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闡述修行念佛,應不離慈悲心。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是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慈悲需要學習,就內涵來說,有不同的階次類別,本文將慈悲分為四種階次。即:
一、寂寞的慈悲。 二、熱鬧的慈悲。
三、有緣的慈悲。 四、無緣的慈悲。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一個修行者不能沒有慈悲。念佛想往生淨土,培養慈悲就容易具足福德因緣。慈悲不只在口頭上說,而應加以實踐,故念佛者應將慈悲融入生活修行裡。以慈悲心持念佛號,心中才能充滿慈悲的能量。
慈悲是內心善美的能量,有此能量,我們內心三毒負面的能量就容易釋放。內心有慈悲,念佛就不只是為自己念,而能為眾生念,無形中就在釋放心中的貪欲和瞋恨,智慧將逐漸開顯。即使偶爾失去正念,生起貪欲心,也容易自我察覺,而不致於讓瞋心滋長。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一個人什麼東西都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佛教裡也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由此可知慈悲之重要性。慈悲需要學習,就內涵來說,有不同的階次類別,如何落實,以下參考《星雲法語》對慈悲所說的四種階次,結合修行分別解說:
一、寂寞的慈悲
有的人默默在行善,他並不掛念有沒有人知道,也不需要感謝函、獎狀、匾額等等這些外在的讚譽、形象,他只是老老實實的布施給人,盡自己的所能默默的幫助別人,或是造橋鋪路,或是供養茶水、救急濟貧、推動文教、環保回收、喜捨結緣……儘管對人間做了許多的貢獻,得不到表揚、讚美,但是內心非常充實,非常法喜,這種為善不欲人知的密行,就是在為自己積陰德。
慈悲猶如一帖調和的妙藥,能促使修行的進步。我們念佛若缺少慈悲,所念的佛號聲不柔軟,自己和他人都不易感動。好比聽一首歌,如果唱歌的人音調沒有感情,不能觸動人心,你會想聽嗎?同樣的道理,心中沒有慈悲,念佛如何與佛心相應呢?因此我們應藉由念佛,把慈悲心念出來,慈悲心能開顯,喜樂也會充滿全身。
二、熱鬧的慈悲
有的人很有慈悲心,他看到有人做善事,就跟著做善事,從善如流。好比各位知道這裡在念佛就趕快報名,是一樣的道理,也許別人邀你來念佛,你才跟著去念佛。有 些人聽到人家在修橋,他就去隨喜贊助;聽到哪裡有海嘯、地震、天災,大家忙著捐錢救濟,他也跟著幫忙救濟,這都是很好熱鬧的慈悲。等於人家有件好事,我也跟著不是不好,只是少了一點主動性,或只是一慈悲救濟,物質的救濟是非常有限的,一旦也就沒有了!因此,我們對人的慈悲救濟,量做到根本的救濟,亦即不僅能幫助他色身安樂,更要救濟他的心靈,使精神世界可以華擴大,真正的解脫苦惱,得到身心永恆依止,這才是究竟的慈悲。
三、有緣的慈悲
有緣的慈悲就是對我的家人、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鄰居、同學、同鄉、同胞,舉凡跟我有因緣關係的,只要他有困難,基於我跟他有緣分、有關係,都施予他慈悲、幫助,這叫做有緣的慈悲。而一個有慈悲心的人,除了善於照顧自己,也會懂得照顧他人。
好比我們大家在這個佛堂裡面,每個人坐得很靠近,感受很好、有溫暖,因為我們彼此有相互依賴的緣分,例如我念佛念到要換氣的時侯,就需有人來幫我接續下一句的佛號,因此特別感恩這種有緣的慈悲,使大家共修得到力量。只是這種有特定對象的慈悲,仍然無法像佛陀所行的慈悲那樣殊勝圓滿,所以我們應效法學習佛陀的無緣慈悲。
四、無緣的慈悲
一般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大多是選擇對象幫助,而無緣的慈悲就是不選擇對象。無論何時何處,心中都充滿要幫助眾生的慈悲心。比方說我不認識他,他不是我的親戚朋友,甚至彼此的身份、國家、種族都不一樣,不過我知道他有苦,重點在於他有苦,我就幫助他。這種無緣慈悲,是慈悲當中最重要的慈悲,也是最好的慈悲,就像佛陀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要做到「無緣慈悲」不容易,得先從「有緣慈悲」開始做起,然後,慢慢昇華到無緣慈悲。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只要眾生有苦難,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出現救拔苦難。《法華經.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當觀世音菩薩,只要你有慈悲心,願意發心為人排難解紛,你就是觀世音菩薩。
過去,有一個庵主,念佛念了二十餘年,一直盼望能夠親眼見到阿彌陀佛,以印證自己的修行。終於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了一位極樂世界的菩薩告訴他:「你對阿彌陀佛的虔誠已經勝過一般人,因此阿彌陀佛託我轉告你,明天祂會親自來拜訪你。」庵主醒來之後非常的歡喜,更加虔誠的念佛。
庵主端身正坐在佛殿前,口中不斷地稱念著「阿彌陀佛」的聖號,以恭候阿彌陀佛聖駕蒞臨,但是,念了一天,等了一天,太陽都下山了,阿彌陀佛還是沒有出現。他就開始懷疑了,難道阿彌陀佛也不守信用嗎?
當天晚上,庵主又夢見了菩薩,心中正準備抱怨阿彌陀佛不講信用的時侯,菩薩就先開口說:「你是怎麼了?阿彌陀佛今天來見你三次,你都不肯見他,你知道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庵主很驚訝,菩薩為什麼會這樣說?就回答:「我沒聽到阿彌陀佛的通報啊!」
「哎啊!你真是有眼無珠,阿彌陀佛第一次在早上出現,他扮成乞丐的樣子才走到門口,你就叫侍者趕走。中午,阿彌陀佛又來了,這個時候他扮成一名婦女來到大殿,你連正眼都不看她一下。侍者通報說這名婦女要見你,你卻說你從來不見女人,還是把她趕走。到了傍晚,阿彌陀佛還是不死心又扮成一條流浪狗,流浪狗才一進門,就被知客師用棍棒嚇走,你怎麼還怨怪阿彌 陀佛沒有來見你。」
這則故事啟示,若我們是那位庵主,可能也是這麼執著外相的。乞丐來乞討,為什麼不能隨緣布施他東西呢?女人來問道求法,難道就不能為其說法嗎?我們向菩薩祈求,菩薩都滿眾生願,而我們卻不能施予眾生,還像念佛行者嗎?故說庵主有眼無珠,又豈能體會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諸佛的相好莊嚴,皆從多生累劫行菩薩道,救濟眾生而感得,故應見賢思齊,精進實踐。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論是乞丐、女人或是狗,儘管容貌、形相有異,真心佛性同體不二。是故慈悲愛護一切眾生很重要!這就是人間佛教菩薩的修行。
因此,我們應勤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熱鬧一時的慈悲,更能重視究竟圓滿的慈悲,這就要從文化、教育等淨化人心的佛教事業做起,才是根本之道。
佛光山開山四十餘年來,一直非常重視文教事業,更輔以慈善、共修的力量,此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作為提升信眾的素質。
本山舉辦的七七佛七法會,四十九天念佛中,禮請多位法師主法,慈悲地帶領大家念佛及為其說法,非常的殊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心當菩薩,給人慈悲的關懷,而我們禮敬諸佛菩薩,即應效法佛菩薩慈悲精神,做到實踐六度波羅蜜。就如佛 光山所提倡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一樣,這就是菩薩的慈悲。我們大家繼續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