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闡明念佛修行,應深觀生命無常之迅速,珍惜人身,勤修念佛。行持淨土三資糧之「信、願、行」,以累積福德因緣,圓滿無上菩提。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我們在念佛,對於念佛這個法門有信心嗎?《 梵網經 》云:「信心者,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由此可知,信為入道的正方便,能產生諸功德。大家不要以為自己現在還很年輕,就覺得佛陀所說的「無常」,離我們很遙遠。如果是這樣想,就容易使念佛的心不迫切、不著急,導致修行鬆懈,對念佛沒有信心。
諸位蓮友,佛法說「三界如火宅」,無常隨時會到來。佛陀曾說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我們察覺到了嗎?如果我們念佛不專心,仍然心猿意馬的緣想過去、未來,連當下在念佛都只是應付應付,那麼就是喊破喉嚨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來念佛,是被人逼迫才來念佛的嗎?還是受人勸導才來念佛?究竟為什麼要念佛?佛需要我們念祂嗎?佛已經成佛、圓滿佛道了,我們念祂、禮敬祂,或是沒有念祂、禮敬祂,佛並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大家要明白,是我們需要念佛,而不是佛需要我們念祂,藉由念佛、行佛以調伏我慢等煩惱。
我們每天在禮佛、誦經,就是在轉化心中的煩惱,藉由打佛七念佛七天,收攝昏散心念,以正念來降伏第七識﹙末那識﹚的執著。
凡夫生活裡,每天對五欲、六塵之境,不斷產生貪念、妄求的心,執著這個我要,那個我不要;執著這個我喜歡,排斥那個我不喜歡,只因被「無明所覆,愛結所繫」,以致不斷的造業受苦。如何脫苦?唯有透過念佛的正方便,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斷除煩惱。
念佛法門雖然方便,但要持續、永恆的對它有信心就不容易了,因此修持淨土法門,必需具備「信、願、行」三資糧,這三種資糧,我們必須深入思惟,並加以實踐。誠如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所云:「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有關「信、願、行」之法義,分別說明如下:
一、「信」
所謂「信」,指「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及念佛決定往生。」
《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善根,一切的智慧,都要從「信」來長養。如果沒有信心,不相信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不相信念佛可以淨化身心,那麼就無法獲得念佛的利益。若言修「信」,具體內容為何?以下茲舉六點:
(一)深信生死輪迴實有,因果如影隨形。
(二)深信吾心無大不包,十方世界無窮。
(三)深信實有極樂淨土,依正皆我心具。
(四)深信諸佛沒有妄言,彌陀更無虛願。
(五)深信佛號不可思議,持名能消宿業。
(六)深信帶業決定往生,命終定蒙接引。
我們念佛時,心念專注,即使有很多的妄想雜念,也會因為念佛,使其妄想雜念一掃而空。
修行過程,念頭千頭萬緒,如同瀑流剎那生滅,無有間斷,就是這些妄想雜念,讓我們的真如佛性無法顯現。如果我們的心經常處於無明妄想之中,又如何覺察自己身處於生滅無常之中呢?難道我們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嗎?
從佛法無常現象來觀察,我們確定能活到下一刻鐘嗎?要知道生命就在呼吸間。你相信因緣果報嗎?我們過去種下的業因,招感今生的果報,不管我們受苦受樂,都有前因後果。如果今生未能藉由修持來提昇心靈的智慧,藉由念佛把染汙的心逐漸淨化,又如何能開發我們的清淨本性呢?
我們深信明白,這個世間是有因有果,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遷流;更相信世間有凡夫、有聖人,以此建立修行正見。我們念佛修行,應將己視作是一個生了病的煩惱眾生,而且病得很嚴重,唯有服下這一帖念佛的妙藥,才能將煩惱的病治好。念佛的藥是不死之藥,乃是「甘露」,可以讓我們獲得永恆的生命,若不利用生命的有生之年修行,未來的三世流轉,仍然會持續的受苦。
二、「願」
有了信心,就要進一步發願。所謂「願」,是指「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有「願」念佛才有動力,好比大家來學佛,希望未來能成就,如果只是想,而沒有發願,修行過程就有可能因遇到困難,而使向道之心半途而廢。若言修「願」,實踐內容有二:一者,願離娑婆世界﹙苦樂無常,虛妄不實﹚。二者,祈求極樂淨土﹙只有快樂,沒有痛苦﹚。
念佛之人,應發四弘誓願,廣度有情。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謂「願生西方了生死,回入娑婆度有情」。
我們生活在現今的時代,尤其是台灣寶島,環境優渥,物質生活不虞匱乏,沒有被窮苦逼迫,沒有生逢戰亂,未曾有死裡逃生的經驗,想要發起道心來修行,多難啊!不像我們大師在戰亂之中,幾度面臨生死邊緣,艱難困苦,最後才把佛法帶到台灣。如果我們再不利用現前美好的環境,安住在佛法裡修行,那就太辜負佛陀為我們所宣說的真理,以及大師慈心悲願,不辭辛勞開闢的佛光道場了。
三、「行」
我們要深信念佛法門,可以渡我們到達解脫的彼岸,更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此就應該解行並重,也就是由「願」起「行」。講到「行」,在《 佛說阿彌陀經》裡,佛告長老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 觀無量壽經》亦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在念佛、在修行,應發願觀想眾生一起修行,也將念佛功德都回向成佛的資糧,我們發菩提心,帶領一切的眾生來念佛,不僅是自己念,雖然淨業林的念佛堂空間有限,但是我們可以藉由觀想,讓現前這個空間透過觀想而無限延伸,想像整個宇宙都是念佛堂,使念佛聲充滿其中。
過去,有一個姓王的打鐵匠,每天用火爐把鐵燒紅了搥打,他很有善根,每在打鐵一下的時候,就念一聲阿彌陀佛,他精進的念啊!念啊!念得非常的虔誠和歡喜,由於打鐵匠念佛專注,信心持之以恆,念到臨命終時,便能預知時至,手中握著鐵鎚,說了四句偈:「叮叮噹噹,久鍊成鋼,時辰已到,我往西方。」就這樣子站立往生,容顏顯現出自在安詳。
我們念佛,如果覺得生命還很久長,那就錯了,佛已說過「生命就在呼吸之間」,只要一口氣不來,就要去辦理後事了。大家或許都曾經到過榮民總醫院,每天上百上千的人掛號看病,有些人看病能醫好,有些人卻醫不好而病逝。我們懂得上醫院診療身體上的疾病,可是心靈內的煩惱病,何曾仔細醫治?
我們在佛光山這片人間淨土,菩薩叢林的道場修行,有種種的福田資糧可以運用,若不把握當下的因緣,還想等到什麼時候呢?每天有那麼多來自國內外貴賓及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他們不遠千里蒞臨佛光山參訪、求道,而反觀我們念佛修道的願心,有否生起為法忘軀之精神,倘若還不懂得把握修行因緣,肯定修道的可貴,發心念佛,這就實在太辜負我們的本心和這一期生命了。
因此,各位要把握難得因緣,好好精進用功。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