,就會身心舒暢。」趙辜懷箴用「舒」字來與大眾共勉。又提醒大眾:「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慈悲」。

主持人妙光法師總結兩位主講者的重點,期勉大眾在現世社會腳踏實地修行,淨化身口意,用「給」的精神,給出歡喜、自在、安樂的人生。

相關圖片

  • 圖片5.jpg
  • 圖片1.jpg
  • 圖片2.jpg
  • 圖片3.jpg
  • 圖片4.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