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永藏法師佛七開示~2014年10月

回目錄

10/6
  (十)行捨:我們通常是有了想法,才會有動作,然後再傳達這訊息,給心去做分別。但透過修行的功夫,當我們有想法出現時,心能平靜、平穩,於是產生了,所謂的平等心,當沒有邪惡的念頭,也就是有正直的念頭,這時就是所謂的不記功用。如助印時不計較做多少功德就要給我幾本。捨相當於布施,我們的心在運轉時可能浮現不好的念頭,所以我們要捨掉這不好的念頭。這時就是所謂的不放逸。記住把心照顧好很重要。

(十一)不害,不去傷害眾生,不去計較功德、作用。我們在家親眷中,常見兄弟為了財產分不公平而對簿公堂,這起了五毒的煩惱心—瞋恨。甚至,我們常常自以為修行修得很了得,但稍遇小事就到處投訴,這些都是跟煩惱心相應。奉勸各位回到紅塵俗世時,要能把善心所顯現、保持住。千萬不要稍微聽到幾句流言,就以牙還牙。忍辱到最後却仍然與之對罵,那就表示自己把流言給聽進去了。因為自己的分別、感受,於是,愈想愈生氣,最後,生起了給他好看的念頭。有些蓮友,在佛七裡是一面目,回到俗家又是另一種光景,這就表示自己信心不夠堅定、慚愧和精進力都不夠。

要不時把佛放在心上,才有可能修得圓滿。千古艱難的原因在於老是忘記把佛放在心上。我們應該忘記的是煩惱,不是善法。現在大家繼續念佛,因為所有的答案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


10/5
  這幾天談了好多種心。共修唱念是特別的環境,讓人專注在三寶裡面。唱〈爐香讚〉時,觀想以最好的香供養諸佛菩薩,請佛菩薩加被,所以說,唱念時是需要隨文觀想的。有人念佛、持咒念到整個人只剩下佛號,別無其他,這是定境。心定下來後會產生智慧、般若。般若和智慧是不一樣的,般若是指我們和佛一樣的智慧,也就是「別境心所」裡講的智慧。

大師很有智慧,編佛教歌曲、短篇文章給年輕人唱念,帶他們去弘法、佈教,大師塑造不同的環境讓年輕人認識佛教,因為一下子叫他們要吃素、受戒,無法讓他們心服口服。所以,唱念也可以弘法,利用佛教歌曲演唱會,產生別境心所的智慧,塑造不同的環境讓人學佛,例如:「人間音緣」即是一例。我們心裡面有很多念頭,透過善的心所、好的因緣,薰習出善的種子進而達到「勝解」、「三摩地」和智慧。如果我們念佛,遇到事情,阿彌陀佛自然會跑出來。心中不好的、恐怖的、負面的,稱念佛號有淨化的作用。如果我們存在心的記憶體內,是真善美的東西多,呈現出來的就是光明的、清淨的。用好的心所教育我們的心,那麼善法就會跑出來。

善心所—(一)信:我們要信三寶,信佛陀的教法,信法能增加智慧,信僧能教育引導我們。如果過去世都有跟佛結緣,因緣具足時就會與佛相應。五別境裡的「念心所」,就是要對佛法僧,念念不忘。如果這一念,念念不忘的是極樂世界,就會到西方。我們要信什麼呢?信有往生之份,信阿彌陀佛會接引眾生,信有極樂世界。《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要能堅定,所以我們藉著共修、藉著對真理的追求,深入經藏。

(二)精進:《阿彌陀經》裡提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五根—信進念定慧,我們要精進在正法,不要精進在滑手機、電腦、吃麥當勞。也就是我們要「正精進」,如果我們從事不正法,這樣是不能算精進的。我們念佛、跑香是正精進,但念力如果不夠強,則容易被妄想拉走。若有正精進的話,我們平時在跑香、睡覺時,心中都有阿彌陀佛。試想當高雄氣爆事件發生時,想必每個人當下的第一念都不同。有人在第一時間要穿衣服、拿錢、開車…充滿著恐懼。若能加強念力、觀想佛力,假如我們的業力注定如此捨報,那麼要能接受,不能害怕,因害怕也是死路一條,所以心裡要有往生的決定。念佛時,佛號不能斷,要淨念相繼,靠著精進力,要放下一切罣礙,勇往直前。這七天即使走路、喝水、躺下來、作夢都要念佛不斷。

(三)慚:是自己的力量。我們從小被教育,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什麼事以可做?什麼事不可以做?這就是戒的力量,當我們違背原則時,會生起恐怖心。大師說:「當一個修行者被人說『你是個不知慚愧的人』,就是厚臉皮,不知羞恥的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佛性。現在的年輕人常常不知道自己錯了,反而認為是別人錯了,因為標準已經不同。「慚」是自己心裡有覺性。

(四)愧:是外來的力量。例如:法律規定不能吸毒,若因吸毒被抓走了,被人責罵後知道錯了,這種外力叫做「愧」;慚是自己知道,愧是自己不太知道,要別人告訴你。以上這四種善心所繼續修行會引發三種大善根—無貪、無瞋、無癡。

(五)無貪:例如:撿到錢不會占為己有、過堂吃到好吃的食物不會貪吃。

(六)無瞋:例如:晚上睡覺聽到鼾聲本來要生氣的,結果阿彌陀佛的佛號卻跑出來。

(七)無癡:假定你認真念佛,當下聽師父開示不太懂,但回去面對境界就明白了,不再執著了。

(八)輕安:身心輕鬆、安住,煩惱不見了,變得有承擔力,看世間覺得並沒有什麼嚴重的事。就好比你來淨業林念佛,回去看待家裡的事,好似變簡單了,那是因為善心顯現了。

(九)不放逸:念佛的工夫用在心上叫「不放逸」。常常能提醒自己,當五毒起來時,要能觀照得到,藉由種種環境能與善根相應。


10/4
  念佛時要注意換氣,換氣時,心還是繼續跟著速度在念,千萬別因換氣而中斷。這就好比馬拉松時,跑是不停止的,不停才跟得上。有時氣喘不過來時,也不要勉強,否則,心臟不好的人很危險。念佛一定要念出來,才可讓心中的濁氣或壓抑釋放。有人說:「我只跟師父念,私底下不會念。」這時,你要順著你的呼吸,平時走路也在念,只要這口氣還在就會念,念久了自然會跑出來,就像有些老參說:「雖然感覺沒在念,但阿彌陀佛佛號也跑出來。」

這幾天談的心就是別境心所的「念心所」,別境—「各別」、「分別」意。不一樣的境界產生不同的心,像世界會員大會舉行開幕升旗典禮,內心就想要繼續加油,要讓更多眾生來信仰佛法,即是「欲」。若想:會有那麼多國旗大概只有佛光會了,產生了殊勝的見解,即是「勝解」。而「念」心有一個心王(心法)共有八個,心念放在阿賴耶識的倉庫,好壞種子皆藏於此,為何有不同的心念?例如手機,有錄音、照相、麥克風。感應、下載軟體、收信…等功能,阿賴耶識就和電腦或手機一樣,而大倉庫等同電腦的硬碟記憶體,根據人腦把反應程式放在軟體內,然後啟動,我的心就是人腦,整個世界就是唯心所造的世界。

今天第四天了,念佛的聲音、走路都不一樣了,這是別境心所產生了欲→勝解→念,協調之後而有「定」的作用,你的心定了,當念佛聲音有定時,外面聽到的人會攝受,當達到三摩地時,別人的心會被佛號攝受,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在過去世中他的心已種下種子,現在一聽到佛號就有相應的心 跳出來,什麼樣的力量?殊勝的念力顯現了和阿彌陀佛的緣,我們了解自己也就了解眾生。於是在《三時繫念》云:「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現在了解,你就會用功。

瞋念起來,看到時,如影子般已過去,若明白自心,心夠清明的話,你起什麼念頭都會知道,大禹說「水清魚現」,心像一潭水,若心汙濁是不能看到裡面東西的,佛是覺悟了,西方在哪裡?若了解心就在此方,此方即淨土,心若不了解西方就在十萬億佛土,故心很重要。為何聽別人開示時沒辦法聽進去,表示業力重,若誰講都不想聽,就是輕慢佛法而起不了「善法欲」。信心不足、習氣重,才會跑來娑婆世界,我們要繫住念佛的心,加強這五種別境才能對治煩惱,別境心所加強了,就會有善的心出現,而後有定力,再來開智慧,佛法自然會從心中湧出來。


10/3
  如何在念佛當中,能體會到佛陀講的生滅無常?我們在修行時,雖然口中念佛,但心中感受、思想卻在動。想要專心念一句佛號實在不容易啊!如果眼睛接觸外境時,心有起心動念,這表示攀緣外境。但你會告訴自己不要想那麼多,這一念就是覺照。一個人若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忙修瞎練,這樣功夫是用不上的。

以前,有一位工匠祖師叫魯班公,他能用技術做出會動的木頭人。他的徒弟學習多年之後另闢門戶,也依樣畫葫蘆地做了一個木頭人,但它卻不會動。因此,回頭去請教師傅,師傅問:「你有量手、腳、頭、身體嗎?他說:「有」,師父又問:「那你有量(良)心嗎?」「喔!原來做木頭人也要量心!」。所以,如果無心,你能體會到佛法講的生滅無常嗎?我們所看到的, 只不過是表象罷了。《楞嚴經》講,看到有生、有滅的心是無常心,真心真性必須要看破東西。你自己的心起什麼感覺自己要知道。比如,你在念佛時,感覺到很熱,想跑出去。但,另一個心念卻告訴自己:「現在在打佛七不能出去。」這是一生、一滅,生滅心是一時的、虛妄的、不是永遠的。

前七識全屬第八識,而第八識專賣各類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眾生相應不同,修學可分為八個宗派—禪、淨土、密、律、法華、華嚴、天台、唯識。在唯識學中,阿賴耶識中有記、無記、善惡、染淨之別,心法是奧妙的。因為我們過去生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所以聽法不能相應。念佛時,心有生滅,要如何感覺真心呢?在《楞嚴經》中,佛陀敲鐘問阿難尊者:「有聽到鐘聲嗎?」佛陀用這種比喻就是要讓阿難開悟和明心見性。佛陀問:「你用什麼在聽?你能聽(聞)的那個性有消滅嗎?聲音雖然消滅,但性常存,性存才能聽到沒有聲音,於是阿難回答:「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所以,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而眾生愚昧,認妄為真,以為看到的才真實。真如佛性要用心去體會,而不是用眼睛看。

五種別境—(一)欲:好環境讓人想上進,這個欲表示一種「希望」,好的叫善法欲。例如:心想成佛即是。(二)勝解:人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心得,它是好的言論。例如,念祈願文就是在心中種下好的種子,讓好的詞意進到第八識成為種子。第八識收納了好多的種子,遇到外面不同的因緣就現行了。如果懂得真如,種子就不同了。真如非從外得,本來就在心中,只是我們的種子太多,遇緣就起現行。藉此,外在不同的境界是如何引動我們的內在。(三)念:念念不忘,佛菩薩都是靠念力而成。彌勒佛修「慈悲三昧法」而成就。不斷地憶念光明觸照,久了心就會記住了。好的種子裡也會有三毒的成分存在,三毒也就是你心裡有不好的因緣。遇到不好的因緣,你要如何放下?佛陀曾經教一位婆羅門如何放下。婆羅們回答:「我的左手、右手都放下了,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放了,還要放下什麼?佛陀要他放下的是那一顆傲慢的心。如果別境心所裡的「念根」不夠,就要靠阿彌陀佛的聖號來堅固它。(四)定:三摩地等持:如果我們吃飯時、睡覺時都有佛號,那麼心中佛號自然會一直 湧現出來,就連沖澡時也在念阿彌陀佛。當我們有這種定力時,業障已漸漸消除。(五)慧:用清水珠清洗,於是智慧力產生。我們可將所修的功德迴向給眾生,也可觀想眾生和我們一起念佛,讓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大師說:「心量有多大,道場就有多大」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想要心量無量大、無量光明,就是要念這句阿彌陀佛。


10/2
  佛陀為什麼叫我們念佛?心又是如何起變化的?當你接觸到外面的境界而起心動念,產生、分別、思考、想法時,這些就是所謂的「遍行心所」,接觸到聲音、物質而有種種的感覺,這中間有一個心王,心王是能作主的。比如眼睛看到東西很清楚—亮、暗是因分別而起的。因為有心王,所以產生了心所。心王有八個,哪八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眼睛對色塵產生眼識,耳朵對聲塵作意耳識,鼻子接觸香味而成鼻識,舌頭對味塵產生舌識,身體感到冷熱而成身識,意根是指我、我愛、我喜歡;第六識是分別意識,而它的「我」其實就是第七意識,第八識則包括全部。它是心、意、識。又稱藏識、阿賴耶識。所有好的、污染的種子都藏在這個阿賴耶識倉庫裡面。所以,執持名號、打佛七都是為了要去除第七意識的我執、我愛。前七個是意識,第八個是心,但以上都稱為「心王」。

我們眼看一隻鞋,耳聽一張DVD,都是與觸、作意、受、 想、思等心所相應而起變化,所產生的遍行心所。打佛七就是要除去第七意識的執著與偏見。菩薩是指要發大心的眾生,是指要來去除第七識的執著心、偏見心的菩薩行,這是殊勝難得的。千萬不能因小事而退失菩提心,若因根塵相觸起心動念時,要生起好的道心。但是,我們往往會以為自己所看的,所感覺的是正確的,所以第七意識是非常執著的。如果能把念阿彌陀佛的意識種子,都存放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這就是很好的執著。眾生為何輪迴?那是因為當根塵相觸的時候,儲存在第八識的善惡、淨染、無記種子會無端地被挑起來發動口、產生行為,然後發芽、開花、結果。

如果念佛念到一半,突然想起前世的親人而痛哭流涕,就是過去生的菩提種子起現行。而大師給我們的佛光世界,就是很大的空間。比如說當義工、念佛都是要讓過去的種子馬上現行,要保持住好的種子,好在心裡現行。你有觀照你的心嗎?一句阿彌陀佛讓三世所有菩提種子趕快長大,讓污染種子沒有因緣現行,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就像拿鋤頭一直挖一直挖,有見識到你的心(第八識)、意(第七識)、識(前六識)嗎?清水珠要清到那種程度,就要看你的工夫了!


10/1
  神秀大師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把身體比喻成菩提樹,我們和祖師一樣有菩提樹的身,但心呢?大部分都隨風搖擺不停…煩惱…風動還是幡動?—心動。修行就是這顆心不好控制,我們在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塵產生了動,有一部《瑜伽師地論》講心有六百多種(唯識)—彌勒菩薩所作。若能了解世親菩薩所作的《百法明門論》已經很了不起了,他所講心有一百多種。我們的心起什麼念頭?我們連睡覺、輪迴轉世的心都是遍行心所,無論何時何地都在起變化。

何謂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一)觸:接觸。就像早上打板敲下去,聲音接觸了,心也接觸了。(二)作意:功夫深的人連睡覺也在念佛,大部分念佛的人睡覺了,去哪裡不知道?你知道你昨晚睡覺做什麼嗎?那一段時間去了哪裡?大師說:「若睡覺也能念佛,一定能往生。」例如:剛剛講的打板聲,知道要起床了,要上殿了,開始起心動念,接觸後會有感覺…像接觸熱水後知道燙、冷氣吹了之後涼…等等。(三)受:每個人感受不一樣,起心動念後開始造業。就像打佛七,若覺得好,下次還要再來。若感觸不好,心生害怕下次不來了,已經感受到心裡去了。會思考是好意壞意,即起了「分別」。又像我在講話,有興趣聽的人感覺很好,不想聽的人會認為我念佛就好。(四)想:人有思想,從接受資訊後產生了自己的想法。佛陀講學佛的人從《阿含經》開始最好,叫大家「六念天」—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如何把心放在善惡上?比如人家講一句話起了瞋心而生三毒貪瞋癡。平時,我們要讓別人起佛念?還是貪瞋癡的念頭?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名嘴,用他獨自的思想引人起貪瞋癡,漸漸地,言語、行為、動作就被影響了…(五)思:一個小朋友在媽媽肚子裡,媽媽就用梵唄的音樂作胎教,小孩子聽了很高興、安靜。生命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就會有這五種變化,所以要先用胎教來撫養他。環境的差別當然也很重要,古代有孟母三遷,現在的家長已經不重視了,趕快買一台手機讓他去打電動,不吵就好;但最後被遊戲所影響,槍戰、殺人…。所以,台北殺警的人,進了牢房也不道歉。為什麼受 高等教育的孩子會這樣?—忽略了心的存在。

大師推展人間佛教,用生活來弘揚佛陀教育的法門。悟了就不迷,心不覺就麻煩。父母給小孩的教育不好,其實是我們都不懂自己和別人的心。心是遍一切處一切時,當下聽進去佛號聲時有無感受?覺得聲音老、高、或好聽?念佛時要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心裡實實在在,這就是在訓練我們的遍行心所—把它淨化。過去在紅塵世間,心有被污染,現在知道念佛是要去極樂世界,在那裡念佛念法念僧,整齊不雜亂,涼風徐徐吹來,這就是佛的世界,因為佛已淨化了他的心。所以,我們要去到佛的世界就要調生死道,頻道調對了才能去,要去無量光明的國土,就要調跟他一樣的頻道。大家在念時,要沈穩地從丹田裡用心念,喉嚨要放鬆,否則聲音會太高,念對了全身氣流會通暢,身安則道隆,要作意好的,觀想佛的光明,利用心的慣性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