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心培和尚佛七開示~佛陀入滅前的叮嚀

回目錄

本篇要旨:說明修行念佛,應放下萬緣,念佛功德方能彰顯。並特別提出佛陀將入滅之際,大眾推派阿難向佛陀所提問的四個問題?佛陀即慈悲應允回答。問題有:一、您入滅後,佛弟子當應以誰為師?二、您入滅後,佛弟子當依何而安住?三、佛入滅後,如何調伏惡人?四、佛入滅後,佛弟子將經典結集,如何使後人相信?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念佛修行之人,對於生活中的五欲、六塵,都要能少欲知足,心中隨緣放下。為何要放下?因為沒有放下,就不能在念佛修行上得到功德利益。就好比我們回佛光山念佛,如果心中還在罣礙家裡的事情,或只有念一天、二天,佛號如何能念得溫熱、熟練。我們念佛,佛號所念的速度不一定念的很快,重點在於身、口、意要能念得清楚,尤其在繞佛時是念六字佛號,但是當轉為四字佛號,回歸坐墊、一直到止靜,佛號大概也要念二十分鐘,速度就不宜太快,應穩穩的念,對呼吸的調適,才不覺得氣喘,如此也比較有助於維持念佛七天的體力,還望法器能多關照到念佛大眾的身心狀況。

我們都知道,佛陀的應化身已入滅二千多年,我們現今還能有福德因緣聽聞佛法真理,吟唱著彌陀的法音,這是甚深的福報。阿彌陀佛等同十方諸佛,因為佛佛道同,只不過諸佛於因地修行,所發願有所不同罷了。然而,佛陀入滅之時,究竟有留下什麼叮嚀?二月十五日,佛即將入滅時,出現了比平時更不可思議的光輝,那光明就像夕陽的光輝一樣,也好像月亮一般皎潔清淨。眾弟子雖很悲悽,為了使正法久住,大眾即推派阿難向佛提出四個問題,請示佛陀:

第一個問題:佛陀,您住世時佛弟子以佛為師,但您入滅後,佛弟子當應以誰為師?

佛答:我涅槃後,以波羅提木叉(戒)為師。

「戒,梵語尸羅,或波羅提木叉,意指行為、習慣、道德、虔敬。」《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四分律》卷三十五說:「『波羅提木叉者,戒也。自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集眾善法,三昧成就。』這是說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住處,一切定慧等功德,都由持戒而成就。」《心地觀經》云:「『渡生死河,戒為船筏。』能夠守戒不做惡而造善業,自然能安渡業海,到達清淨極樂的彼岸。」

各位蓮友!若已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等,有守持好,就是有依佛說的戒法為師。而以念佛來說,能夠放下塵緣妄想,心不攀緣即有利於持戒。然而,如何做到念佛持戒的修行?例如,我們在念佛堂念佛,有法師們帶領大家共修,以及佛堂的專修環境攝受身心,幫助止息外緣,專心念佛,這就是持戒的助道因緣。

第二個問題:佛陀,您住世時,佛弟子依您的身教、說法而安住,但您入滅後,佛弟子當依何而安住?

佛答:當依止四念處安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人的身體每天吃五穀,難免會生病,也常代謝出不淨,故要洗淨,無法不變壞,所以不能長久安住。認識「觀身不淨」才能遠離對身的執著、貪婪,進而安住在無貪的佛法清淨裡。

「觀受是苦」:「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於念佛過程,在心中就可能發生這些受,我們心應深入觀察這覺受的無自性,它與煩惱心所相應,不能為此受所轉,如此才能遠離無明煩惱。

「觀心無常」:凡夫心有生住異滅,不斷變化,不是執著過去,就是幻想未來,我們心太好分別、攀緣了,總是不停追逐外境。因而《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如能轉心向法,例如安住於感恩知足,慈悲喜捨,服務助人,人生必然充滿美好。

「觀法無我」:我人的五蘊生命,屬於物質的有地、水、火、風,屬於精神的有受、想、行、識,這些都是無我、空性。應加以觀察究竟,方能真正認識「觀法無我」。

山河大地也都是無常、無我的,多年前南投的九二一大地震,多少人因遭遇災難而埋屍於地底下,這不就是無常、無我的寫照嗎?真令我們不勝唏噓!故應珍惜生命,廣結善緣。

第三個問題:佛陀,人有好壞,佛住世時,凶惡之人,佛可降伏,佛入滅後,如何調伏惡人?

佛答:莫擯之。對於知見不正的惡人,再多的助緣,皆無法令惡人受用和改善,故應以「莫擯之」,讓為惡者覺醒,此不失為是一種解決之道。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園精舍拜見佛陀,問佛陀說:「瞿曇!有我嗎?」佛陀什麼話也不回他,只以沈默回應。那麼,「瞿曇!沒有我嗎?」婆蹉族出家外道繼續追問。佛陀還是以沈默回應。這樣再問、三問,佛陀都是以沈默回應。那位婆蹉族出家外道心想,他已經連續問了三次佛陀都不回答,繼續留下來也沒意思,便起身離開了。

這時,跟隨佛陀身旁侍者的尊者阿難,心中感到不解地問佛陀:「世尊!為什麼您都不回答他呢?這樣豈不是讓他誤以為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而成為邪見嗎?」

佛陀回答阿難說:「如果我回答他有我,這不是和哪些執於『常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豈能和我『一切法無我』」「的正知一致?如果我回答他『無我』,這不是和哪些執於『斷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徒增那位已經習慣執於『有我』的婆蹉族出家外道的困惑。因此才以沈默方式回應。」

第四個問題:佛陀,佛在世時,佛的言教,大家都能相信,但佛入滅後,佛弟子將經典結集,如何使後人相信?

佛答:在一切經典的前面,加「如是我聞」,表示你阿難親身聽到佛說的教法。

據《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一載,阿難請示佛陀,於如來滅後結集法藏時,應當安立何語於經首,佛陀答以:一切經首應當安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為諸四眾說是經」。因此諸經的經首均有「如是我聞」之語,「我」也被解釋為阿難的自稱。

雖然佛陀已經入滅二千多年了,但佛陀宣說真理的法音,還不停的傳唱在每個佛弟子的心中,就如大家吟唱彌陀聖號音聲一樣,就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念佛聲當中吧!念出慈悲喜捨,念出解脫自在,念出圓滿人生吧!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