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蓮友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大家來到佛光山淨業林打佛七,因緣殊勝!我們來到這裡,無非是希望與阿彌陀佛相應,而不要跟甚麼相應呢?
今天晚上我要跟各位談談「八自在解脫相應行法」:
第一要跟正確的觀念相應而不要跟不正確的觀念相應。
一個人的觀念正不正確很重要,因為如果觀念不正確,修行就很容易出問題,甚至會走錯路,所以在八正道上第一個就是正見,正確的觀念,如果觀念不正確,那麼我們所走的路都不會叫做正道!
所以佛經說,假使有正見,增上者終不墮惡道,因此我們一個修道者,首先要跟正確的觀念相應,正確的觀念有那些呢?譬如說,正見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凡夫有聖賢,這叫做世間的正見。另外還要正見三法印、四聖諦、緣起法,簡單說就是要正見世間的真理實相,世間的真理實相就是「緣起性空」。像我們念佛的人,要有甚麼樣正確的觀念呢?相信只要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我們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於佛陀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要有正確的觀念,這非常的重要。
第二要跟好的習慣相應,不要跟不好的習慣相應。
好的習慣要養成,壞的習慣千萬不可以養成。例如有些人喜歡賭博,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不好的習慣養成了,要改就很難改了,賭博的人十賭九輸,後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都常常發生,所以像這種不好的習慣,千萬不能養成。還有像現在很多人都滑手機,都跟手機相應,各位可以檢視一天24小時,扣掉睡覺、用餐時間,檢視自己滑手機所佔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如果用手機看的是佛法、善法還好,有些人亂看,浪費自己的時間生命,不好的習慣養成要改就很難了。
因此我們要把好的習慣養成。譬如,平常有在念佛、誦經、拜佛、禪修,這些好習慣就要積極養成,像念佛要念到不只口念,還有心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種好習慣養成以後,遇到臨終或無常來臨,你才能習慣性的把阿彌陀佛聖號念出來,才不至於無常一到,手忙腳亂!
好的習慣養成不容易,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大部分跟惡法、不善、煩惱、習氣相應,所以當你跟好習慣相應時,就要養成習慣性,這個恨重要。所以甚麼叫做精進呢?凡是你能養成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有始有終的就叫做精進!
以念佛來說,要將念佛養成習慣性,天天念,時時刻刻都憶念阿彌陀佛名號,好的習慣把他養成,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怎麼不會來接你呢?怎麼可能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像你們每個月來到這裡打佛七,這麼好的習慣要養成,各位不要小看每個月七天的佛七,一個月一次,一年12次,十年就一百多次,如果活了50年,各位算一算一共念了幾次?打了那麼多的佛七,念了那麼多的佛號,阿賴耶識都種下阿彌陀佛清淨的種子。以念佛對治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能夠讓心中所有的種子都是阿彌陀佛的聖號,都是清淨的種子,在臨命終的時候,往生的因緣就會很大了!
反過來說,如果都不種下佛號的種子,在臨命終時,佛號如何現前?所以各位要跟好習慣相應,不要跟不好的習慣相應。
第三要跟自在解脫相應,不要跟煩惱繫縛相應。
我們學佛修行無非是希望自在解脫,如何自在解脫呢?當然要有放下的功夫!我們為何很多事不能自在,很多煩惱繫縛呢?就是放不下、想不開! 猶太人有一句諺語說:凡是想得開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以男女間的愛情來說,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地下的人兒比星多,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觀念想通了,自然就放下了!為什麼這世間有那麼多情殺、仇殺,都是想不開,放不下,失去了就認為是世界末日,活不下去了,想不開放不下怎麼會自在解脫呢?所以相對的是煩惱繫縛,都被綁住了!所以說我們要跟自在解脫相應,不要跟煩惱繫縛相應。
第四要和慈悲喜捨相應,不要跟瞋恨嫉妒相應。
佛法無量義,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沒有敵人,慈悲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甚麼是慈悲呢?凡事為他人著想就是慈悲!我們看諸佛菩薩,他們都是為眾生著想,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創建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為眾生著想。
三根普被,利頓全收,即使造了五逆重罪,臨命終時稱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佛通通歡迎你到極樂世界修學,這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我們凡事應該多為他人著想。例如,我們在團體裡面,在寮房中就要多為人著想,有句話說,為成佛道,先結人緣。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又如,我們在外面,我們的臉是苦瓜臉還是晚娘臉。或許今天心情不好,臉色很難看,如果你的親戚或同參道友看到,會覺得是否得罪了你?這樣就是你沒有為他人著想。臉色難看,人家看到你就不會賺錢,就是沒有為他人著想。為什麼眾生看到菩薩都會歡喜?就是因為菩薩都為眾生著想,不會只想到自己,這就是一種慈悲。
有一句話說: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我們講話也要很注意,口無遮攔,亂講話,會傷到別人,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甚麼是喜捨?喜就是歡喜,喜捨有幾個含意,在原始佛教中,捨就是要捨掉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當你捨掉,心中就會充滿法喜,沒有煩惱就有法喜。第二種含意,歡喜佈施就是喜捨,佈施就是給,財施、法施、無畏施,另外佈施歡喜也是捨,你來做義工也是捨,幫助人家都是捨,所以我們常常要有喜捨的心。
在六祖壇經提到:慈悲是觀音,喜捨名勢至。慈悲就是觀世音菩薩,喜捨就是大勢至菩薩。「慈悲喜捨」名為「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能夠遍法界,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所以我們要學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無量光、無量壽,把慈悲喜捨能多遍法界,凡事多為人著想,能夠歡喜的給,歡喜的佈施,這個很重要。讓眾生看到我們都能心生歡喜,看到我們猶如得到寶藏,看到我們就覺得有無窮的希望。如果有這樣,修行就有進步,不會讓人家看到你就討厭,好像看到冤親債主,討債鬼一樣。我們就要自我檢討,我們要跟慈悲喜捨相應,不要跟煩惱嫉妒相應,尤其是瞋恨心,一個學佛的人,不要學到後來脾氣越來越大,嫉妒別人,見不得人家好,這都是凡夫的習氣。所以,我們要把佛陀心性的光明面展現出來,如何展現出來呢?就是要跟慈悲喜捨相應,把這正能量展現出來,瞋恨嫉妒就會慢慢不見了!光明出現,黑暗就不見了。
第五要與般若智慧相應,不要與愚痴無明相應。
我們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不會起煩惱,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開悟解脫乃至成佛。大師曾說:寧願沒有用,也不要無明。所以我們要跟般若智慧相應,不要跟愚痴無明相應。
第六要跟善知識、佛菩薩相應,不要跟邪魔外道相應。
善知識就是真正的明師,這個明是明白因果,是明白道理的明,而不是很有名氣的名。目前社會上有很多有名氣的人,不見得是明師,很多都是邪知邪見,昨天在法寶堂聽到人間福報的金社長說:現在很多外道,附佛外道,邪知邪見,我們不要跟那些邪魔外道相應。
我們凡夫眾生與善知識以及佛菩薩相應的少,跟邪魔外道相應的多,所以像妙天及他的弟子信徒,程度都很高,有竹科高知識份子,不要以為高知識份子就有正見,不見得哦!有些高級知識分子都是邪知邪見,為什麼?因為他們修行都要走快速,馬上要有功效,所以跟正法善知識不相應。
有時候善知識講的話也不是我們喜歡聽的,忠言逆耳,慧能大師在壇經上說:苦口是良藥,忠言必定逆耳。善知識講的話,我們不見得聽得下去,這都是我們凡夫的習氣。佛陀有一次在地上抓一把土,就問諸比丘,大地的土多還是我手上的土多?當然是大地的土多,佛陀就說:得人身就像爪上塵,失人身就像大地土。得遇明師也是同樣的道理,地球上大約有三十億人口,真正可以跟善知識相應的有多少?
剛剛有二十多位洋人也來念佛,聽到佛號聲,雖然不懂,或許以後遇到危急或臨命終時,突然可能念出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有救了!尤其我們是念佛的人,都發願將來要往生西方淨土,問問自己有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相應嗎?有跟諸上善人相應嗎?如果我們跟這裡的諸上善人格格不入,相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不相應,也會格格不入。
以前有一隻烏鴉要搬家,黃鶯鳥問牠為什麼要搬家?烏鴉說:我討厭這裡的鳥,因為他們都嫌我的叫聲難聽!黃鶯鳥就告訴烏鴉先生說,如果你的叫聲不改變,到哪裡都會一樣不收歡迎。同樣的,你在淨業林無法跟同修蓮友諸上善人相應,格格不入,你真的能保證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清靜的地方能跟他們相應嗎?才怪!大師常說:生活的問題解決了,死亡的問題就解決了。因為你在生活當中自己的問題都沒法解決,死亡的大問題當然也不會有辦法解決。
第七要跟正法相應不要跟邪法相應。
甚麼是正法?佛陀講的「三法印、四聖諦、緣起法、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羅蜜、四攝法」等等,全部都是正法。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也是正法。昨天保和尚講,邪魔外道常常用讓你賺大錢得到感應來吸引信徒,各位要小心,這些有可能都是邪法的邪魔外道。
第八要跟善法功德相應,不要跟雜染惡法相應。
甚麼是善法功德呢?譬如感恩心、慚愧心、柔軟心、謙卑心、恭敬心、菩提心、清淨心,這些都是善法功德,各位有時要檢視自己學佛修行之後,自己的感恩心、慚愧心等等有沒有增長?尤其謙卑心!越有修行的人一定越謙卑,就像成熟的稻穗,越成熟越低頭,尤其一位念佛的行者,念佛念到後來一定很謙卑,像普門寺的信智師姑,今年90幾歲,身體還是很好,很有修行,對法師及師父都很恭敬,還有劉招明居士也是,待人處世都很謙虛!
希望今天跟大家談的八自在解脫相應行法,對大家修行上有所幫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