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慧思法師佛七開示~2024年01月開示

回目錄

諸位大家吉祥:

一期一會,無限未來。所謂「念佛,佛在心中」,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之人一樣,也是要循著佛陀的教法,做三業的清淨功課。所以能夠從「六字洪名畢竟該」,這值得我們諸位大家去參究。口誦、耳聞、心要能夠意會。因此菩薩行者,在佛陀於大般若經裡有提到:「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空性見為方便」。也可以說是:「無所得為方便」。以此經文我們把它歸納為:發菩提心。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這三要素。二乘行者是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這三者,所以差別在「出離心」,菩薩行者只有菩提心,難道就不含涉「出離心」嗎?那不可能!總是以菩提心概括強調這菩提心。出離心者,出於五欲六塵、能夠出離五蓋的影響,出離欲界的貪愛等等,才能夠從欲界出離到色界,進一步無色界,乃至於三界外。這樣的,所以一句阿彌陀佛真是「六字洪名畢竟該。」

我們回過頭來看,菩提心、心要法,我們今日來此走一遭,所為何來?難道僅止於就是唸唸佛號、掐掐珠子嗎?手中掐著珠子,眼睛看著外六塵,心還是不定;那還是沒有用的!因此,要能夠都攝六根攝受回來,才能夠與來此走一遭的覺悟之心相應,也就是「菩提心」。那麼菩提心為總目標,菩提名之為覺者,「覺」,最高的成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位,是一個總目標。由此總目標,我們轉心、轉向菩提、要這樣一直到達後面的「分證菩提」。一次一次的提升。念念明覺,就是念念菩提。

所以由此總目標,我們如何到達「覺」的、清明的;悟的心?教理:眼根對著色塵、文字相,教理這方面的思惟。所產生的文字般若帶動出來,在行持這方面肯定要做的;要做自利利他,也就是說在學科上面我們學習了,了解了聽經聞法,乃至於自己閱讀經藏了解了之後,總不能空口說白話,那絕對改不了性質,因為那只有單一因緣、很單純的一種因緣,就是您的自身,跟外境的經文、聖典在互動,沒有其他的干擾源,也可以說是禪修裡的摒除外緣,在境中的修煉。但是人、眾生,總不可能一個人獨立於天地之間,因為是群居的社會,因此就會面臨到人、事、物,乃至於人對人,就是自己面對自己,所以佛陀就開演出「悲心」、大悲之心,何謂「悲」?就是不忍眾生苦。菩薩者,要能夠度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他的目標,但是在行持的過程當中,產生了「戒」的實踐,因為戒本身包含著悲,不殺,也就是慈悲,何以見得說大悲心的開演與戒法相應?是菩薩戒,稱之為「饒益有情戒」?也就是令眾生起歡喜心令眾生離怖畏,也就是不忍眾生苦,也可以說是我們本具的那一份惻隱之心、憐憫之心,都是涵蓋在「悲」裡面,有實踐力,就是從我們內心發的願叫做「悲願」,願菩提,到了「悲」的「行」,「悲行」,行持的「行」,願裡叫「行菩提」,要在實踐。

有句話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確實是同體,你我不分的,都有共同點,什麼共同點呢?你會呼吸,我會呼吸,對不對?這是共同,你會睡覺,我會睡覺,是不是共同?你的色身是地、水、火、風、空、識設計組合起來的,我們也不例外,所以大家都有共同點;但是、共同當中又有差異性的認知,行持、喜好、方向、外緣等等,所以在本體上無二無別。有一天一口氣不來,燒了之後,每一個人也都一樣,就剩下那一碗而已!一樣也是「塵歸塵,土歸土」!今生所學,精神體帶走,「萬般帶不去」,是物質體,「唯有業隨身」,那是精神體。我們說已經烙印在心海裡面,物質體都留存於這個空間。所以;由這一份大悲心帶動饒益有情戒的持守,也能夠悲憫眾生,也能夠哀憐眾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我們會行善,善法會行持,善心所會帶動出來,藉由善心善行,那一份與人為善,涵藏的就是悲憫之心;如此,再往上提升,就是修菩薩的四無量心,在十二因緣支裡面的「觸受」,六入、六根與接觸的,它有它的物理性的對象,一定會接觸,肯定會接觸,它的功能性都健全具足,它接觸產生了感受,佛陀告誡我們:「這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樣子來,苦,我們要嗎?未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不要人上人,就可以不用吃得苦…苦,是逃離不了的!世間,五蘊成大苦具,苦是必然的,就好比諸位你只要細細地去觀察,你坐在那邊舒不舒服?坐久了不動你就不舒服,你一定會轉動,減輕壓力,若是不動就會產生熱惱,苦的逼迫就會出來,也就是唯有變化,才能感受到「樂受」,因此世間所有你眼睛可以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鼻根會聞得到,舌根可以嚐得到的,從古至今一直在變化,這是處於無常之中,只是在變化過程中,接受到的刺激是強跟弱,就如同這世間人的飲食,辣、再辣、特別辣、非常辣!因為為什麼?舌根麻了,不夠刺激,就是這樣子,所以在於刺激之下,在沒有改變之下的前提,會產生「苦」的出現,同理心、如此開發起來,我都不喜歡了,別人還會喜歡嗎?我不喜歡被人家罵,難道別人就喜歡被人家罵?討罪受嗎?這叫做同理心對於「苦」的同理心,感同身受。叫做「同感」。您、我、大家,所有眾生都不想要苦,都想要樂。我們不也是來唸佛要往生淨土嗎?極樂,就是非常快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對不對?所以從這一個苦,我們就去想,人我彼此都不想要有苦、要如何起來?就要為大眾,想到大眾,所以他的悲憫之心、大悲心,慈悲的修法,就從「受」裡面帶動起來。在北傳為什麼菩薩道特別的盛行?因為有一個觀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有深深的這樣的DNA,所以從這裡,就可以一個「十二因緣」的「受」,就可以帶動起來,修慈悲心、修慈悲觀、修大悲願、願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悲願」。代眾生受苦,這是「大悲願」等等,如此從「受」、從「大悲願」再起來、「大悲心」在於空性慧(見識之前)、空性見(空性之見),與空性相應進入到「金剛經」裡面所了解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無四相,四生九有,菩薩度盡,而無ㄧ眾生可度,這就是空性慧,見道、證悟到「法空性」。

第三個為什麼要有空性見?為什麼第二個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無所得」就是「空」!為什麼?因為在沒有空性的認知前提之下,好心做一些,壞心做一些,都有報應,乃至於更貼切地就是「做到流汗,嫌到流湳。」(吃力不討好),我的菩提心都被你的業力給考倒了!你知道嗎?就是這樣來,因為他沒有對空性的義理去了解,罵一句,字句可以拉到無限遠,他只有一個字,只有單純一個字,沒有什麼意思!因為我們概念裡面,有那個詞的意思,所以這個詞句出去,你馬上就把他白話文解釋出來,反應過來!這句話是在罵我,就中傷了,就牢牢的卡在心裡,比卡到陰更嚴重!就放不下!有的可以一整晚在那裏悶生氣,白天起來,我不要唸佛了,我要走了,昨天糾察師父把我喝斥的,沒有把我的人格尊嚴都放在心裡,等等如此。所以少了空性的認識-見,勢必你會這個地方跑跑,那個地方跑跑,會在有的當下去做菩薩的行持,會去做念佛的修持,習性有沒有調整掉?因為以為只有唸了唸了,它就沒有了,就好比衣服丟在媽媽樂洗衣機裡面,轉著、轉著就乾淨了嗎?沒有!非也、非也!所以空性見的認識,輔助於大悲願、大悲行持,於人世間而能夠成就菩薩道。

菩薩-「覺有情」,因為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只有自己,我們光面對家裡那幾隻,就已經翻天了!還要面對形形色色的,所謂「菩薩」就是公眾人物,菩薩道就是這樣,諸佛「通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是成就佛道的總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就先看家裡那幾個能不能度?都會相「度」(台語-遇見)!相度的度,不是「渡」的渡,因此對於這些,是需要我們去思惟,思惟修。去看待這一些,教法千古流傳下來,肯定是有他適應性,適應性,適應時代,適應這一種物種叫做「人類」,他的生活模式,所以我們藉由思惟,去如何行大悲願?大悲願的行持有了空性見,而「無四相」的所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此便是「破執」,我執、眾生執,也就是破那四相等等,而破了之後,才有建立「有」,那個是「空有」融合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就像什麼?我們在常識上知道壁虎是處在二度空間,對不對?我們人是處在三度空間,有沒有離開同樣這個空間?沒有!是「一」,也是「異」!也是「不一、不異」,既然二度空間、三度空間都在一體,事實四度、五度,乃至於菩薩十階位也叫「十度空間」,也都在當下,都在當下!只是因為我們受限於物種的認知,證悟的認知,所以會覺得要哪一邊、哪一邊、哪一邊…,其實都在當下這一點「當下」!如此所以,以此三項提供給大家,作一個薰修的目標,都能夠去深入了解,他有前後連貫性,這邊都是簡要之說,乃至於說菩薩的修為,自受用他受用的「心經」,那是般若經的濃縮,在生活當中的運用。開宗明義就講了,要行深「般若波羅蜜」,要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後面那一句菩薩行持,叫做「度一切苦厄」。那是菩薩要去做的。那也就是證得的「法空性」,就很清楚這個東西是能夠「度一切苦厄」的,一切苦,也就是明明白白的方法。佛陀講四聖諦,哪裡有?苦、集,集因苦果,對不對?「諸苦盡從貪欲起」,「貪欲」的「集」因找到了,「苦」有沒有?有!坐在那裡苦的要命!循環的「苦」,色身病痛的苦,還有無量苦!錢繳不出來,苦啊!股票買不到,開高走高,鬱卒阿!早一點進場就好…苦啊!對不對?集「因」苦「果」,就是問題出現了,尋找問題的「因」。形成了「因」,找到了「因」之後,就要尋求方法來處理,「道」,苦集滅道的「道」,道-「因」滅-「果」,就是涅槃的,因此「苦集滅道」談的是「苦」,我們也是知道,所以貪愛、苦果都嚐到了,方法有沒有留下來?佛陀有阿!四念住、七覺支、八正道,我們會去用嗎?你不相信,你正在用,只是用0.1%。很單純的,方法有了,我們有沒有念覺支?四念住,有阿!身受心法四念住,身於此,受有沒有感受?心有沒有在法上面,這一句佛號?在一切法塵上面是如此,我們唸一句佛號,身受心法,共同在產生共鳴。身受心法在行持的過程當中,我們心也會飄來飄去,飄來飄去,有沒有?嘴巴唸著、眼睛瞪著、心裡想著,人格,不是雙重人格,是三重人格、是四重人格,都已經分裂,不曉得分到哪邊去?就是沒辦法真正的集中,妄念這麼高!就是真正的平和,我們妄念高於正念,在剛開始所以音響要响得大小聲,喇叭開得大小聲,吵得不得了!對不對?才能把他拉過來,拉過來一直喊著、喊著,好像在趕牛一樣,了解這樣,我只要悠悠的、悠悠的,眼睛閉著,坐在那邊,想到「阿彌陀佛」,嘴巴自己在唸,耳根在注意嘛!心在想著不能跑掉、不能跑掉嘛…,所以也就是在「九住心」裡面的「內住」,也叫「初住」,剛開始「內住」,安住在那一句佛號上面,「初住」就是妄念高於正念,1%是正念,99%是妄念,就是分散去了,有沒有?有阿。

在經文裡面寫到,要能夠「ㄧ心不亂」。那已經到了「調順」的階段去了,就打成一片了,「調順」後面「寂靜」再「最寂靜」了,要能夠後面,還要「如入禪定」有沒有?身無病苦,意不顛倒,心不貪念、如入禪定,那也已經到「欲界定」了等等,我們能不能達到那個?可以達到的,因為佛陀不會為難大家的,只是我們不覺得那個很重要!不覺得!你看,往生淨土四個要項「身無病苦」,這個不是只有求,他就有的,身無病苦,意不顛倒,心不貪念,也就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五、六、七都要能夠在一念,一句佛號,「六字洪名畢竟該」,保證可以的,那個是提升起來,這樣提升起來,為什麼?因為我們要往生,就是沒氣了,還能唸嗎?你還能夠吸氣吐氣、吸氣吐氣,那就不是往生,因為要唸得出聲音,也是要有吸氣!在那時候是快要沒有氣的時候,是在意念的「念」了,要正念起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如此諸佛菩薩、阿彌陀佛手持金台,與諸聖眾來迎接,這樣子,所以要能夠如此,看待「聖言量」它的關鍵詞,談的也都不離「戒定慧」三學,他是相輔相成的,他是連結在一起的,就如同一個芭樂,全部都包在一起的,芭樂皮、芭樂肉、芭樂子這樣子,是一體的。所以學佛如此三要,要提供給大家,第一個是菩提心,要能夠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要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也就是所行一切正法,皆為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修福不嫌多,迴向與解脫」,這樣的一個總目標。

你到極樂,你到哪一邊,你若是不想學佛、學法,你去到那邊,你會苦死,我告訴你!去那邊都要學,為什麼要學?因為我們還不是「無學位」之人,就是解脫之人,我們還是「有學位」,走到哪邊都是要學!因為要學就代表後面有漏,有漏不圓滿,智慧不圓滿、語言不圓滿、想法不圓滿、行為不圓滿、做事不圓滿等等的…所以要忍,才叫做「學」,因此佛門裡面有句話說「學人」、「學人」的謙虛語,對不對?真的我們是「學人」,「學人」你就要名副其實的不恥下問,我於法之前皆為恭敬心受用,這樣而來如此才能趨向於大悲心性。

大悲心性很重要!市面上也有大悲禪法等等都有,悲憫眾生何來巧偽之說?但是關鍵在於「空性見」,這當然「空性見」跟說一切有部又有不一樣,部派佛教,但是總的來講,佛陀一個字「捨」,「捨」就是「空」,「捨」就是平等。菩薩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不可能一直在「慈、悲、喜、…」,「喜」就喜樂嘛!這一些「喜」還是有所得的感受,要把它放掉「捨」!菩薩的行持要「捨」!那個是已經進入到「法空性」的證悟,第二個,剛剛提到的「七覺支」,七覺支到後面的「定」,第七還是「捨」,有沒有?你們回去查查看,就知道了!從前面的念覺支,直到後面就是「捨」,一樣就是要「捨」掉,前面就是再怎麼樣的一點點「執」、「有」都要放!叫做「捨」,都要「捨」!因此由這一些有「空性見」,有「捨」這樣的證悟,因此與般若相應了,所以行善法就會形成所謂的「布施波羅蜜」,與般若相應,持戒與般若相應,叫做「持戒波羅蜜」有沒有?「持戒」的波羅蜜,就是饒益有情,布施的波羅蜜,為什麼?波羅蜜是到彼岸,從此岸到彼岸,從苦的這邊到達喜樂的那一邊,從有染到達無染,從垢穢到達淨土。你的布施,「布施所緣,緣苦眾生。」慈悲也是緣苦於眾生,眾生皆為有漏之相,也就是不圓滿,為什麼他可以達到圓滿相?因為與「空」相應!布施波羅蜜何以成為波羅蜜?因為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之物,這是沒你、我、他,無-空也!不是「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樣他就能呼應「布施波羅蜜」的內容、忍辱波羅蜜也相應,一樣的,為什麼?「忍」也能夠成就聖道,菩薩道開發出來,非常非常的方便,確有實際,因為所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而成就忍辱波羅蜜,是的,一樣,「空性見」而成就「空性慧」證得「法性空」,這樣子等等。經裡一樣後面這一些,所以我們會忽略掉,這個誦得到,眼睛閉著都知道六波羅蜜是什麼嘛,唸了、唸了就過去嘛!其實不知道我們都在做,我們也都可以做得到,不過我們只是片段式的,片段式的,是感覺不到那個味道,因此提供給大家,來做參考,當然後面還有所謂的「七波羅蜜」,七、八、九、十,十波羅蜜在走的,你看前面的六波羅蜜,跟六地的菩薩相等,二乘人到這邊結束,菩薩到第七地遠行地,要做什麼?要去廣度眾生,救度沉淪,要去饒益有情,真的要去做了,這是術科的開始,所以他就叫「方便般若」,要開發許許多多的方便,因材施教的方便,因為他不忍眾生苦,所以是個別教化,方便般若,當然裡面的「願」、「力」、「慧」三個他各有代表,每一地、每一地這樣上去的,如此所以修為這一些,我們清楚、我們明白,我們在生活當中,你唸佛就會唸得有味道,除了掐珠子以外,計算數字以外,每一個佛號,每一個數字,是含藏著無量億數的一個佛,無量的妙功德,都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中,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含藏著戒、定、慧等等,因為「阿彌陀佛」就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聖者,因為我們是在有時間、有空間的凡夫,祂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叫做「無量光、無量壽」,你可以好好的去衍生,當一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在現實生活當中,而且是快樂的學佛人。

快樂的學佛人,不會覺得我唸起佛來,是憂憂惱惱、茫茫渺渺、懵懵懂懂,不會!我就按著佛陀的教法來修持,我也在生活當中內觀,我也在反省今天到達哪一個層次,哪一個次第,我消融了哪一些塵染、結使、禪蓋等等這一些,我很清楚!你很清楚的做後,你就不會迷糊,不迷糊就有目標,就會做的很踏實的ㄧ步一步,所以唸起佛來,每一次就很想:什麼時候又要打佛七?因為打佛七唸起佛來法喜充滿!不是「有嘴唸到無湳」,放香、放參的時候,就唸到別的地方去了!只有在佛堂的時候才唸,你心不安怎麼進去?就把妄念之心先安住在六字上面,「阿彌陀佛」這一個佛號上面之後,能夠將妄心慢慢的,讓他跑出去的少,安住的多之後,再也不大會跑了,你叫一聲,他就跑回來,之後,你走,他就跟著你走,你用「十牛圖」套進去也是很好用的,你用「九住心」扔進去都很好用!所以「定慧等持阿彌陀」,如此,今天提供給大家,做為修學的參考。我們繼續再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