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蓮友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大家這一次能夠來佛光山淨業林打佛七,念佛可以說說是非常有意義的。講到念佛,在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裡面就提到:「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甚麼是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就是要收攝我們的六根,這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叫根呢?根有生長的意思,也就是一切煩惱,痛苦都是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地方長出來的。譬如,我們的眼睛,眼根對色塵,看到人家給我們一個臉色,我們心裡就不舒服,如果對我們微笑,我們就很高興,所以我們的眼根會隨著外境起變化,因此很多煩惱就會生長出來。又例如我們聽到一句好話就會很喜歡,聽到一句難聽的話心裡就會不舒服,甚至還會起瞋恨心,所以很多痛苦、煩惱都是由這六個地方生長出來的。六根也叫六入,也就是一切煩惱痛苦都是由這六個門戶而入的,所以我們要好好收攝自己的六根,不要讓祂們一職向外攀緣。佛陀也在遺教經裡告訴我們,要治五根,當然五根裡面最重要的還在意根,因為沒有意識了別,前面的五根也是不起作用的。反過來說,一切的法喜功德何嘗不是由六根而入呢?所以每一根都可以入禪定,每一個都可以入法界,每一根都可以讓我們開悟解脫成佛。像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透過耳根修圓通法門,由耳根入禪定,由耳根入法界,開悟成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六根多麼重要!所以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要都攝六根,好好收攝自己的六根,淨念相繼。
甚麼是淨念,淨念就是清淨的念也就是清淨心,平常我們有起清淨心嗎?我們可能都是起雜染心,煩惱心,妄想心比較多!譬如我們一個煩惱一來,就住在上面,一直不能停下來,我們不是淨念相繼,我們是雜念,妄念相繼,所以煩惱痛苦就一大堆。淨念就是清淨念,也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甚麼?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就是解脫心,智慧心,清淨心就是無住的心,清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如何無住呢?就是要常覺!常覺才能無住身心。平常我們因為不覺,所以就常住,常住在色、身、香、味、觸、法,常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常住在人我是非,甚至常住在別人的一言一行、煩惱痛苦中!因為不覺,所以常住!住色而生心,生分別心,生煩惱心,合我們心意的就高興,不合的就不高興。
只要我們能夠常覺,就可以無住,所以我們要時時常覺不住!這個覺本身就包含定跟慧,也稱止跟觀,覺本身也要包含正知正見,正知就是一種高度警覺性,也就是對周遭一切環境的好、壞、善、惡,清淨、雜染,當下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屬於定的部分,也稱為止!就是要止息妄念,是心的一種專注,所以禪定又稱為專注修!向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種定,當我們的心不散亂,有了定力,第一就是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不會動不動就情緒衝動。第二,可以降伏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就不會那麼多了!第二個包含的叫做正見,政見就是正確的觀念,正見也包含兩項,一個叫世間正見,一個是出世間正見。世間正見就是正見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凡夫,有聖人,這個叫世間正見也叫世間慧;另一個叫做出世間正見,也稱為般若正見,要正見甚麼呢?正見三法印、四聖諦、緣起法。
簡單的說就是要正見世間的真理實相,就是緣起性空。這個緣起性空的真理在佛教裡有很多的表示方式,例如三法印的諸行無常是緣起性空,諸行就是緣起有,無常即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所以有很多人不知如何觀空,其實最簡單的就是觀無常,觀無常就是空觀,所謂無常就是甚麼事情都可能會發生,甚麼因緣都可能出現,無常之前人人平等,所以國王會無常,老百姓會無常,男人也會無常,女人也會無常,出家眾會無常,在家眾也會無常,佛教徒會無常,不是佛教徒也會無常,修行人會無常,不修行的人也會無常,你如果有這種正確的觀念,你對你這一生所遭遇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如意或不如意,順境或逆境,快樂或痛苦都能坦然接受與面對,因為你知道是間都是無常,尤其不會因為做好事做善事暫時都沒得到好報就對因果產生懷疑。最近有一位信徒,也非常精進,後來得了癌症,非常放不下,認為那麼精進學佛為什麼會是我,結果一直執著放不下,最後帶著瞋恨心、執著心,障礙往生淨土。 所以我們平時要能淨念相繼,淨念就是無住念,不住在這些色身香味觸法上,包括我們的病痛!要知道那都是無常,沒有實在性,你如果能夠放得下,當下不就解脫自在了嗎?如果放不下,那就要念佛,念佛不是口中念佛就好了,甚麼才是真正的念佛?佛就是覺者,念佛就是當下的心都在覺悟之中,所以你要覺悟世間無常,萬一無常真的到來,你要能夠馬上放下,不要住在色身香味觸法上,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上,住在自己的病痛上!起煩惱心、分別心,甚至起瞋恨心,最後對因果的真理產生懷疑而障礙自己往生善趣或淨土的因緣。
所以,我們平常來這裡念佛,修行,要真正能夠覺悟,不是一直指有口中念佛,念到後來瞋恨心、我執還是很重,念到年紀大了,臨命終了,你認為你真的能往生淨土嗎?到時候 阿彌陀佛要來接你,你還不見得放得下,所以還是要有覺的工夫才可以!
覺本身就包含定跟慧,止跟觀,禪修就是在修止觀與定慧,你或許會問:念佛與禪有甚麼關係?有一天我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台灣某位法師,信徒問他說禪修的人可以修念佛嗎?他竟然說不可以!修禪就修禪,念佛就念佛,是兩回事!各位我跟各位報告:禪就是淨,淨就是禪,禪淨不二。
禪是直接了當離一切相,也就是不住相,所謂離一切相及名諸佛,這是金剛經所說的!念佛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到實相念佛。一樣能契入實相,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禪就是淨,淨就是禪。大勢至菩薩要我們淨念相繼,就是以清淨的念頭不間斷,清淨心就是無住心,金剛經言:菩薩若心有所住,即為非住。菩薩的心要住在哪裡?菩薩的心應當無所住,還要生其心,就是發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住於色而生心,這是眼根的修行,不住身而生心,這屬於耳根的修行。有時候聽到自己不喜歡聽的話,心裡就不舒服,聽到喜歡聽的話就住在上面,開始起分別心,合你心意的就高興,不合心意的就起瞋恨心,起煩惱心,這就是沒有淨念相繼,是妄念相繼。
不住於香而生心,這是鼻根的修行,記得以前出家在本山受三壇大戒,我隔壁的戒兄,洗澡都不用肥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所以身 上味道很重,我就修忍辱波羅蜜。為什麼會住在上面呢?因為不覺!不住於味而生心,這是屬於舌根的修行,例如我們過堂吃飯,有沒有起分別心, 有住在好吃,不好吃的菜上面嗎?不住於觸而生心,這是屬於身根的修行。不住於法而生心,這是屬於意根的修行。
我們修行會離開六根嗎?當然沒有!所以佛陀要我們時時善護清淨心,也就是時時常覺而無住生心。時時淨念相繼,六根不住六塵,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大勢至菩薩保證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緣到來,自然水到渠成,例如當初六組惠能大師聽到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開悟!說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心佛性,佛心就是無住心,就是解脫心,就是智慧心,就是禪心,就是清淨心!維摩詰經提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因此我們要時時無所住,金剛經也說:若菩薩心有所住,即為非住。心要無住,就是要常覺,你能念念常覺,念念定慧,懂得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會起煩惱呢?譬如看到人家給你一個臉色或一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能夠馬上提起正念,能夠起清淨念,你能夠常覺,知道這個臉色或這句話本身即是空相,虛妄相,沒有實在性,你不住於上面,就不會起分別心,不起煩惱當下就是解脫自在!
當你臨命終時也能如此淨念相繼,能夠在常覺當中,你怎麼不會往生淨土呢?!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這個覺得功夫,沒有定慧的功夫,你有把握你能善終嗎?善終算是五福臨門,有的人臨命終因緣不好,像我上個月在美國高速公路禿然被大貨車撞到,心想當下若往生了不曉得要到哪裡去?無常之前人人平等,不要以為出家眾或佛教徒就不會無常,所以要時時保持淨念相繼,時時善護其心(清淨心),時時常覺,時時在定慧中!你當下心都在覺悟中,這樣才真的叫念佛,你不這麼淨念相繼,你如何有辦法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人家稍微一個臉色,或是一句不中聽的話,你會不會住在上面?修行真的要下功夫,騙不了人的!
以前有一位大將軍,去找一位禪師說:禪師,我退休了可以來出家嗎?禪師說:你當將軍傲氣太大,等你瞋恨心小一點再來找我。 過了一段時間,將軍一大早就去找禪師說:我的瞋心已經沒有了!禪師就說:你那麼早就來我這裡,你不怕老婆偷男人嗎?將軍一聽馬上就生氣起來!禪師就說:你不是沒有瞋恨心了嗎?所以各位:修行是騙不了人的!臨命終時你真的有把握境界跟因緣都很好嗎?不一定,或許你的冤親債主剛好那時候出現,或許那時你沒有在常覺中,你沒有淨念相繼,於是生起分別心,煩惱心,瞋恨心執著心,住在這些心上面.這些都是障礙往生的因緣!
因此,希望大家學習大勢至菩薩提到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希望大家都懂得念佛真正的涵義,時時淨念相繼,時時善護這念清淨心,這些非常重要!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