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說明念佛是淨土宗的修行法門,而淨土宗所依據的經典,據歷史文獻所說有三經一論。三經即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一論即指《往生論》。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念佛修行是淨土宗的修行法門,而淨土宗所依據的經典是什麼呢?據歷史文獻所說有三經一論。三經是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論即指《往生論》,合稱為三經一論。以下就參照《佛教叢書.宗派》,星雲大師所說的,針對淨土宗所依據的經典,提出具體之介紹及說明:
我們先來了解,《無量壽經》要旨在講什麼?本經又稱名為《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又稱為《大無量壽經》、《大經》,是三國時代,曹魏康僧鎧所翻譯。主要在敘述阿彌陀佛於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個成就清淨國土,依報、正報莊嚴,攝受十方念佛眾生的行願,以及宣說五惡、五痛、五燒等劇苦,勸發眾生應精進修行,並且明確記載三輩往生的條件。眾生往生淨土,依其所發的行願差異,有二種不同程度的瑞相果報,即指「蓮花化生」和「邊地胎生」。以下針對此二種瑞相果報說明:
第一種:蓮花化生
主要在講,如有眾生明信佛智,作諸功德,或只聞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者,就能得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地。此中又可分為三輩往生:
一者,上輩往生:指能夠捨家出家為僧,修行梵行,發大菩提心,專心持念無量壽佛,修各種功德,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於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聖眾,皆歡喜前來迎接,於七寶華中化生,證得不退轉地、開顯般若、慧力勇猛,且獲得神通自在。
二者,中輩往生:指雖不能出家作沙門,沒有因緣修大功德,也應當發大菩提心,一心專念無量壽佛的名號,多少修善布施,奉持清淨齋戒,建塔供奉佛像,虔敬供僧,高掛莊嚴幢幡、點燈,且散花、燒香,以此種種的供養作回向,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在臨命終時,有化佛來迎接,心住不退轉地,諸德智慧次如上輩者。
三者,下輩往生:指十方眾生,至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雖未能做種種功德,也應當發菩提心,稱念無量壽佛的名號,乃至十念;或能聞甚深佛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憶念於彼佛,以至誠心發願往生彼國。臨命終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其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
三輩往生中,所修的層次雖有差別,分辨其正因,則必須「發大菩提心」、「專念彌陀聖號」,並「修諸福善」及「回向發願」等四行,方能得以往生。發菩提心非常的重要!菩提心為成就一切諸佛的種子,也是清淨法長養的良田,若發起此心精進修行,就能速成無上菩提。
第二種:邊地胎生
指對於佛的智慧,所說的真理疑惑不信,但仍舊信有罪福,能修習善本,發願往生到彼國的人。此類人雖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有五百歲住在宮殿中,不能見佛聞法,如處於母胎之中,不見胎外之物,故稱胎生。
其次,介紹《阿彌陀經》,本經又稱為《小無量壽經》、《小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經乃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本經主要在敘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淨土,依報、正報莊嚴的種種事相,並說明發願往生的意義及方便,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其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說明。一者,描述淨土的依正莊嚴;二者,揭示往生淨土的方法;三者,引六方諸佛同聲讚歎證明。
在《阿彌陀經》裡,提到淨土三資糧,即是「信、願、行」,作為其主要的往生法門。一者,信: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及念佛決定往生。二者,願:回向、發願往生彼國。三者,行: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及「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三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先有信才能啟發願,有願才能引導修行,有行才能往生淨土。
因此就於此「行」的要求,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有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並且要能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若依蓮池大師的說法《阿彌陀經疏抄》的解釋,說「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念而無念,是名一心」。那麼,如果還不能理解沒有關係,只要用清淨心來念,就已接近此意。倘若以清淨心念佛,未來即可成佛。
接著再介紹《觀無量壽經》。本經略稱《觀經》、《十六觀經》。以文中第九觀為「觀無量壽佛」的真身,故又稱《觀無量壽佛經》。此外,依本經流通分的記載,又稱《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本經由劉宋 畺良耶舍大師所譯,主要是說明想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眾生,所必修的淨業正因,並以十六觀法,諦觀阿彌陀佛的身相及極樂世界淨土的相,又明釋九品往生的因果。
「十六觀法」有:日觀、水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等十六種。
「三福行」:是往生極樂淨土行者必修的三種淨業。
所謂「三福行」,若依《觀無量壽經》所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關於《往生論》的作者、譯者及要旨。本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並由北魏菩提流支大師所翻譯。乃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讚歎極樂淨土的莊嚴,在闡說修習「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種憶念門,勸導往生西方。解說如下:
一、禮拜門(身業):一心恭敬禮拜彌陀如來,願生彼國。
二、讚歎門(口業):至誠讚歎如來名號、功德光明智相,如實修行,求生彼國。
三、作願門(意業):心常作願,一心專念,如實修行奢摩他以止息散亂之心,求生彼國。
四、觀察門:以智慧、正念觀察彼極樂國土的依報、正報莊嚴,即:(一)觀察安樂國土十七種功德莊嚴;(二)觀察彌陀如來八種功德莊嚴;(三)觀察安樂國中諸菩薩四種功德莊嚴。如實修毗婆舍那,以觀破昏暗之心,求生彼國。
五、回向門:將自己所有的功德善根,普皆回向一切眾生,願同生極樂國,皆共證佛道。
若能如是回向,便可以「遠離三種障菩提法及隨順三種菩提門法。」
遠離三種障菩提法,即:
一者,依智慧門,了知我空法,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的障菩提法。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的障菩提法。
三者,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的障菩提法。
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即:
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攝取眾生生彼國故。
此外,依五種憶念門修習,可獲得種種的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五種功德。說明如下:
一、「近門」:指身不再墮入迷界,而能接近佛的悟界。
二、「大會眾門」:指加入聖者的行列。
三、「宅門」: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國土。此「修止」─ 入寂靜三昧成就時,如入阿彌陀佛的常寂光土,定能往生安樂國宅中。
四、「屋門」: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由修觀而成就,且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的意樂。因其能諦觀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莊嚴的功德,如同自己入於屋中見物,一一物的相分明呈現在眼前。
以上的四種功德門是入安樂國土門,所以稱為「成就入功德門」,能入於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
五、「園林遊戲地門」:即「成就出功德門」。菩薩雖常住蓮華藏世界,仍以大慈悲心觀一切苦惱眾生,以本願力,示現應化身,迴入娑婆的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令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土,共證菩提佛果,故稱「園林遊戲地門」。
由上可知,本論乃綜三經之義,而結成「五念門」的往生法。前四門的目的在使自己趨入菩提,為「自利行成就」;第五門以救度他人出離苦海為目的,為「利他行成就」。如是廣修五門,自利利他,能疾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前面所講的三經一論之介紹。我們就能明白淨土宗法門的殊勝及其要義為何?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