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心培和尚佛七開示~安心八法

回目錄

本篇要旨:說明修行念佛,於生活中安住身心,可依此八種方法安住,即:一、安住在慈悲喜捨上。二、安住在發心立願上。三、安住在般若智慧上。四、安住在禪定戒法上。五、安住在靜念禮拜上。六、安住在淡泊謙卑上。七、安住在放下自在上。八、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念佛是最方便的修行法門,只要心中對念佛有大信心,不管動中念,或靜中念,都可以讓我們從輪迴的此岸,度往解脫的彼岸。修行念佛,當下就是在淨化心中的無明煩惱。

我們能夠將身心安住在念佛上,那怕是短暫的時間,這是多生累劫,所積來的福德資糧啊!尤其能夠七天念佛,福德因緣更是殊勝。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云:「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佛堂念佛,心安住在佛號上,佛七結束後,面對生活裡的人事物,我們應如何將念佛與生活修行結合?心又應安住在哪裡?人生很忙,總是要求一個身心安住的方法?以下就參考《星雲法語》所講的八種方法,結合修行分別解說:

一、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華嚴經》卷一云:「如來無垢莊嚴身,增長眾生清淨心,安住慈悲喜捨中,是名莊嚴淨法門。」卷七亦云:「捨離瞋恚增上慢,常樂柔和忍辱法。」已成道的佛陀,對弟子的慈悲,總是身教重於言教。

有一次,佛陀來到娑羅邏巖中,對眼睛失明的阿那律說:「阿那律!你把針線拿出來,我來幫你做衣服。」聽到佛陀說話的阿那律,心裡誠惶誠恐,感動的熱淚盈眶,不知如何回答?佛陀穿好針線又取布剪裁,跟隨在旁的弟子阿難陀也幫忙縫製。只花了一天時間,佛陀即縫好阿那律的三衣。一個是老師,是福德圓滿的佛陀,一個是弟子,是盲眼的比丘,他們師徒間,老師的慈愛,弟子的恭敬,充分表現了佛教的師徒關係,也展現了佛陀慈悲,平易近人的人間佛陀。

世間滾滾紅塵,多少人為了家庭、事業、子女代代子孫忙碌,不容易找到安住處;假如我們身心都不離柔和忍辱,不離慈悲喜捨,人生必能充滿祥和歡喜。

二、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諸佛菩薩都因發願而成就菩提。例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我們念佛之人也應每日不時的發心立願,發心能增加力量,立願能確立目標。

過去聖賢、諸佛菩薩,沒有人不發心立願的,發心愈大,立願愈堅,成就必然越大、越多。像我們平日吃飯,若能在飯前發願,稱念三句話,即:「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常常這樣發願,必能為人生增加道德力量,進而圓滿生命。

三、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六祖壇經》云:「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般若最殊勝,十方諸佛皆依般若而成佛,般若就是圓滿空性的智慧,做人不能愚癡、執著,假如生活在愚癡執著中,懵懵懂懂,人生就不易成就。我們的心總是心甘情願被綁在紅塵中,要用智慧繫在佛號上,不要到處攀緣,如果我們能時時用般若觀照,以智慧處理事情,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四、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六祖壇經》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一個人若每天能有半小時,把身心安住禪定裡,整個生活都合乎戒法,讓心意保持正念行為如法。據《法苑珠林》上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隰州大寧這地方,有一個農夫,名叫賀永興,因為鄰居的牛侵犯了他的農作物,用繩子將牛的舌頭勒斷,手段實在太殘酷了!後來賀永興生了三個孩子,都成了啞巴。大家都認為這就是他虐待動物的報應。」

由此可知,行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身心少煩少惱,也會增加持戒修定的功德,必能為念佛修行帶來力量。

五、安住在靜念禮拜上

佛教徒,假如是出家僧侶,理所當然應做早晚課誦,若是在家信者,則可在家裡,早晚花十五分鐘,禮拜佛菩薩聖像十二拜,或半小時二十四拜。於禮拜時,每禮一拜,可以自由念佛五聲或十聲,時間久了,身心自然能獲得清淨。

也可配合呼吸進、出作數息,例如,吸氣時數一,呼氣時不數,再次吸氣時數二,呼氣時不數,就這樣從一數到十,若中間亂了數字,不要緊,再重頭數起即可,如此持續的做,時間久了,就有收心靜念的成效。念佛亦可依於呼吸的進、出,結合數佛號安定身心。

六、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我們生活之中,一切所需足夠就好,物質應以儉樸淡泊為要。身心若與世間的名利接觸,就容易生起諸多的貪求妄想,即有可能滋生是非,故如能做到生活簡單,與人交往能以謙卑對待,如此道德形象自然提升。 學佛修行,不管出家或在家,都應心繫正道,生活淡泊,待人謙恭。尤其出家為僧,更應時時勤修無為法,善護梵行,少欲知足,以達離欲清淨。誠如宋朝宏覺禪師教誡徒眾所云:「你們既已出家,就好像囚犯從牢獄釋放出來一樣,因此,要能少欲知足,不要貪求世俗的虛榮;要能忍耐饑渴,發心立志學道,修習解脫的無為法,能聞修佛法,實在難能可貴,就是九死一生,也不能拋棄佛法。」

七、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我們人生,背負了太多負擔的東西,例如:權利名位、物質財富、人情世故、是非得失等,如果心上懂得放下這些重擔,自然覺得輕鬆自在。唯有放下,才能自在;需要自在,就得放下。

有一個證得五通的梵志婆羅門外道,因尚未證得漏盡通,所以煩惱未盡無法解脫。經人勸說,可向佛陀請教,就能證入漏盡通。於是五通梵志捧著兩盆鮮花想供養佛陀,向佛陀問道。佛陀乍見五通梵志走來,便對他說:「梵志,放下!」梵志聽佛指示,即刻放下左手的一盆花。佛陀看了又說:「梵志,放下!」梵志再將右手的花放下。佛陀再說:「梵志,放下!」梵志一聽,心想:「我已全都放下了,再無東西可放!」佛陀還是說:「梵志,放下啊!」這時候,梵志終於豁然大悟,原來佛陀是要他放下身心的執著。

各位蓮友,所以念佛能放下煩惱,功夫才能得力。

八、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我們的人生之所以痛苦,原因都來自於不滿足而起,由於不滿足,所以產生諸苦。例如有了房子,想要汽車;有了汽車,想要珠寶;有了金銀珠寶,想要權勢名位等,生活總是不能滿足。「天堂在哪裡?知足常樂是。」一個修行人,若能學習滿足,生活自然快樂。所以滿足就是富貴,滿足就能安住。

諸位蓮友,以上安住身心的八種方法,只要能善於修行和利人,不僅今生福慧增上,來生想上生西方淨土,必能如願所成。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