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心培和尚佛七開示~持名念佛八法

回目錄

本篇要旨:說明持名念佛,可依八種方法行持,即:一、明持。二、默持。三、半明半默持。四、觀相念。五、追頂念。六、禮拜念。七、計十念。八、十口氣念。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我們又見面了!每個月聚集在佛光山的淨業林念佛共修,非常有意義,因為我們已從念佛修行裡找到人生的光明。世間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我們能藉助念佛,就能使心遠離恐懼。

念佛像什麼?念佛就像貧窮的人得到寶藏,也像生病的人恢復健康。人生在茫茫大海裡浮浮沉沉,貪、瞋、癡煩惱不時圍繞著身心,我們唯有靠念佛之力,方能走出煩惱、迎向光明。

說到念佛,一般都先以持名念佛開始,就連明代高僧蕅益大師,亦對持名念佛稱讚地說:「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

持名念佛如何持念?應把握什麼要領?從歷代淨土文獻記載中,對持名念佛皆有不同之看法,以下茲舉《佛教叢書.宗派.淨土宗》星雲大師所說的八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明持

出聲稱念如來名號。行者念佛時,若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亂,則應勇猛提起精神,高聲唱念,把全身的精力聲音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使音若金石,聲滿天地,則能對治昏沉,頓覺清醒,驅除妄想,恢復正念。古人說:「大聲念佛就見大佛,小聲念佛就見小佛。」這是提倡念佛法門的方便說。蓮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覺其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高聲念佛法。此外,金山寺的金山和尚,夜半時分常至高山頂上,大聲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大眾都被他的念佛聲所感動。所以高聲念佛既可提起正念,亦可助他入佛。

二、默持

若高聲唱念佛號太久,覺耗氣費力,則可改用默念,唇動但不出聲,唯阿彌陀佛聖號在行者心中,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於清楚明白之故,心不散亂,正念分明,故其效果不減。此種默念法,可於臥時、睡時、工作時、沐浴時、開會時、參加典禮時,舉凡二六時中,無一不可持也。臨終之時,四大分離,六根銷融,唯心識仍可念佛。所以平時默念有功,臨終必可隨習念佛往生。

三、半明半默持

此即金剛持念法。若念佛高聲覺其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則取其中道,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行者一邊念,一邊聽,不論四字或六字念,但能聽得字字分明,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聞他人呼喚自名,則能清醒矣。

四、觀想念

這是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綜合,也就是在持名念佛的同時,也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以手摩我頂,或以衣覆我體;或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樓閣寶樹等,久觀令熟。平時極樂依正已歷歷存於心中,一旦身衰體謝,心中念佛的同時,極樂勝景便了然於心。

五、追頂念

如上所說的金剛念法,將字與字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為緊密,使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聲聲追頂,中間不留間隙,無少休息,努力直前,即名追頂念。由此念佛,極力追頂,猛之又猛,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預卜不著,現在心識不擾,則三心斷絕,前後際除,虛空粉碎,自然雜念妄想歸於寂滅,而得一心不亂。此追頂念法,功效極速,是明朝三峰大師所極力提倡的念佛法。今之淨土行者,自修或共修打佛七時,即多採此法。

六、禮拜念

即邊念佛,邊禮佛。或先念一句,後拜一下;或不論句數多少,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念拜並行,身口合一,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此外,宋明以來盛行的大悲懺、梁皇懺,過年禮千佛等各種懺法,也採用此「持名禮拜」念佛法。

七、記十念

念佛號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一粒念珠,較為從容,不致因念佛速度快而手忙腳亂。這種方法可算是「強迫專心法」,對治雜念極為有效。

八、十口氣念

這是以追頂念佛法,追頂念去,不論佛號多寡,總以盡一口氣為度;待到出氣已促絕,須再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鐘左右。這是專為工作忙碌的人特設的方便法門。

此法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而設。佛的悲願是很深廣的,不管我們生活裡,是經濟好或差,都可借由念佛安定身心,那怕是十念,臨終的時候,佛必定會來迎接我們。清末民初印光大師極力提倡此法,以做為方便接引眾生學佛的簡易法門。又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