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指出修行念佛法門,應以四種心培修福慧資糧,以圓滿無上菩提。這四心即:一、培養「恭敬心」。二、行持「慈悲心」。三、修行「平等心」。四、運用「智慧心」。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今晚的念佛又是一場殊勝的因緣,我們在念佛,要如何用功呢?最好的方法即是用真心念,真心就是一種誠心,真實的心意。若能以真實之心念佛行道,佛不就跟我們在一起了嗎?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真心是恭敬,真心是慈悲,真心是平等,真心是智慧。」我們若能善用真心,淨化身心,利樂有情,念佛亦能很快的漸入佳境。以下就參考大師所講的真心之意義,結合修行,提出四點說明:
一、培養「恭敬心」
佛經中常說,佛法在恭敬中求,有恭敬心就容易契會真理,恭敬心是學佛者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們發心念佛,禮敬諸佛,親近善知識,必須心存恭敬,普敬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在學佛中獲益。
在《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裡說:「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我們有一分的恭敬,就有一分的道念,有十分的恭敬,就有十分的道念,因為道念從恭敬中顯發。因此,不管是修行還是與人相處,都應心存恭敬,如此才能與佛道相應。
念佛也是如此,應念到「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彌陀佛」,要有大信心,恭敬心,就能獲得佛力加被,淨除業障。所以恭敬非常的重要,它能增長善法,讓我們得到不可思議之功德。
二、行持「慈悲心」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悲乃佛法的根本,《法句經》云:「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
我們如能將心比心,角色互換,視眾生如己,則實踐慈悲也就不難了。一切法若有慈悲,皆是佛法。念佛之人應時時不忘行慈悲,如見他人痛苦時,應感同身受,以悲心化解他的苦厄;當見不歡喜時,亦能以慈心施予安樂。
在印度舍衛城,有一位貧窮女子,經常三餐不繼,到處乞討度日,由於全身又髒又臭,所以大多數的人一看到她都退避三舍,甚至連看都不看她一眼。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就帶領弟子到她住的地方去慰問。貧窮女子向佛陀乞食,佛陀即令阿難施予她食物,得到食物後的貧女,心中非常歡喜。不久,貧女就因故往生,死後的貧女,上生天界,為感謝佛陀,特地從天上捧著飲食、珍寶等食物來供養佛陀,佛陀 即為她說法,天人因而證悟得道。
修行人應以慈悲昇華感情,我們今生之所以來到世間,就是情愛太重了,可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倘能把對一人的愛,擴大為對社會的愛,甚至擴大到對全人類的愛,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愛,即能成就慈悲心,圓滿菩薩道。
三、修行「平等心」
一個人要有平等心,平等是宇宙的真理,有平等心,才能與真理相應。而念佛名號,「佛名」即是真理的代表,所以說真心是平等,因為真心能化解不平,消融苦樂、好壞的問題。如《心經》所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有了平等心,生活中有也好,無也罷,全不計較!對於苦自然無從生起,所以我們應善用平等心。凡夫每天總在「有無」裡面計較,例如:有錢財,無錢財;有人喜歡我,沒有人喜歡我;我有了一棟大樓、我又倒閉了。
我人若常在有無中執著、放不下,即所謂「求不得苦」,終日不得安寧。其實,修行佛法如能體會空無的境界,生命將不平凡。因為無是無量、無邊、無限,無才能更多,能有這種空無不計較的平等心,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平等心相契合。
「菩薩精進,修一切善法,於諸眾生,心無冤親揀擇,平等如地,以平等心,修持無漏真實福田,才能滅除一切煩惱業苦,證得無上菩提。」平等心非常的殊勝,因此念佛要能從不平等念到平等,從有相念到無相。
四、運用「智慧心」
講到智慧,《六祖壇經》云:「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般若沒有形相可說,智慧心就是,是無形無相而又不落斷滅的般若實相,若能做如是理解,就稱為般若智。般若沒有離開現象,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如《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從「有」來認識「空」,容易了解,因為它是因緣和合的假有;但要從「空」來認識「有」,就比較難去體會,就好比虛空裡頭有森羅萬象,它沒有離開虛空。也好比我們於大殿念佛,待時間結束,各自回到寮房休息,大殿呈現空寂,剛才念佛已不存在,但在智者眼中所看,他不會等到人散,才發現原來這是因緣假合。有智慧的人,能見法空性,對世間的善惡,他不為此善惡現象所縛。
諸位蓮友,般若不離生活而修,佛法就在生活中體會,因此我們念佛,要用真心念佛,不離恭敬、慈悲、平等、智慧,倘若能善用此心念佛,道業何愁不能成就,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