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說明修行淨土法門,據《大寶積經》‧卷 九十二〈發勝志樂會〉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且隨所發之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此人於命終時,當能往生。十心即指:
一、無損害心。二、無逼惱心。三、樂守護心。四、無執著心。五、起淨意心。六、無忘失心。七、無下劣心。八、生決定心。九、無雜染心。十、起隨念心。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我們修持淨土法門,應發心立願,學習彌陀四十八大願, 慈悲廣度眾生,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例如,佛門過堂用齋,都會先發願,所謂「飯前三稱念」,即:「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又如早晚課誦,唱三皈依文:「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亦是發心立願。又如元朝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文所云:「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故。」然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歷經無量劫發願,修道才得以成就。
若言發心,有何具體內容。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二〈勝志樂會〉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如有眾生發十種心,且隨所發之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此人命終之時,必能上生極樂淨土。十心即指:一、無損害心。二、無逼惱心。三、樂守護心。四、無執著心。五、起淨意心。六、無忘失心。七、無下劣心。八、生決定心。九、無雜染心。十、起隨念心。茲將 十心分別解說如下:
一、無損害心
即指念佛的人,對於一切眾生,應常起大慈心而不加損害,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快樂。我們看這個社會上,有的人因為手頭比較緊,就去搶奪婦女的皮包,甚至是搶銀行,這種行為,即非「無損害心」。
現今社會有些人生活空虛,對人生沒有目標,或者因遭遇困境,可能以吸毒來麻痺自己,甚或自尋短見,這都非常可惜。其實生命極為珍貴,不僅不能傷害眾生,也不能傷害自己。念佛的人應培養感恩、慈悲之心,發願幫助一切眾生,令其遠離損害、侵擾之心。
二、無逼惱心
即指念佛的人,身心安靜,對於一切眾生,應常起大悲心而深加愍傷,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脫離痛苦。「惱」是一種氣恨, 恣意發怒的心。修行在於不自惱,不惱人,故應修悲心。
例如,人與人之間,不會有猜疑、妒忌;國與國之間,不易發生戰爭,對世間萬物懂得愛惜,不隨意砍伐樹木,浪費物資,而心無饜足的發展貪欲。好比諸佛菩薩不忍十方眾生受苦而欲拔濟之,其心稱為大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有慈心者會想給予眾生快樂,若慈心發不起來,可思惟眾生對我有恩,自然慈心容易感發。
因此,我們的心要發的正、發的大,像釋迦牟尼佛成就千百億化身,像觀世音菩薩成就千手千眼。菩薩因廣修慈心,而行財施、法施、無畏施,尤其是無畏施,恆常施予眾生安慰,沒 有驚慌,使眾生離苦得樂。
三、樂守護心
即指念佛的人,對於佛陀所說的正法,當應不惜身命的守護愛惜。因此,我們應深信,只要發心衛護正法,無量功德都將成就,護法善神也常護左右,因為護佑正法功德難量。
修行主要在修心,以正法淨化身心,樂於守護,猶如保護眼晴,不能讓微細物進入。我們觀想我與眾生是一體,雖然形像有異,佛性無別。念佛應護念正法,覺照本心,淨化妄念,清淨心即自然顯現。
四、無執著心
即指念佛的人,應常以智慧觀察,對於一切法不生執著。
我們做人為什麼會有痛苦?都是從執著、比較而來,故應知足。《華嚴經》卷二十云:「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由此可知,用無執心念佛,才能遠離煩惱,證入三昧,上生佛國。
五、起淨意心
即指念佛的人,不僅能離開世間的雜染法,對於世間的恭敬、利養等事,也能常生知足之心。
誠如星雲大師所云:「我們的心境,經常被名聞利養給攪和得無法平安寧靜。其實世間的名聞利養,都是虛幻不實,是無法永遠存在的東西,但是我們卻加以追逐、攀緣、計較,如此內心哪能太平呢?假名虛利在聖人眼中,只是一塊臭肉,我們卻一直追逐這塊臭肉,縱使吃得津津有味,但又怎能有益健康呢?所以淡泊名聞利養是獲得平安寧靜生活的必要條件。」故聞法就顯得重要了,因聞法能知諸法、遮眾惡,讓我們的心意淨化。
六、無忘失心
即指念佛的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此心。
我們在這裡念佛的每一個人,佛法之稱為總相;但是每一個人的長相、五官、業報各有不同,這個就是別相。成就「一切種智」的佛陀不僅能知總相,還能覺知眾生的種種差別相,比聲聞、緣覺行者還要殊勝圓滿,據說阿羅漢只能夠觀察到八萬大劫以內之事情;而佛陀卻能了知過現未來無量劫的事情。念佛的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就是要發菩提心成就佛道,一切時中念念不捨此心。
七、無下劣心
即指念佛的人,應常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
《法華經》載,常不輕菩薩無論是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是一切人等,皆悉禮拜、讚歎,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然而,在我們生活中,不因某人長得好看或不好看;某人的身份高低而分別好壞、有無,這種心就是平等心。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修行的人,應以愛己之心愛人,以寬己之心寬人,如此才能去除凡夫的下劣心。
八、生決定心
即指念佛的人,不應執著世間的言論,對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而畢竟不迷惑。
我們修行中,不管世間多少是非,應不去執著,是非是聽不完的!而所要關心的是自己三毒煩惱斷除否?人的生命能有多少寒暑,怎能不好好修行呢!再說,多話多惹是非,不如把時間用來思惟佛法;自己不懂得用功,就要歡喜聽聞別人講說佛法,一則作為見賢思齊,二則建立修行正見,以成就念佛修道的資糧。我們對於這些道理,要「生決定心」,深信不疑,好像樹根扎得深,不怕狂風來。
九、無雜染心
即指念佛的人,應精進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中常遠離一切的煩惱雜染。
我們凡夫的心東飄西盪,南想北想,無法安定,於是雜染妄心不斷。例如吃飯打妄想,食不知味;睡覺也打妄想,輾轉難眠;開車也打妄想,結果撞上電線桿,還怪電線桿的位置不對,所以現在的電線桿上面都貼有「南無阿彌陀佛」,用意在提醒開車須專心,要正念「南無阿彌陀佛」。
《六祖壇經》云:心能「平直」即是阿彌陀佛;「慈悲」即是觀音菩薩;「喜捨」即是大勢至菩薩;「能淨」即是釋迦牟尼佛。因此我們應自淨其心,善護念才是。
十、起隨念心
何謂隨念:「隨,順也,謂順理之念,即天台所謂安住中道,不為二邊所動,名之為念也。」即指念佛的人,雖觀想如來相好、阿彌陀佛相好,但是不可心生愛著,要於無念中常念阿彌陀佛。猶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早期於宜蘭帶領念佛會打佛七時,對念佛法門「無我之境」也深有體會的說:「我從正念,念到無念;從妄心,念到一心;從無念而念,到念而無念;從有人有我,念到無人無我;甚至念到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阿彌陀佛好像在我身上活了起來,極樂世界似乎就在當下。」
諸位蓮友,以上所說的發十種心,對我們修行念佛,福慧增長很重要!能發願行持,常住心中,修行便容易進步。希望大家能精進實踐,早日成就佛道。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