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慧昭法師佛七開示~2017年01月

回目錄

各位蓮友吉祥!阿彌陀佛!前一陣子,我代表山上到台北一家餐廳參加單國璽基金會的一個募款成立大會,那一天開了十幾桌,有很多名人,如連戰夫婦等,只有我一個人吃素,總主教問我:師父,我們吃葷會不會影響到您,我說:不會啊!各吃各的,他又問我:有醫生在電視上說,吃素會營養不良,請問師父平常會不會吃一點葷的補充營養?我說:我們吃素不會營養不良,你看我吃素不是身體很健康嗎!那天只有我一個人吃素,我的餐點特別好,好吃而且非常精緻,連碗盤都很特別,第一道裡面有素料把它退掉,廚師很用心,可能發現我不吃素料,所以後來幾十道菜就沒有素料,都是天然食材,因此,我們知道,凡事都要用心,處處要用心,這很重要,例如大師也曾講過佛教管理學,體、相、用就是佛教的管理學,甚麼是體呢?信仰以及修行為體!如何用呢?就是要用心,用心雖然只有兩個字,但是總攝一切善法功德,譬如在過堂吃飯或行堂時,如果不用心吃飯就容易咬到舌頭,不用心行堂就容易打破碗盤或發錯菜,不用心走路就容易跌倒,不用心開車就容易發生車禍,不用心工作就容易發生工安問題,不用心修行也容易修出問題,所以,凡事都要用心,處處都要用心!

那麼我們要用甚麼心呢?第一,要用專注的心!我們都知道念佛要專心一意,當我們可以專心一意,便能念到一心不亂,像現在的人對滑手機很專心。最近看到一段話蠻有意思的,他說以前不離不棄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的是手機,一機在手,天長地久,手機不見,魂都沒有!古人早就知道未來會發生這種事,所以古代就有一句成語”機不可失”!我們如果修行念佛能像滑手機一樣專心,念佛怎麼不會一心不亂呢!修行能一樣專心,怎麼不會成就呢!所以,佛說至心一處,就能無事不辦,因此希望大家能夠用專注的心來念佛,這很重要!

第二,要用甚麼心呢?就是要用智慧心!有了智慧就不會有煩惱,有了智慧就能夠度一切苦厄,有了智慧就能夠度一切眾生,有了智慧就能夠開悟解脫成佛。話說有一個太太,有一天到公園看到老先生拿食物餵鴿子,看了很生氣,就罵老先生浪費食物,現在非洲還有很多難民沒有食物可吃,怎麼那麼浪費,拿食物餵鴿子!各位,如果在公園人家這麼罵你,你可能回她說:要你管!神經病!可是那位老人家回答說:是啊,我知道非洲有很多饑民,我先把這些鴿子餵飽,再讓牠們飛到非洲去給饑民當食物!各位,情緒只會壞事,情緒不能解決問題,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智慧才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要用智慧心,這個也很重要!

第三,要用慈悲心!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慈悲就是給眾生快樂,拔除眾生的苦痛,我們要知道,慈悲就沒有敵人,慈悲就沒有仇恨,慈悲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那甚麼是慈悲呢?慈悲的範圍十分廣泛,凡事多為他人著想,這就是慈悲,例如大家來打佛七,來這裡念佛,請問你凡事都有為其他蓮友著想嗎?如果有,當睡覺時就會遵守這裡的規矩,準時就寢,準時起床,不會講話吵到他人,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所以我們凡事多為人想,不要只想到自己,譬如今天在佛堂念佛,大家應該開口念佛,不要修閉口真言,來到佛堂打佛七,不念出聲,有時候只有主法師父和前面幾位操法器的師父在念,你們也不念,這樣就沒有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著想就是慈悲,像目前這個社會,如果大家都能凡事為他人著想,就不會像以前有人說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如果大家都有這種想法,那世界不亂才怪!

第四,要用喜捨的心!喜就是歡喜,佛光山的特色就是歡喜,大師說他這一生就是喜悅的一生!人來到這個世間應該歡喜而來,各位來淨業林念佛歡喜嗎?如果你不歡喜,那擁有再多又有何意義呢?就算將來到了極樂淨土,你一樣也是歡喜不起來,那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何意義呢?所以我們凡事都應為歡喜而來,為歡喜而參加的!捨是甚麼?捨在原始佛教就是要放下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煩惱,當我們能捨棄掉上述這種種煩惱,心中沒有煩惱,自然就歡喜了!我們平常為什麼歡喜不起來?因為煩惱太多了!有些人來這裡念佛幾十次,甚至每一次佛七都來,各位,如果你這樣一直念佛,貪瞋癡都沒有減少,反而煩惱越來越多,那就失去意義了!所以我們要真正捨掉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心中沒有煩惱就會歡喜起來!另外,捨是甚麼?捨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廣義來講布施時間、金錢、生命,種種一切來做義工算是布施,你來這裡打佛七,發出聲音,大聲念佛,山上很多人來參觀,或許有人在外頭聽到念佛聲,起了歡喜心,發心也要來念佛,你無形中便製造了度化一個人的因緣!佛光山能有今天,全世界五大洲,三百多間寺院,五所大學,都是給出來的!所以,當我們有能力給的時候,要有歡喜心去給,布施要有好臉色這很重要!

第五,要用精進心,所謂正精進,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我們要正精進,不要邪精進,現在的人滑手機都跟手機相應,一機在手,天長地久,這些都是邪精進,如果手機丟了,就魂不守舍。甚麼是精進呢?凡事都為他人著想,並且養成習慣性,有始有終,這個就是精進,就像各位蓮友每個月都來淨業林打佛七,就是養成習慣性,有始有終,持之以恆,你不要以為一年來一次或兩次三次就夠了,每個人這一期的生命是有限的修行念佛還怕太多嗎!?福報會覺得太多嗎!?還沒有成佛之前都要不斷累積自己的福慧資糧,就算佛陀已經成佛了,他也繼續修福報。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因為很精進修到眼睛瞎了,有一回要用針線縫衣服,可是眼睛瞎了,心裡就想:現在不知有誰能幫我縫衣服,佛陀知道他的念頭,就走過去要幫他縫衣服,阿那律尊者嚇了一跳,連佛陀都不嫌福報太多,所以我們不怕福報太多,要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有始有終,這就是精進!希望大家時時刻刻提起佛號,只要有時間多來淨業林念佛,打佛七,要珍惜來淨業林念佛的因緣,不要等到沒體力了,想來打佛七也不行了!大家要牢記佛陀入涅槃前交代佛弟子所說:精進莫放逸!

第六,要用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就是覺,你有發覺悟的心嗎?菩提心跟菩薩心有沒有不一樣?菩提心是上求下化的心,菩薩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薩叫覺有情,除了自覺還能幫助眾生覺悟,自覺與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了,所以,菩提心跟菩薩心都是一樣的,上求佛道就是自覺,下化眾生就是覺他,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

最近美國華盛頓郵報列出人類有十大奢侈品,這十大奢侈品沒有一項是有價的,不是豪宅,也不是鑽石、超跑或古董,其中第一項就是生命的覺醒與開悟!各位,我們現在不就是在做這件事嗎?!念佛的念字,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佛是覺者,念佛的真正含意就是憶念覺悟的心,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在做全世界70多億人口最奢侈的事情了!我們真的非常幸福,我們念佛就是要成佛,做佛,我們就是在學習開發自己覺性的法門,所以大家要非常珍惜,很多眾生還在沉迷中,我們要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沒有因緣接觸念佛法門,所以各位要發大心,現在能力不夠,至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修學完成後再回入娑婆度化有情眾生,念佛能夠不退菩提,所以我們要真心發願!

最後,要用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心,就是解脫心,就是智慧心,就是禪心,清淨心就是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心經裡面說的無所得,心經有二百多個字,重點在這句無所得,佛陀要我們照見五蘊皆空,觀六根六塵皆空,十八界、十二因緣、流轉門、四聖諦皆空,最後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所以,無所得的心才是真正的清淨心!我們想得到卻得不到的時候會有求不得苦,得到了又失去,會有愛別離苦,不想要都在身邊,舊友怨憎會苦,只要有求都是苦,無求乃樂!我們念佛發願往生淨土也要用平常心,無住心,清淨心,凡是隨順因緣,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強求也沒用,反而造成求不得苦,所以我們要發清淨心,也就是無住的心修一切善法,最後就會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住的心念佛,無住的心來往生,有因有緣自然就去得,以發願往生,好好地累積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好好念佛,該是你的自然是你的,跑都跑不掉。

今天跟大家說的「用心」,雖然只有兩個字,但總攝一切善法功德,所以我們凡事要用心!最近大家都在忙著出大師的著作全集,總共360幾冊,不知是身高的幾倍,大師為什麼凡事都比我們厲害?就是因為凡事用心!佛陀為什麼比我們早成就,也是因為比我們用心修行,希望大家凡事要用心,處處要用心,念佛修行,必定有所成就,希望今天跟大家所談的這些對大家修行或生活上都有所幫助,祝福大家身心自在,福慧圓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