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心培和尚佛七開示~四種顛倒

回目錄

本篇要旨:說明修行念佛,應遠離「四種顛倒」。即指:一、以無常為常。二、以痛苦為樂。三、以不淨為淨。四、以無我為我。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我們有機會修行,這因緣是多麼的殊勝可貴,佛已覺悟,得三明六通,內心圓滿清淨功德,佛因為尊貴故我們歡喜稱念。佛對於世間因緣的生滅現象,已能悉知悉見,這樣一位大善知識,值得親近學習。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當初,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成道,第一個念頭就想入涅槃,天人勸請佛陀要度眾生,佛陀說:「我不能度眾生。因我所證悟的真理,和世人所認識的道理都是相反,例如,佛說少欲知足,持戒淨心。但眾生執著不放!所以佛想此種狀況,講也無用。眾生所希望的,佛陀都說應遠離,眾生所行都和佛陀說的相違背,眾生無法接受卻要勉強講說,不僅不易相信,還有可能會毀謗佛法!」此即眾生顛倒的見解。其顛倒知見,可分為四種,即:一、以無常為常。二、以痛苦為樂。三、以不淨為淨。四、以無我為我。以下參考《星雲法語》,結合修行,與大家共勉!

一、以無常為常

無常為世間的真相,無智者,誤以為真實存在。故《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乃真實不虛也!

夫妻相愛能多久?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意指世間和身體皆由四大(地水火風)所成,有一天都將消失,不管是身體的健康,社會地位的崇高,有一天也會墮落。尤其有生必有死,實在無法讓我們永久依靠。認識世間無常,才懂得佛性的價值。無常並非不好,無常能轉消極為積極,借假修真。

二、以痛苦為樂

人在世間,歷經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相會,覺得有趣。夫妻恩愛、朋友之間談天說地,說過去談未來,覺得目前生活很好。我們念佛念到體內的細胞,也隨之跳動,念佛如同佛在加持灌頂,淨化貪瞋癡煩惱,增長戒定慧善法,我們在念佛、聞 法,即是調整觀念。佛說凡夫有三種受不能住著,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念佛不為覺受影響,離相而修。

也有人認為追求榮華富貴,經商營利,或為貪一時的魚水之歡,男的金屋藏嬌,女的紅杏出牆,以為這就是最快樂的事,殊不知「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面對財色,一般人不易放下,如刀口上蜜,貪一時之快,滿足自我,不知後果為何!還有人逞一時之快,在罵人、陷害人時,感到快樂無比,殊不知都在為自己埋下痛苦業果種子,這都是以苦為樂的顛倒。造惡無法和佛心接應,更不可能至極樂世界,因為沒有種善根福德因緣,以苦為樂的顛倒,甚至罵人陷害人以為樂。

星雲大師說:「我們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可以沒有慈悲。」當菩薩要修慈悲,布施善心、快樂給人,時時幫助別人。

三、以不淨為淨

世間人的生活飲食,時常為了一時的貪欲,宰殺雞鴨魚肉,滿足口腹之欲,但從佛法慈悲立場來看,卻是侵犯動物性命生存的自由權,然而佛法說身是不淨的,因為處在無常變化之中,無人能改變,此乃眾生業力造作所招感。但對於想滿足心中欲念,貪求無厭的人,卻視它為珍餚美味。貪欲是雜染、不清淨的,而凡夫卻不能迷途知返,還持續執著不捨。瞋恚也是煩惱不淨的,但是生起氣來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面目猙獰,醜惡難看。愚癡的人自生障礙,昏昧的愚癡樣,讓人看了就不想親近。故說以不淨的貪瞋癡為清淨,就是一種顛倒。

世間眾生昏昧愚痴,不容易讓人親近,又以貪瞋癡為顛倒,若以修道人的角度,即視之為不淨。念佛的人,可試著從觀佛的相好莊嚴,轉變氣質,並以歡喜心及微笑的服務態度,改善人緣,豐富人生。誠如蓮宗十一祖省庵大師所云:

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

當觀此身體,臭穢難具論,內外及中間,無一清淨物。

己身既如此,他身亦復然,深生厭惡心,慎勿生貪著。

當觀極樂國,純是蓮華生,不假父母胎,壽命原無量。

一念念佛時,蓮華即化生,若能無間斷,決定生安養。

四、以無我為我

以佛法而言,生老病死的假我在生活,時常活在妄想裡,禪門有句話頭說「拖著死屍是誰?」目的即要行者,依此話頭的提問,隨時警惕自我,誰是我?我是誰?我們看小時候的自己是我嗎?隨著年齡增長,每一個階段都在變化,究竟那個才是自己呢?佛法說無我,但我們卻每天為這不淨的假我貪婪、執著。過份的為身體漱洗、裝扮和滋養,而不知要尋找「拖著死屍的人」 之本來面目。如此以假我為實,妄認為真我的行為,就是一種顛倒。

我們精進念佛,若能以無我的力量轉化,將修行視為理所當然,即能體會無我的真義。阿彌陀佛以大慈悲願行,攝受眾生,其目的就是要令眾生得度,遠離顛倒。凡夫應如何消除顛倒呢?即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此方法對治眾生的「以不淨以為淨,以痛苦以為樂、以無常以為常、以無我以為我」的顛倒妄見。若能如是信解實踐,這樣念佛即能愈念愈和佛的清淨心相應,最後得到首楞嚴定,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

《觀佛三昧經》有則故事:久遠劫前,當時住世的佛,名為「釋迦牟尼」,於世間弘揚佛法,教化百姓。佛入滅後,有位王子名為「金幢」,性格傲慢自大,不信佛法。有一天,定自在比丘向王子說:「佛塔中有供奉佛像,由眾多珠寶裝飾雕刻而成,王子可前往瞻仰。」聽完比丘話後,王子即前往佛塔瞻仰佛像。王子見到佛像面如滿月,目如青蓮,相好莊嚴,即向定自在比丘說:「佛像尚能如此圓滿相好,更何況是佛陀的真身呢?」定自在比丘回答:「王子今日見到佛像若無法禮拜,也應當合掌稱念『南無佛』。」於是,王子聽從建議,合掌稱念「南無佛」。王子返回王宮,仍繫念佛像的相好莊嚴,十分歡喜,便捨離邪見,皈依三寶。

由於王子在塔中稱念「南無佛」的善根功德,命終後得以值遇九百萬億那由他佛,並在諸佛教化下,常勤精進,證得甚深念佛三昧,亦因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此以後,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最終證得甚深首楞嚴定,即是財守菩薩。也就是金幢王子,他因為有因緣念佛,又具深厚善根,聽到比丘勸說從善如流,因而皈依三寶,精進修行得大果報。

各位能有大善根念佛,是因緣殊勝,亦為難遭難遇也!我們應深信佛陀所言,無有懷疑。等佛七結束返家後,便可發心至道場服務,心中不忘隨時念佛,必然時時有正念,即容易化解生活所遇到的問題。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