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慧思法師佛七開示~2021年01月開示

回目錄

諸位大家吉祥:

「一舉念,一花開,挹露迎風,香浮玉沼;一馳情,一果熟,含煙對日,影落金園;經行坐臥在其中,遊戲逍遙非分外,得佛受用;徹法源底…。」這是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誦本中所開示。禪淨共修,禪覓自本心,念佛淨土是心作佛,其義同源,切入的角度不一樣而已。終究念佛之人求生淨土,跟在世間求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等等,有共同處也有差異點。藥師如來著重在生活層面,在十二大願中含括訴訟、調解,是世人需要的;觀音菩薩也著重在現前的世間生活層面。

彌陀發四十八大願,經典提到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包括淨土的生活環境都有著墨描述,類同地球生活環境的施設,是為讓人們到了淨土,還是無有恐懼一樣的生活著,僅是空間的轉換而已;從環境當中把人們好比較、好計較的心態隔除掉。因無助緣,果難以成熟,在四十八大願中許多是在教導羅漢果位,羅漢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解脫羅漢。」含藏在四十八願當中,《彌陀經》介紹聲聞眾無量無邊,菩薩眾亦復如是,在四十八願中對菩薩行者的描述就比較少,可見極樂世界對聲聞眾很用心著重。

念佛得生西方淨土,在安養國中做什麼?若是念佛往生西方不是為解脫而去,那麼去那邊做什麼呢?學佛是為了斷生死流、斷惑證真,要袪除貪瞋癡三毒永盡。因為在世間受外緣逼迫的因素太多,求不得苦不勝枚舉、無法盡言;所以只有尋找一個對於初階行者有利的修道空間,那叫做極樂淨土,去那裡一樣要修解脫,不是念念佛就可以的,若只是去那邊念佛,那跟在淨業林念佛並無差別,就不要去極樂世界干擾諸上善人。

彌陀讚偈「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悟入法空性得大自在就是無生法忍。念佛不只是求生淨土,是要求生淨土證解脫。要證入解脫道,否則到了極樂世界念一念還會再回來世間,只是以何境界回來不知道。歷朝歷代,從善導大師當代初期的實相念佛,到中期的取相念佛(也叫觀想念佛),到現今的稱名念佛,粗略分為三期。

在其他派系中,如唯識也有「五位念佛」,對念佛這方面也分為五位,不出先前所提的「實相、觀想、稱名」。第一「名」,第二「相」,第三「分別」,第四「正智」,第五「如如」,即五位。名就是「稱名」,就像我們這樣的念法,稱名念佛重點來自於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徹底的了解它的含意,否則一句話不了解它的含意,就如同鴨子聽雷般,毫無意義。就沒辦法解析、意會,這句話後面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就如同藍毘尼園那隻九官鳥一樣。

好比大家在念大悲咒、往生咒,並不明白咒語的含意,但卻念得很起勁,僅曉得念此咒語有大功德,能驅魔打鬼等等。但是功德來自於對語意的了解,強調了解它,是要讓大家明白含意後,進一步改變認知的觀念,因為觀念一改,行為、語言就改變;是從軟體裡去做改變,不是一直在更換硬體。南無二字義為皈依,皈依無量光、無量壽,壽為時間、光為空間,可以到無量。

可以想見一下「無量」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概念?世間應該是有量的,怎會是無量?這牽涉到「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是從八十八佛中所出。為何是阿彌陀佛第一,其他就第二、第三?那麼釋迦牟尼佛排到哪邊去?又說佛佛道同、佛佛無差別,哪有這尊佛證悟的就比較差,那邊證悟的就比較好之分別?因此「三世一切佛,阿彌陀佛第一」,三世包含「過、現、未」所有一切佛,阿彌陀佛是代表所有一切佛的「總願」,是代表。禪門裡面來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並非像我們所認知的阿彌陀佛第一、藥師佛第二、釋迦牟佛第三、彌勒佛第四,第五、六…非如此。阿彌陀佛第一即是含攝所有一切之義。

大家思考一下「六字洪名畢竟該」的意思,也就是這二個字「一切」,總「示」這樣而已。了解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含意,光為智慧、壽為慈悲,是慈悲與智慧的代表,祂的慈悲智慧無量無邊,光無盡、壽也無盡。這「壽」不是我們壽命的壽,可以說是祂的「總願」;我們稱其聖號,了解這位彌陀佛大導師,現在還在說法,祂和我們有何血緣關係?與我們又「干卿底事」?祂只是來自於累劫的大慈悲,憫念眾生如此而已。

所以我們稱名念其佛德,就有一個投射學習的對象,而非只是念著、叫著。止靜時你在做什麼?是否念到口乾舌燥坐著休息打盹?大家藉由敲木魚音聲做佛事,就如同發動機一樣帶動起來之後,在止息迴光返照時,音聲已滅盡,但法塵內心的意念還有個聲塵存在,那是實或是虛?從這當中匯入進去,就可以了解《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的七處徵心,心在裡面、還是在外面或是裡外面、還是裡外都不見?依此進去參透,所以止息時,怎麼心中還有木魚音聲,念佛那個念是什麼」?

如此延續下去,不受外塵影響,而持續讓佛號聲不斷,管他有木魚、沒木魚,自己心中有顆大木魚,心中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若是在生活中還會有七嘴八舌,那恐怕是念佛未入心,只有念在嘴皮而已,如是念佛還差得很遠。念佛可以念到很沉穩,念佛需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最基本的門檻,這不是瞎說,是經文內記載的「一至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要念到一心不亂,否則臨終將往生時,你口還能夠念?可見不是在耍嘴皮念,動口念只是前行,要能念到心中裡面,那一念方可抵萬念。要往生時自己跟外面的親友都會很忙,裡裡外外忙成一團誰也顧不了誰。能夠念到一心不亂,那個叫做定,念佛一樣也在修定,因此才會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如何才能念到一心不亂?要有肯定、絕對的信心,信有彌陀、信有安養、信有諸大菩薩、信有極樂世界。信而成就定,就是要依怙彌陀;一心如何讓它能夠成就?前行是戒。是什麼戒、怎麼辦成?就是你身坐定,口稱名號,意不分散安住在六字洪名上,身口意都沉浸在阿彌陀佛聖號中,就是在持戒。

三聚淨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我們坐在此念佛不會有偏差行為,所以攝律儀戒可以執行也可圓滿,因為行佛、繞佛、如坐中念佛,身業絕對清淨。攝善法戒,在口中稱誦佛號的當下,它在行善法,念佛一句罪滅河沙,也可說不惡即是善。進一步說,稱念佛號有迴向,就是饒益有情戒、菩薩戒利益眾生;淺白說法,不要去找麻煩就是在幫助別人了。如此坐中行佛、念佛當中,具足了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淨戒在一句彌陀聖號當中全部具足。

這個叫稱名念佛當下有各種的含意,稱名念佛一樣也是七佛通偈。眾生無邊誓願度,哪個眾生?你自己也是眾生之一。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說實在的,你在念佛時煩惱不會比外面多。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了要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念佛就是學法,就是為了斷煩惱來學法。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個是種子,也就是大自在,也就是貪瞋癡永盡,那是總目標,所以一句彌陀三聚淨戒具足,七佛通偈具足。

所以如此稱名念佛你會很得力,不是所謂的數數字,那個確實是特別特別的方便到無障礙空間,若說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也太隨興了,連一點對抗、革除自己不良習氣的心也沒有,簡直不將修行當一回事。我們現前最難處理的是習氣,這習氣時常惡劣到莫名其妙,念佛時像尊佛、不念時像修羅;說得頭頭是道,做起事來卻雜亂無章、一無是處,但卻往往不自知,只有在念佛時比較清醒些。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因而就會結下許多冤親債主,連講話也不得體,做事也不夠圓滿。

從稱名念佛是最容易下手的,進一步是「相」(取相)要導向於定,除了口中稱名、耳根聽聞、意根也要觀想佛。因為魔王波旬可以化現很像佛的形相,他有五通只是沒有漏盡通而已,是極其相似山寨版的佛。在臨終時冤親債主現前,波旬出現將他當做佛就糟了。

佛跟魔當中顯現出不同的差別在哪裡?因此觀想(觀像)念佛,平常我們要知道至少在佛堂時,佛的莊嚴相是如何,要觀想(觀像)得清楚,牢記佛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型、輪廓、髮際、身相穿著,是紫光、是金光、是什麼顏色?眼睛一閉如同張眼在看,所以禪門的修定來看,完全閉上眼睛、夢中時可以一比一完整出現,叫做取相成功。若閉上眼睛朦朧龍的,如同舊式電視收訊不佳、雜訊太多,要敲打它才會出現較清晰畫面。取相成功就好像4K、8K解析度,它不會顛倒。

為什麼要取相?來自於心有足夠的寧靜,取相就能成功,它的干擾緣少之又少,它的專注力、心的力量,強過外在所有一切的干擾,所以能夠穩定的取相;因此,相上佛是需要,方有所謂的觀想念佛。到了第三個叫做分別,分別佛的功德、殊勝妙德總在心眼裡。佛有什麼樣的殊勝?因為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畏等等佛德,異於菩薩、聲聞、緣覺、天,這些的功德差異在哪裡?要去了解。了解才能明白,修到哪個階位?能產生什麼樣力量、果報。

所以從分別裡可以了解明白,這前三項都是以分別心、有「能所」;因為有一個念佛的你,還有一個被念的阿彌陀佛;有一個苦惱的眾生,還有一個殊勝極樂國的彌陀、諸大聖眾都在那裡。這建立在有對待的前提之下,有「我」、「我所」就是二元對立,二元對立之下虛妄不實,它不是真實,還是在善巧方便之下形成的。所以從分別念佛當中,增加我們對佛殊勝妙德差異處去了解。所以要讀經典,不要只是念著念著,若光是念著、念著頂多只是沒時間去罵人、說是道非,口業比較好點而已。若要改變內心的軟體(如開機檔),就要從觀念下手、閱讀經藏。

否則念彌陀佛有功德,念菩薩也可以有功德,念彌陀可以一心,那念其他的也可以一心。甚至有人錯解連打麻將也可一心不亂,小朋友青年打電動也是一心不亂?這種遊戲三昧、電動三昧,會讓人如同安坐於金剛座上不想離開,沈迷處在那邊的「定」,跟斷煩惱有什麼關係?這完全無益於消溶煩惱!更何況定有太多種,也有太多種穩定心。前面所講的叫做用分別心念佛。

第四項叫做正智,智慧的智,八正道叫知,原始教典有的寫志向的志,都是同樣的東西。正智、正知也是般若,這時候你如實知,後面這二項是以如實知為導向的,以正智觀察到前面三項「是以能所為主的有漏不實在,而產生的內心要進入無分別相」。所以正智也就是般若,般若也就是涅槃而來的,必定會進入到無生法忍。因此,正智的念佛叫做實相念佛,後面這二項就是進入實相。

到了「如如」就是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了知「心中無佛,外無佛,心中有佛,一切佛;自己是佛,自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就是佛,佛就是我。」這並非愚昧空談,也非恣意隨便講出的哪個誑言妄語。所以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如如。如如也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簡單叫做如來,就是如此。所以後面這二項是匯歸實相念佛,真是花開見佛,能夠心開意解才能自由自在,心不開、意不解就會顛倒。

廣欽老和尚說的名言「無來無去無代誌」,就是如來也就是如如。這個五位,自己去衡量自己走到哪一個階次,不用去管別人,也不用去理會它,自己清楚在哪個階位就好,不用比較只看自己。譬如三獸過河,有人說河淺,其實是他身軀大說河淺,若是兔子、老鼠,還要潛過去。所以說,是程度上的差別,水沒有深淺。

因此六字念佛也好、觀想念佛也好、分別念佛也好,仍至於正智、如如的念佛也好,是讓我們明確知道,我要拾級而上,有一天必定能夠「自作證、成就有」,這句話來自於原始教典。自己去證明解脫自在,而不用「哪一位」來認證,說你真的開悟了、解脫了,不用受欺騙。所以,能夠把佛號念到沉穩,做到「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那代表「心中有佛、快樂生活」。我們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