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林是娑婆世界的極樂世界,而現成的環境是累積了多少福報?大家有愛惜因緣嗎?想想大師以前打七,連經本都找不到,哪像現在常住皆已準備好了,但是你的心有帶著佛號進來嗎?不要認為理所當然,要知道:今日一照面,多少香火緣啊!像水、電每天在用,有感恩嗎?若缺了,生活影響會有多大?大家都說經濟不好,然而我們的治安、交通還是不錯的。依報是累生累世修來的,福報不是福報,除非你有智慧知道並愛惜福報。
昨天在台北一0一有八十幾萬年輕人跨年,大家選在元旦來念佛,表示五濁惡世裡,萬人皆醉唯我獨醒啊!而拜佛是否能得到加持力,首要的是恭敬心,重點在態度。我們知道淨土法門就是念佛,但念佛之後氣質是否有改變?慈悲力增加了嗎?慳貪心去掉一些了嗎?口業清淨了嗎?若都沒有表示沒念進去。來到淨業林並非只有念佛,念佛是表相上的修行,而內心的害怕、貪欲、捷足先登的心、我執、法執有無觀照到呢?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是什麼?就是從生活上下手,培養專注力,每個起心動念都清清楚楚,最後達身、口、意的淨化。若有看到念頭代表已進入修行,下一步又能擋下念頭,功力更是了不得,像洗澡、出坡、排班…等等,點點滴滴都是修行。
我們要常常把阿賴耶識的種子拿出來篩一篩,用什麼來篩呢?靠的就是佛號,大家審視自己,念佛後個性是像麻糬一樣的柔軟?還是像石頭一樣堅硬?性格上有改變嗎?大師說:「脾氣要慢半拍」,就是從因到果的路上不讓惡緣來助長,還有,不能只修打七的七天,問問自己:回到紅塵,信根有無動搖?有受到別人冷言冷語而退失正念嗎?這時候,善知識就非常重要,它猶如衛星導航般,指引著我們走在正道上。繼續精進用功!
聲陣陣在耳邊,無始無終十二因緣,何謂修行?何謂修道?目的是往西天。而西天在哪裡呢?佛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因為有空間的距離就覺得它很遠;但若以出離心、六根六塵皆不受境轉,轉個念轉個身,比如以善言待人好,當下就是淨土,因為一切歷歷在明,就覺得它很近。今日念佛,一生念佛,生生世世念下去,阿彌陀佛等著學人繼續學習,轉惡為善。
學佛貴在「用」,過去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作何密行?」大珠和尚不假思索的說:肚子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有源律師說:這不是和平常人一樣嗎?大珠和尚答:「非也。」常人睡覺有很多潔癖,比方會認床,吃飯要上館子,挑肥揀瘦的。可見同樣的境界,已悟非悟心境完全不同。大家在這裡聽聞佛法時要專注,別無他想,但心知道還不夠…,道力要強,我們要鞭策自己才叫精進。修行人要有密行,要有力量,看修哪一種法最有力,自己要能作主,否則常常會被境轉,若能念到開悟,揚眉瞬目無不是三藏所轉用。
大師在馬來西亞有八萬多人聚集聽法,有人問大師作何密行?大師說:「待人好。」大師把待人好當作是一種責任義務、是悲憫、無所求、法爾如是。一句「待人好」包含無限法義,是加功用行,也是無量功德。大家除了念佛、說好話外,還要將你所學的一切彌陀大悲願力,回向給菩提家眷,才名為真佛子。而待人好、親切招待、服務大眾、奉獻自己都是佛法。佛號要照三餐念,思思念念一句話,慢慢去醞釀,一年半載必可尋到彌陀法流。
除了漸次性的有情說法,更進一步要懂無情說法的可貴,例如迦葉微笑、拂塵揚起,了悟了山河大地,何處、何時不在展現妙法呢?祖師大德皆云﹕「不依世俗諦,不解第一義。」彌陀句句在心田,一句受用,一輩子就用下去;但何日才見金色身,與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都很重要,一樣是要去參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