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慧思法師佛七開示~2022年01月開示

回目錄

諸位大家吉祥:

一緣一會,無限未來。在這大時代裡,還能夠偏安於一方,有其閒靜的空間,讓我們做念佛的精進,對個人來講是一種福報。因此良善的心、良善的種子,當然需要多多的去培植,讓善根發相,更讓善心所,藉由外在的一切施設,帶動昇華起來。也唯有將善心所帶動起來,才能夠在人天的基礎上面有所鞏固。

早期的念佛,是以實相念佛;中期以觀想念佛;而末流就是以稱名念佛,概略分此三個時期。可知,所有一切法的施設,源自於眾生根性的差別。眾生適應什麼法,具德的祖師們,將一一開演。目標就是嚴土熟生,要能夠讓眾生心穩定,心向於善行,心能夠不近於惡,而行三學。

稱名念佛,如同我們剛剛這樣在口中一直念著、念著。但只有嘴皮子念的話,是念不進心,充其量還只是停留在舌根攪動,作用有限。如一閒靜下來,就好比方才止靜十分鐘,這十分鐘我們心跑到哪裡去了?十分鐘的止靜,不是下課、不是休息,它別有用意。

從持名念佛的聲塵中,藉由耳根回歸於內心,能夠讓散亂的心,因一句佛號有所依止而攝受,進一步收攝妄心,安頓身口意三業。因此,我們說持名念佛是與戒法相應、與戒的學處相應。戒本身有軌範之意,不犯他人苖稼功能。戒就是戒學、戒法,是一切人等皆要學習的。因為持名念佛,讓我們口忙著稱念佛號,不易散心雜話。因此,在當下口業、身業清淨,意業也隨之而清淨。

行佛、繞佛當中的身業,稱名念佛的口業;心隨音聲回薰是意業。所以在持名念佛的當下,是呼應於釋迦牟尼佛所說三學當中之戒學,軌範身心。因此不違背根本佛教的教法,以三學滅三毒。

我們講第一個「戒學」。戒學對出家眾來說稱為學處,這是必須要學的。藉此收攝身心、軌範身心,進一步減少妄念,並且知妄念的過失,及副作用如何,因而會收攝起來。由收攝而輔助於定的引發,這定的引發就增上了。所以戒往上提升就是定,若沒有一顆穩定的心,你哪裡都別想去。

在佛七繞佛、念佛當中,有沒有定呢?有!那就是止息。三槌木魚下去,你到哪裡去了?是休息、口渴、吞口水,還是打瞌睡?如此念了一整天人也累了,當三槌木魚下之後,佛號又到哪裡了?沒有引導的法器聲音,你在哪裡?所以從聲塵的引導,到達意念專注一趣,這過程就在培養定心,也就是定學。

在止靜中,安靜、寧靜,當下就可以起觀,也就是定的引發。觀佛之相好莊嚴,觀佛土的清淨,觀三學導向極樂;所以在止靜當中運用「觀想念佛」,觀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乃至於觀一個字「佛」。看那個佛字有沒有清楚?是大?是小?會不會晃動?或是能隨心變化?什麼叫作定?就是專心一趣、身心合一、沒有分別。這是「定學」。

定的學處雖要用功,能不能從有聲的念佛,到無聲的念佛,無聲的觀想,無聲的莊嚴相!為什麼要無聲?初禪以音聲為刺。那學人怎麼能夠定得進去呢? 沒有穩定的心,很難明辨是佛來?是魔來?考功層次也根本搞不懂。只要人一講就跟隨而去。所以在這時候要學習觀想,追著那一個無念而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同驢子追蘿蔔的意思。一直追著、追著,讓心安住在「那一個」,就可以定得進去。念到心也空、佛也忘那個境界,就是上去那個叫做「實相念佛」。實相無相,無所不相;大化無為,大法無相。有相必有漏,有相必有煩惱,有相必有繫、縛、結、使、纏等等這些煩惱。所以提升到最原始的念佛稱為「實相念佛」,此通於般若系統裏面,叫做當體即空。

「實相」不用人們去做所謂的分別觀,不必把相與用做分析,當下既實相。所以當下既是實相它就沒有生、沒有滅、沒有來、沒有去,因為那是證得法空性。畢竟要有證到那個境界,才能了解法法相同,才能夠念到歡喜快樂。因為無相就無所不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因為眾生以相來執取,俗話說以貌取人。人們會分別東西是新的好,舊的不好;古董品是越舊越好,越新越不好等等,運用色、相來做認識。而相有文字相、物質相、空間相、時間相,這些是用在基礎層面學習。但是實際上有這種種相嗎?若進一步觀照,凡所有一切都在剎那、剎那生滅中演變,無有主體。如此便能瞭解實相念佛是通於「慧學」,它是「當體即是、當體即空」的實相念佛,也就是實相般若。

依般若系統來講,有文字般若、觀想般若、實相般若。有所謂二乘人的小乘般若、菩薩的般若,乃至大乘不共法的般若的差別。在此提供給諸位參考,依念佛的次第修,並檢視自我到了什麼次第?而還需要怎麼樣的奮鬥等等。沒有達到實相,就是沒辦法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忍就是法空性。

因此對色相的執取、對物質的執取、對好惡的執取,不作修改,必定跑不掉苦的逼迫,一定這邊念佛那邊苦惱,肯定的。如何能夠淡化在世間上的這一些困擾?從了解產生煩惱的因開始著手,心要「繫念」,繫念法要。方才所講的三個層次,不離佛陀所說的「戒、定、慧」三學修法。

生活當中要能時刻記得繫念善法。若繫念有漏的法要,當下必定是二分法,還會產生些許的困擾,但在於階次上來說還是需要。如同善法雖有漏,但不能沒有善法欲的需求。因此在生活當中,多多的聞思法要,信受奉行。在北傳經典總是記載佛陀說法圓滿後,大家都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倘若大家不歡喜,後面怎麼奉行?就沒辦法奉行了。

於佛法中,除了六字洪名畢竟該以外,能不能真的做到「畢竟該」?只有受持一句彌陀,當受人誣陷、冤枉時,那時佛號還在嗎?應該未必!因為我人修養還不夠,就直接跳上修行路,勘受的了嗎?當然雙軌並行也可以,但是修養也要到位。所以一下子要做到對境不迷,相當不容易,至少少迷一點是可以的。罵個兩句,回頭再來念一句彌陀,這樣已經不錯了。所以能夠念念唸彌陀,讓人冤枉詆毀時,不用去管它、隨它去,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好。那就是老修行、大修行、真修行風範了。

在人我之間只有面子,只有你小我大等等,那麼有這樣的心態,那實際上離極樂真的還非常、非常遠,根本樂不起來,怎會有極樂?不可能的!在人事當中沒辦法處理。眾生的無明、眾生相的困擾我沒辦法放下,那句佛號怎麼提得起來?提不起來的!

所以,以此繫念才會有功德。三時回向文中不是有「繫念功德殊勝行」嗎?很妙的兩個字。但要怎麽繫念呢?我想諸位大家都已到了養子牽孫年紀,下班時間一到,看不到兒孫回來,也沒來電話,當下會如何想呢?心都牽掛在他那裏!可稱之思思念念他一人。就是這樣的情景,心中有個他,那叫做繫念。而此時的繫念,大家心中有個佛、有個法、有個極樂。此世間非久留之地,能作如是想,那必可抹平所有一切人我紛爭,反正不再理你,我就是一心想要去那裡(極樂世界),就是拚了。所以繫念較通俗的講法,就是牽緊緊、抱緊緊、摟緊緊;就是繫念。但是這一些是對法、對極樂仰慕的方便之說。

如此從「三學」搭配三個次第的念佛,再加上「繫念」二字,讓我們念佛能夠更得力,而不是念數字。在這個人道空間裏面,十業當中身三、口四、意三,口業就佔了四項,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從中可以看出問題不在於吃,而是在於語言的表達。語言的發動是來自於觀念,觀念來自於心。所以在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吃不吃素的問題,只有對境內觀自心。

歷代祖師討巧的運用念佛方式,把十業裏面最嚴重的口業淨化起來。如過去兩國僅是受到挑撥離間之語就打起來;若是在鄉里,東家長西家短,兩家就吵起來,對不對!所以口業很重要。大可發動戰爭,小則兩邊交拳相向,必竟這個空間的眾生,是以耳根聽聞為主,如《大佛頂首楞嚴經》云:「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我們說羅漢稱之聲聞羅漢,就是靠耳根去聽法要、去思惟。若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未說法,那真的沒得聽了。所以聽聞很重要,說好話也很重要。

「煩惱分分斷,法身分分證」能夠讓自己習性少一點,脾氣柔和一點。從一個人的音頻就聽得出來,這是沒有自信的人,還是柔弱的,或是有正義的人,光聽就知道。人很容易被情緒引導,被習性牽引而不知道。很單純的一件事描述,往往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會加油添醋,當對方聽到後,又一樣把它轉述出去,最後還會加一句「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都全部講完了,還說「我也不知道這是真的是假的?那是他講的!」想想這情況不是比比皆是嗎?乃至於兩者紛爭不以和為作溝通,而是以彼此的勝敗為目標。

我人若能夠依佛號穩定自心,多念一些佛號,少造一些囗業,將是真佛子的表現。倘若連自己都控制不了內心的情緒,將如何去擺平大家?所以也只能針對自己來修。自心的清淨,是大眾的寧靜,我若不清淨,大眾就雞飛狗跳。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語言也是心所投射出來的,所以心調柔,心光便能發亮,如「塵盡光生」一語所說。心調柔,言語就柔和,不敢惱怒眾生、不敢仗勢欺壓眾生。總是想著如何給大眾一份啟發良善的因,讓人們有清淨的身、口、意展現出來。一位念佛人要能夠懷悲天憫人之心,感念眾生恩。生活中美言善語要時常說,朝向能夠鼓勵、能夠讚美這方面的提升。若將這份念佛的寧靜用到生活裡面,那人我處世的歡喜快樂,真可稱之饒益有情菩薩戒的體現了。

「持名念佛」配合戒學,是身口意三學的軌範,是在動態當中,因為它還是以音聲作佛事。「觀想念佛」是以修觀生定為主要的,用修觀來穩定內心。「實相念佛」就是引發無漏慧,也可說證法空性。所以實相念佛,是實相無相,無所不相。如此戒、定、慧三學,配合淨土祖師傳下來的三個念佛次第,踏實的去修,總有明見本性的一天。若要有不來不去的證量,肯定要斷生死,具無漏慧的功夫,也就是花開見佛境地。

今生既然能夠得遇佛陀教法,不論是正法或末法,至少還有法。當深知這輩子是要來修的,不是要來造業的,不是要來找冤親債主,結冤親債主的,這是不需要!那流轉去其它道多的是,不需要到人道來。總之,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珍惜活著時就好好念佛,不要等到臨終才由別人幫忙助念。

在未來的日子還很長遠,好好的加把勁去努力,能夠把佛號念到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前幾週不也是彌陀聖聖誕嗎?有機緣去各地方參加打佛七,好好的去念佛,念到「心空佛亦忘」,連做夢都還會念佛。如實的去感受當下,是很舒服的。若是能夠追頂念佛的話,基本上舌根攪動,氣匯於舌尖,但那是體驗層面了,大家去試試看。以上來提供給大家參考,繼續精進用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