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說明修行念佛,應具備正確的觀念。觀念正,念佛即容易引發信心、法喜。其內容,不離止惡行善、深念無常、發心立願等等皆是。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我們對念佛有信心嗎?若無信心,佛號就會越念越提不起勁來。有了信心,就能護念身口意,遠離雜染,不造惡事,一切功德由此生長,如《大莊嚴經論》云:「因有信心故,則不造諸惡,一切諸功德,以信為使命。」
諸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成立與流傳,為何淨土法門最為現代人所歡喜受持?因為教義明白,修持方便。就以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以安頓身心。
我們持名念佛,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心中觀想清楚。如果止靜,可將佛號默念於心,並觀想佛像歷歷在前。雖然閤眼端坐,也能如同張眼見佛像。凡夫心容易昏散,如不以念佛對治妄念,煩惱將難以止息。
我們想從念佛得到大利益、大功德,首先應建立信心。我們相信: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相信念佛能夠得佛功德力的加持,因為一句佛號代表了「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有無量壽命、無量光明的意涵!我們就將「心」,安住在這光明的佛號當中,放下無明妄想,遠離對世間五欲、六塵的追求,因為執求越多只有痛苦越多。世間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放得下?當有了生活起居所需,還是不知足的想要再更多!
各位參加念佛共修,佛號為何值得我們稱念?因為深感「人生苦短」,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善用人身修行,還等待何時?家庭、工作固然需要照顧,但修行更為重要!因為人命無常,佛法難遇,生死大事,無可替代。
誠如《佛說四十二章經》所云: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只要一口氣不來,即無法生存。我們雖然有此人身,可不要認為生命還很久長!生死無常,切勿有恃無恐,以為還年輕。每日報章媒體,無不報導無常事例,都在為我們說法。甚至身心調節不良時,也可能出現警訊,所以應當精進。
念佛,不一定只在佛堂,行住坐臥,任何時處都可念佛,只要不妨礙做事。如開車時播放佛號,可保正念。凡夫心念如同「瀑流」無間斷,容易覆蓋本心,迷失本真。雖然如此,只要念佛,必可淨除無明,開顯佛性。而念佛除了培養大信心,更應效法諸佛菩薩,發菩提大願,引領眾生出離世間五欲塵勞。
生命有限,不管家財萬貫,夫妻生活多美滿,終究抵不過業力的無常,有時意外發生,事情都來不及交代,就天人永隔了。所以說念佛修行,平常就要準備好。例如明天還沒到,今天準備好了沒有?我們雖不能預知明天,但可利用今天。心中可不要這麼認為:「我還年輕,生命還長,等年老時再念佛!」若等到年邁體衰,還能念佛嗎?
諸位,你們可知世間上有多少人無法念佛?他們有的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有的身心受障,念佛困難。而我們身心健全,若不把握時機修行,不知未來還有得度因緣否?生老病死苦,誰都無法替代,如不把握現生,將佛號念得習慣,若無常到來,一句佛號都念不出來,如何蒙佛接引西方?是故應把念佛念得如呼吸般自然、習慣,臨命終時,必定能往生淨土。
諸位,「生死」每一個人都須面對。究竟有多少人重視生死問題?一般人總是說:「死」是遙遠的事!但是當面臨親人往生時,即恍然覺醒!原來,當生命存在時,沒有好好地去珍惜,等到親人離我而去,才要買幾顆供果,煮幾樣供菜,講幾句好話,其實彌補已嫌太遲。人生在世,至親莫過於父母,應當感念親恩,以虔誠、懇切之心,祈請佛菩薩降臨佛堂,加持身心,能在念佛時遠離妄想,使修道增進,更願意把念佛功德回施有情。
我們持誦《阿彌陀經》,經文在述說極樂世界的勝境,也說明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有見濁、劫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心中有種種的成見、執著,自以為是的想法,阻礙修行的進步,所以才需藉由念佛來淨化身心。
人心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深藏於心,不斷地在啃蝕我們的心靈,如同魔王住在心內。悉達多成道前,魔王即示現「五欲」誘惑太子,但太子以正智識破「五欲」乃緣起性空,影響不了他成道的決心,一心精進,最後,終於成就佛道。
「五欲」的束縛,起因於心的執著而有,與無明心相應,所謂「貪欲本無體,執境便成迷」。我們如能了知貪欲的虛妄不實,心無妄求,恆常以正智觀察,無論什麼境界來臨,我們便可自然做到心無顛倒,無所憂懼。正如《法句經》所云:「無所貪欲,何憂何懼?」只要我們透過念佛,調伏妄念,再大的困難,也能迎刃而解。
佛陀說法,旨在導迷為悟,能依善知識學習,才能明因識果。若聞法不易領會,表示障深慧淺,則須透過念佛淨心來改善。可用「念佛觀」對治業障,讓心中生起佛號的正念,有正念心就不害怕。就好像我們走在黑暗的道路上,突然亮起燈光,就不害怕。因為,有燈的光明,得以看清方向。
諸位,我們生活裡覺得幸福嗎?五欲之樂能夠長久嗎?如果世間的快樂能長久,便值得追求!問題是「不能」的!如當初秦始皇想盡辦法找長生不老藥,終究未能如願。「人」是越有錢,越是怕無常臨身。惟有真正認識無常,行佛慈悲,尤其趁有生之年,發心做好事,例如護持道場,使佛陀正法久住世間,讓眾生有得度希望,才名為報佛恩。
佛法是發自內心行持的,應自我要求,不應等他人勸勉才做。例如,佛七共修到了,趕快回山念佛!若還需他人鼓勵那就太慢了,無常隨時會到來,我們應該把握修行良機,念佛增福慧。其實,念佛,在佛陀時代,有所謂「六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意義乃憶念佛於無量劫修行,已經斷除煩惱,圓滿功德,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念:即「思惟」佛的相好莊嚴,無量功德,所謂一句佛號萬德洪名。例如「三時繫念」功德佛事,以誦經、念佛來回向亡者,亡者若生前為經營家計,無暇親近道場修行,往生後不知去向何處?只有為他誦經度化,藉由佛力加被,為亡者在佛前皈依、禮敬、懺悔、聽法,期能往生善道。
據《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為了救度母親脫離餓鬼之苦,經佛陀教示,在僧自恣日設齋供僧,以此功德回施母親,脫離三途之苦,始有盂蘭盆會。在家信眾以妙味飲食供養三寶,不但現世父母福樂享年,乃至能蒙無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因此每年七月,寺院循例舉行盂蘭盆會,以追思父母及歷代宗親,令現世者增福延壽,往生者超生淨土。像佛光山萬壽園,每年清明節或農曆七月,皆有好多信徒回山供僧、誦經、祭祖而廣作布施功德。
念佛貴在於「信」,有了深信,更要發願實踐,此乃培修福慧。我們應學習諸佛大慈悲心,廣度一切眾生。這樣,當生命臨終時,不覺得有遺憾事未做完,即能安心放下世間一切,往生極樂。例如,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順,對自身威儀的要求;常讀誦大乘經典,修養人格道德。如奉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達到淨化身口意三業。
諸位,我們度心外眾生,即是圓滿內在的悲智。眾生如幻如化,貪瞋癡亦復如是。我們內在的垢染,要淨除是多麼不易呀!而所造之業卻大如須彌。因此,唯有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藉由念佛,去除雜染,方能脫苦。修行人應「老實念佛」,凡夫的心就是太不老實了,妄想、貪求太多,若能少欲知足,勤修佛法,恆常念佛,日久即功深。
人在世間,當生命一息尚存,就應把求生極樂的資糧準備好,當一期生命結束,便可順利往生極樂世界。祖師大德,佛法精通,修行高深,沒有一個不提倡修行淨土,發心度眾生的。大家聞此殊勝法門,應該深覺稀有難得,發心實踐,善用人身,將佛號繫念於心,念念不生疑,期能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