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星雲大師文集│第五冊 宗派概論│星雲大師
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約十世紀至十三世紀
唐末五代教難與戰亂頻仍,佛寺廟產遭受破壞,法義典籍亦多失佚,唯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法脈不斷。北宋時期,禪宗受到朝廷官員及士大夫的喜愛,成為五家七宗的極盛時代。南宋臨濟大慧宗杲主張「看話禪」,曹洞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二家分立禪宗天下,人才輩出。北宋永明延壽著《宗鏡錄》,乃整理禪學的鉅著;大師提倡「禪淨雙修」,闡明見性成佛,亦得誦經念佛,廣作萬善行門,其著作《萬善同歸集》即調和禪、淨二宗的法執;又作「參禪念佛四料簡」(9),標明禪淨雙修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更加促進淨土宗的盛況(10)。
宋代知識分子援佛入儒,發展出別具特色的「理學」,是儒家融和、吸收佛教哲學,著重於闡述「心性」與「天道」(11)的理論。這是佛教信仰普遍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的力證。
淨土經懺時期(清末民初)──約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明太祖鑑於佛教團體民間勢力的龐大,頒布詔令,將佛教劃歸為山林之教,自此僧侶或以山居自修為依歸,或居市集以念佛誦經超度亡靈為本業,失去大乘佛教弘法利生,廣結人緣的菩薩精神。
此一時期,高僧大德或隱居山林自修,或志在民間遊化,在經懺時流的世風下,別開參禪念佛的淨業,諸宗派多以念佛為基本修行。民間持誦佛號,發願往生西方的信仰亦盛,如印光大師主張念佛法門,致力社會救濟,各地僧俗遂興結社念佛的風氣。清末民初,佛教續遭法難(13),楊仁山、太虛大師等護教、革新,為中國佛教留下了希望的種子。
如今世界佛教莫不趨向「人間佛教」的目標,可見二十世紀後的世界必定以「人間佛教」為主流,走向同體共生、平等和平的歡喜與融和。
【注釋】
(9)四料簡如下:「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10)兩宋時代,淨土信仰亦漸漸深入民間,諸宗各派多兼修淨業,以極樂為旨歸。如天台法脈幾乎皆求生西方,律宗及華嚴弟子亦多歸心淨土,結社念佛蔚為風氣,淨土教廣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信仰。
(11)天道,主張天理為宇宙的本體與至善。
(13)如民初的「廟產興學」、軍閥馮玉祥的迫害佛教、文化大革命時的毀佛等。詳見《佛教‧教用‧中國佛教史上的教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