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說明淨土宗的觀門,可依照《觀無量壽經》所云,提出十六種西方勝境的具體觀想法,以培修出離娑婆,願生極樂之心。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
我們修行念佛,嚮往西方極樂淨土的清淨莊嚴,那裡只有法樂,沒有諸苦。而念佛行者,應具備什麼觀想方法,才能上生極樂呢?據《觀無量壽經》的說法,應修行淨業的正因,即依本經之十六種觀想方法,諦觀阿彌陀佛的身相及西方淨土的相好。經中亦闡明了九品往生的因果。
有關本經內容大意,乃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之請,示現西方極樂淨土,並說修三福、十六觀為往生法。本經之要旨為何?星雲大師提出四點看法:
一、重在定觀念佛:本經十六種觀想,可以說離不開定觀念佛,以定觀對治散亂,修學者極易成功。
二、對娑婆要厭離:對淨土要欣往,愛不重不生娑婆,願不切不往生淨土。
三、淨土風光美好:彌陀真身妙莊嚴,定觀成功人人能去。
四、重在修福往生:不可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即修三福行(世福:孝養父母;戒福:受持三皈;行福:發菩提心)。
本經對我們現世有很大的用處。「觀」即智慧﹙思想﹚,可以訓練我們的思想。對於本經之十六種觀門,依善導大師的判釋:「前十三觀純粹講述觀想方法,故稱『定善』;第十四觀至第十六觀,是以講述往生行業成就的等級為主,並未涉及觀想,則稱為『散善』。其等級的分類,即所謂『三輩九品』往生。」
有關「十六種觀門」及「九品往生」,今參照《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作講述。
淨土行者的禪觀行法門,亦即觀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十六種觀法,又名十六觀法、十六觀門,或十六妙觀。出自《觀無量壽經》,茲略述十六觀之內容如下:
第一日觀:又作日想觀。謂觀日落,觀想極樂世界之所在。即正坐向西,憶想四方,令心堅住,觀日沒狀如懸鼓,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第二水觀:又作水想觀。謂見冰映澈之相,觀極樂國土琉璃地。亦即先觀水清澈,次起冰想,見冰映澈,作琉璃想。
第三地想觀:又作地觀。謂觀極樂國土之琉璃地,由七寶金幢所擎,又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
第四寶樹觀: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具足七寶華葉,一一華葉放異寶色,樹上有七重網。
第五寶池觀:觀極樂國土有八功德水池,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鳥,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第六寶樓觀:又名總想觀或總觀。謂觀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有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
第七華座觀:觀佛與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即觀其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玉,一一摩尼放光明,乃至施作種種佛事。
第八像觀:又名像想觀,或佛菩薩像觀。觀真身之前,當先觀像。即觀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華上,觀音、勢至二菩薩像隨侍左右,各放金光。
第九真身觀:又名佛身觀或佛觀,觀無量壽佛的真身。即觀無量壽佛身呈閻浮檀金色,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諸毛孔所放光明,猶如須彌山,圓光中有眾多化佛化菩薩,皆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照十方,攝取念佛眾生而不暫捨。
第十觀音觀:觀觀世音菩薩身呈紫金色,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天冠中有一立佛。眉間毫相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恆以寶手接引眾生。
第十一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等同觀世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且天冠中現十方佛國之相,肉髻上有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第十二普觀:又名自往生觀,或普往生觀。觀自生極樂,於蓮華中結跏趺坐,蓮華開時,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第十三雜想觀: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
第十四上輩觀:又名上品生觀,觀往生極樂的上輩徒眾﹙分上中下三品﹚。即觀修上輩之行,發三心,慈悲不殺,臨終蒙聖眾迎接,往生後得種種勝益。
第十五中輩觀:又名中品生觀。觀修孝養父母等中輩之行,感聖眾迎接往生等相。
第十六下輩觀:又名下品生觀。觀雖作諸惡,臨終之時,遇善知識,稱念名號,往生淨土,蒙種種勝益。
其次,說明「九品往生」。指往生淨土的九等品類。據《觀無量壽經》所述,往生淨土之輩,可分為上中下三類。此三類又可各開上中下三品,即成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此九品人其所修行業、日時、來迎儀相、生後得益皆有不同。玆略述如次:
上品上生:謂發至誠心、深心及回向發願心之三種心,又慈心不殺,修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經一日乃至七日,即可得往生。以此人精進勇猛故,臨終感阿彌陀佛及諸菩薩來迎,乘金剛台,往生彼國,即時悟無生法忍。
上品中生:謂未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然以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故,蒙聖眾來迎;往生後,經一宿蓮華乃開,一七日間,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
上品下生:謂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往生後一日一夜蓮華開敷,經三小劫,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謂持五戒、八戒等,不造眾惡,往生即時得阿羅漢道。
中品中生:謂一日一夜持八戒齋,又,持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往生得須陀洹果,經半劫,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謂孝養父母,行世間善事,命終時聞阿彌陀本願及國土樂事,往生後,經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謂雖不謗方等經典,然多造眾惡,無有慚愧;命終時聞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又稱南無阿彌陀聖號,除多劫罪,往生後,經十小劫,入初地。
下品中生:謂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命終時,聞阿彌陀佛十力威德,罪滅往生,經六劫華開,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謂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然命終時,至心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而得罪滅,往生淨土,經十二大劫,蓮華開敷,發無上菩提心。
從以上所說,便可明瞭「十六觀門」及往生淨土九等品類之具體內容;也希望藉此觀行,能讓修淨土法門之行者,嚮往西方極樂之勝境,不僅今生得佛加被,福慧增上,更發願來生求生淨土,品類高昇,修行成就菩提,乘願娑婆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