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講到根本煩惱,人人皆有,沒有的話,就成佛了,我們要斬草又除根,我們常把善、惡二分法,看成是兩個極端,認為世間只有兩種人,其實一樣米養百種人,《百法明門論》說,心有一百種,一般人當有善念時並非就沒惡念,心海裡有好心壞念,就看我們把心照顧得怎麼樣。
隨煩腦有20個,隨煩惱就是你的影子,影子不會離開你,根本煩腦是自身,隨煩惱就是跟著根本煩惱出來的。小隨煩惱有10個:(1) 忿(不滿):老闆、夫妻、兄弟等家庭成員,忿滿多的,因為天天相處會摩擦。(2)恨:忿累積多了會變恨,像後母常被前妻的孩子恨,他雖然不敢講,但久了就懷恨在心,其實恨一個人自己也不會快樂。(3)惱:煩惱心重的人常常從臉上就可看出,人家遠遠看到他就彎走了。(4)覆:如一個桶子倒蓋住,怕失去尊嚴、名利,所以有過失就趕快隱藏,是自己打破東西也不敢承認。(5)誑:做壞事怕被人知,故撒謊、誑騙而產生的種種後果。
(6)諂、(7)慳、(8)害、(9)嫉、(10)憍:現在的連續劇都是在演這些隨煩惱,生生世世而輪迴,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當心中有不滿時要運用念佛,萬一習性起來時不要記恨,心理上或精神上有負面的人,給人的感覺就不好,常常念佛可減化煩惱,念佛猶如清水珠,可把水全部淨化掉,其實,我們本來可以過得很輕鬆,為何心要沈重不好好過呢?反而要把煩惱揹一推呢?煩惱無形,就像當初慧可請達摩祖師「安心」,因為他 有「觀心」的功夫可看到自己的煩惱,但試問:我們累積的這麼多怨與憤怒,你拿得出來到底有多少嗎?
中隨煩惱—(1)無慚(2)無愧:例如,有人犯了罪沒有慚愧心,反而說,我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大隨煩惱—(1)不信:有一位博士學者說:「如果世上真有佛祖的話,就請他下來殺我啊!」這種就是不信所引起的惡見。(2)懈怠:例如,看見別人去打佛七,笑他說我去日本或東南亞都可以玩一圈回來了,幹嘛去受罪!(3)放逸:(台語說晃晃)。(4)昏沈:修行昏沈時,要想到佛祖在看你,昏沈的人容易與妙法失之交臂。(5)掉舉:嘴該念佛而唱歌,嘴要講佛法卻談別人是非。(6)失念:忘記了念佛,腦子不用而退化成失智或癡呆。(7)不正知:對佛法存有不正確的知識。(8)散亂:煩惱太多造成心狂亂,即精神病。
念佛可讓我們一心不亂,又有依靠,把心找回來,佛七要去除我執,先要照見自己有一個明鏡,成佛的人要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因為覺者的智慧才能照見一切。
11/4 心如果向外攀緣,就容易造業,心有起起伏伏的妄念,大師說念佛可以降伏妄念,何謂妄念?即煩惱習氣。若起的都是善心所,那這些善心會讓你在心海裡減少了惡念,我們生生世世都有造身口意的業,造業就是你的行為去做了,做善惡事都是身業,佛教說業力,「業」牽引我們去輪迴。
有新聞報導,一女子在百貨公司因頭髮被捲進電梯而喪命,那就是牽引的力量,也叫「業力」。若好的行為即有好的業力,像念佛可幫忙提升到西方極樂世界,把過去生宿世的業力消除,善根就會增長,我們的習慣,眼、耳、心,感覺到什麼也要去想一下,像有人會睡不著是因為想事,萬一真的睡不著,就念佛、想佛,到明早都不會累,因為你沒跟煩惱相應。
煩惱心所(三)無明—有智慧好像有燈光、有光明,愚癡就會暗鈍。(四)慢:貢高我慢—看別人比自己優秀,但卻覺得他也不怎麼樣。「卑下慢」—明明就比別人差、低下,但卻很有志氣的不跟別人學習。傲慢就像倒蓋的臉盆,什麼都看不上眼,有時候,為什麼別人對我們印象不好?—因為不謙虛。佛光山淨土洞窟的門很低,大師的用意就是要讓你彎腰進去,要你謙虛才不會貢高我慢。唐太宗有一面鏡子—魏徵,他可以忍耐他個人的感覺,並克服自己的習氣,而去接受臣子的建議,於是他得到世界十大英主的美名。
疑(不信)—不信真理、不信明師,不能納受一切,「疑」是 宿世在生死輪迴裡所沾染的習氣,大師說:「念佛就是要向煩惱習氣革命。」貪瞋癡慢疑讓我們煩惱一堆,有疑心病的人容易受障礙、不受教。現在社會上夫妻會離婚,情人會殺害,皆起於疑心,懷疑對方不忠貞。以上的根本煩惱要努力克服,這些是「俱生本惑」,我們不知道上一生做了什麼?所以要修,過去生造了許多污染的業,這七天的目的就是要修練,把佛號繫念在心上,養成清淨的念頭,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跟阿彌陀佛永不離,下這種心,即可面對生死煩惱。
11/3 我們的心是眾生心,也是佛心,天台宗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的心無修,隨習氣輪迴,佛的心有修而證道,好比燈開了,光明生起,燈關了叫滅,光明就在一開一關,燈有亮無亮是同一個燈,佛與眾生也是如此。
常言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要看差一點點,卻要修很久,若精進修一輩子,可能就證道了,若懈怠生生世世,不知要修多久?心法有很多,存在心海裡,這個大海就是叫阿賴耶識。大家學佛也好、供養也好,心態很重要,心要放在正念中,我們的心該調在什麼態度?以念佛來說,能身心放下,一心不亂即是真布施,否則,心隨時跟外境相應,六根是組長,帶著後面的組員,不同的環境就起了不同的念頭。別境心所的「欲」就是對真理有希望,想去追求。「勝解」就是對佛陀、法師的法相應,讓你產生了很好的感覺。而「念」是你的念頭念念不忘、不會動搖,例如:下次打佛七還要來。「三摩地」即心不動,「慧」本自具足的智慧就開了。不亮的燈要讓它亮,只差一個開關而已,能亮之後還是要精進,不然就熄了。
心對不同的境界產生不同的感受,都是我們的心在分別,當然因緣有好有壞,既然有善念也會有惡念,就連佛都曾有惡念,只是佛能控制、覺悟、覺知、覺照,知道那是惡念而不去和惡的相應,這一亮一暗、一生一滅,就是佛和眾生的差別。煩惱心所:(一)貪~十大弟子目犍連的母親墮到餓鬼道就是慳貪,貪口腹之慾,吃狗肉,他想要用神通也無法救,最後是在佛的歡喜日供僧,才使媽媽升天。如果我們起貪心時有覺照到嗎?例如:在過堂吃到好吃的食物,就不知不覺吃到肚子,觀照力強的人,境界來了,起念頭會知道,是要靠修行。就像我們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就是要讓妄念不起而讓心清淨,這個照妖鏡就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大家念佛聚集的力量,要強到把煩惱照破了,像善導大師念到口出光明,人稱「光明和尚」, 而目犍連的母親是燄口鬼吐出火來。貪是根本煩惱一定要斷,佛叫我們要布施,但此方法是頭痛醫頭,要對症下藥得從心下手,因為貪念從心而起。
第二名是下地獄的心:瞋—瞋恨心很微細,要去注意它不容易,比如:隔壁念佛太大聲、我們用眼睛對別人傳達不好的訊息、對人事物的感覺產生了喜好或厭惡…都是瞋恨心的習氣。瞋會障道,如果過去生有障礙別人,今生別人也會來障礙我們,煩惱從心生,也可從心滅,因為本來就不生不滅,想用修行的力量消滅煩惱的心,就要繼續繫念這句佛號。
11/2 念佛的人對境界要練功夫,一般人在心能作主之下,一切OK,但遇到不順就容易抓狂、惡口、咆哮,隨著情緒如同風吹樹搖不停,也就是心像大海一樣無邊際難摸索,其實能念佛要把握機會,當痛苦、苦難來時求阿彌陀佛。
「談心」是要研究、看見、觀照自己的心,這顆心與佛陀的心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控制心的力量不強,心如脫韁的野馬,佛法的心法有一百種,要講懂不容易,因為人不喜歡思考、容易分心;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心不開悟,你活到100歲也一樣,心有悟道就像正常的大人,遇到事情知道程序該怎麼做,現在一切都是3C產品,有一隻狗面對一根大骨頭,不知要如何去咬它?因為那根骨頭放在ipad裡面咬不到,又有一個小孩看一本雜誌時,用手去按的,因為他不會翻書,還有小孩不會煮泡麵,連大學生煮飯都不知道要放水,我有一次拿毛筆寫字,年輕人卻尖叫,以上都是未開竅而變成的生活白癡,如果他們是正常的大人,就會清楚、明白,是不是?
打佛七就是要悟到每一個人自己的心,是睡覺還是念佛?是生氣還是平靜?你能控制嗎?你的心若起念頭…比如:用眼睛看到然後去分別喜歡不喜歡?六根的了別、識別在眼睛叫眼識,在耳朵叫耳識,分別之後產生我執、我愛即第七識,而能藏的阿賴耶識(第八識)等於倉庫,心念現不現都在裡面。我們的心海裡藏了種種的念頭,心王猶如組長會帶頭,我們必須要轉化,例如回到寮房聽別人講東講西,心有動嗎?若動了就會產生五遍行,我們心接觸到外境→然後感受→去思考→起念頭。
我們要好好看到自己的心,念佛的功夫好好用下來,即可觀到自己的心,知道心會起善念也會起煩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被煩惱牽引去做不好的業,就會在娑婆世界輪迴,若能明白當初的那一念心,就如大人不會迷路,心作不了主,就會像不認識路的白癡小孩。念這句阿彌陀佛心念要專注、深心、 誠心和一心不亂,即使會念死也要念,抱著必死的決心,相信阿彌陀佛有光明觸照我們,那麼,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必定相應。
11/1 念佛與受戒雖是不一樣的儀式,但所修的乃是成佛之道,「懺摩」是懺悔過去不好的身口意, 清淨後才能「正授」,如同杯子髒了不洗乾淨,水永遠都是髒的。
一般人以為佛是神仙,其實非也,佛是覺悟的人而已,修行清淨圓滿的人,透過持戒、修定、開智慧。我們煩惱多,不易成佛和開智慧,為什麼人會有煩惱,跟個性有關,有人說21世紀人類最大的病不是癌症而是憂鬱症,也就是精神病啦!這個人明明是一個人,心會亂想都是被境界所影響,動了念頭而不得安寧。但開悟的高僧大德說:「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即念佛也,念佛是基本的路,要修行、證悟、成就,必定要「念佛」。
六和拳是中國道家的一種武術,練拳也是佛法,若執著了,手就不能放開,有一個村莊常被猴子破壞農作物,怎麼抓呢?有一個老人用箱子做了一隻手,炒了香香的栗子,當猴子伸進去抓了一堆栗子不肯放手時,手就卡在那裏出不來了。我們對人事物的觀念、見解、執著若如此,就不能解脫了,所以心像大海難摸索,我們清楚心嗎?我們往往都不願意好好面對與觀照,為什麼呢?海在起風時是不能看清海裡面的東西,要風平浪靜才能看見。若想做到心海平靜,佛陀教我們的方法—禪坐、念佛、抄經、拜佛……,不論那一種方法都要有心,慢慢就能得到「自受用」,念佛若能平靜下來,自覺歡喜,煩惱從哪裡而生都會知道。
因為有觀照力,看得到就顧得到,像小孩頑皮要如何顧呢?—在你的視線範圍內。看得到、摸得清楚,先「自覺」,有了經驗後才能「覺他」,佛陀已經回到家了,然後現在要來帶我們回家,這叫「他受用」,我們要按照指引的路回去。那麼,想到佛的境界就是要廣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是要成佛的菩薩道,菩薩要無所住,無所執著去實行才能自在。例如:布施要三輪體空才圓滿,持戒不是去管別人,而是替別人想,堂內的規矩就是戒,要小心自己的動作,身口意的行為不要干擾別人,不能讓別人起煩惱;有沒有 持戒不是看披衣,走路有沒有直,而是要觀照心的作為,你的起心動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