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永藏法師佛七開示~2015年6月

回目錄

6/6
  中峰國師,身為禪師,也提了許多相關淨土的開示法語及令人開悟的四句詩偈,如《三時繫念》裡提綱的白文云:「大圓鏡裡絕塵埃,碧藕華中有聖胎,遙望金沙池沼外,寶光常照玉樓臺。」又如「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三時繫念》也有云「還有這個消息也無?」意指你開悟了嗎?你有讀出心得了嗎?

我們身口意的行為,能表現出來稱為有表業;是行為不能表現出來的,如念頭,除非有他心通能知的,則稱無表業。有一位蓮友,一直思惟,一四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有天,這位蓮友去齋堂行堂時,湯桶叩了一聲,便有所體悟,懂了;這就是般若法門,開啟智慧。我們來當義工,就是精進修持。其實開悟,不是一剎那時間,這是長期時間所累積的,一直思惟、精進,就在一剎那,因緣成就了、具足了;這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河南豫劇─玄奘大師傳」,河南豫劇青年團一行人來淨業林念佛,精進修持,玄奘大師也會加持我們大家,大家能長養佛性、善性。就如彌勒菩薩,當來下生,玄奘大師發願與彌勒菩薩一起,修行度眾;我們未來也能與彌勒菩薩一起結緣。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深重願力,願願圓滿,攝取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眾生信心具足,相信阿彌陀佛,信行願具足,感應道交,我心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心,隨心自現,如是真信的人,信而有行,如《三時繫念》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也是《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我們的心開,佛法開,智慧也就開了。

我們所謂的「打佛七」,依據《阿彌陀經》所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們在淨業林打佛七,這七天好好念佛,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消災免難,如佛一般,佛性光明顯現。

願者,願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相應,信行願,如鼎足而立。我們念佛,能觀想「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我們現在就來念佛。


6/5
  每一個人的一生像火車一樣,都有到達終點站的時候,這一期一會的旅程,在到達終點站的時候就要換車、換飛機或是換西方船。我們每天念佛,迴向往生西方,就像預約訂位、劃位一樣。

「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無始以來,我們為什麼輪迴,因為心念偏差、迷惑了,沒有在正念上。大乘起信論中所謂惑、業、苦的循環告訴我們:眾生會造業是因為有迷惑,而造了業自然就會受到苦果,受苦時又再迷惑,如此一直輪迴不已。因為最初那一念偏差了,違背我們的真心,眼耳鼻舌身意向外追求妄念(六根逐妄),隨著情緒的起伏造業,甚至對人、事、物起了瞋恨心。

現在的小孩子被電腦教育,大人被手機控制,現代人都被物質所控制了。六根被外境汙染,心不能作主,沒有道德倫理、忠義精神。末法時代法要滅時,更演變出刀兵劫、饑饉劫、疫病劫等小三災。

「身業則殺、盜、邪淫,口過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惡則常起貪、嗔,深生癡愛」,妄言就是講謊話,綺語就是裝飾的假話,兩舌就是跟A說一種、跟B說一種,一件事講兩種話,讓兩個人誤會、吵架,這就是口的過失。最糟糕的就是惡口,罵人,大師特別要大家說好話,讓人歡喜。我們的心如果控制不好,就容易起貪心、嗔恨心。癡愛就是內心執著沒有智慧,不管善惡,只要喜愛的就認為是好的。

「由茲三業,鉤鎖妄緣」,由身口意三業跟不好的外境互相糾纏在一起,解也解不開。人若與妄緣鉤鎖在一起就好像手腳綁著鐵鍊掉到水裡,很難浮得起來,很慘!

「常汩汩於塵勞,但茫茫於歲月」,汩汩就是浮浮沉沉的意思,我們在五欲六塵裡,生死輪迴(浮沉),不知道要到甚麼時候才能解脫。

「欲思出離,唯憑懺悔薰修之力」,這裡中峰國師苦口婆心對眾生開示要靠懺悔薰修的力量才能解脫。觀無量壽經裡面提到阿闍世王子受到提婆達多的煽動,將父王(頻婆娑羅王)關在 牢獄中要把他餓死,他母親(韋提希夫人)就在身上塗上蜂蜜,偷偷帶給他父王吃,幾天以後被發現了,就把他母親也關起來,本來打算把母親也殺了,有一位大臣就說古代篡位有人殺父親,沒有人殺母親的,他才沒有殺掉母親,只把他關在監獄中。韋提希夫人失望之餘,求佛救渡令她能往生淨土得到解脫,佛陀便開示了十六種觀法、九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然而,阿闍世王子造了那麼大的惡業,果報現前,全身長滿了毒瘡,後來有人提醒他要向佛陀求懺悔,經過誠心的懺悔後,果然消除了重罪,後來成為護持佛法的國王。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使色身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使我們的六根所造的過失罪業隨著懺悔、念佛、修行的力量,應念頓消、即時清淨,所以懺悔的力量是很大的。

「又極樂求生,全憑發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而成就佛道,同樣地也會跟發願的眾生相應,眾生有發願,佛就有接收,就會有感應。

「仰勞法眾異口同音,敬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主法和尚與清淨的法師們帶領亡靈以至誠的心、懺悔的心來懇求諸佛菩薩能夠消除眾生所造作的惡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接著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整個佛事連貫起來看:先迎請諸佛菩薩降臨壇場,然後以佛陀親口所說的聖言量阿彌陀經,開示西方極樂世界如何的殊勝,接著再念佛,念佛後又開示,引導懺悔發願,最後至靈前迴向送祂們到極樂世界。如焰口佛事中所說:洗腳上船會也麼!休、休、休,釣竿已在閻君手,更莫造罪結冤仇。我們好像水裡的魚一樣,眼睛沒睜開(沒有警覺性)就會被釣走了。


6/4
  今天又到大迴向香,我們前幾天講解三時繫念第一時,三時繫念若是超薦佛事,我們會到往生壇前誦經迴向給那些被超薦的亡靈。昨天講到在往生壇前最後要唱的佛寶讚,「佛寶讚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這幾句講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怎樣修行成道,普渡眾生。佛陀涅槃時曾說道:「眾生應度者皆已度,未度者已種下得度因緣」,這個因緣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唱完以後,接唱佛號,問訊後回到佛前,坐下來。在佛門裡坐下來也要聽訊號,例如問訊、合掌、放掌、叫香(叫大眾過堂用齋)等等,都有一定規矩(例如使用大磬、雲板、魚梆等法器)。

在我們這個世間,善惡交雜,造了惡業就會障道,譬如,佛在舍衛城說法,講經多年,三億的人聽過佛說法,三億人從未遇到佛,還有三億人見過佛但未聽佛說法。去年我調回山上,有些人在山上,我也都沒遇到,這就是因緣。眾生沒看到佛,不能聽經聞法,也無緣供養佛,因為我們身口意不如法,有貪嗔癡的念頭,好事壞事都會做,讓我們與佛中間有障礙(有業障)。

回到佛前,主法開示要我們都要懺悔,懺悔清淨了,我們去到佛國蓮邦(極樂世界)才能快一點花開見佛。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須先懺悔業障,於是主法和尚拍尺云:「人人份上本有彌陀,箇箇心中總為淨土,了則頭頭是道,悟來步步西方」,每個人都有本具的佛性與成佛的可能,包括一隻螞蟻都是如此。佛教是覺悟的宗教,佛陀教導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可能成佛,端看我們如何修行。「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在娑婆世界的苦,都是因為貪心、欲望,忘記了與彌陀一樣的佛性,所以現在很多人得到失憶症,大概就是這樣。每個人的心中既然都有佛性,當然也會有個佛國淨土,其實只要我們修道清淨,就能把我們的淨土顯現出來。

中峰國師本來是禪宗,後來禪淨雙修。「了則頭頭見佛」,也算是禪宗的用語。心可以用水來比喻,水若靜了、定了、清了、明了,裡面看得到。如果水是你的心,那麼話頭在哪裡?話頭在心裡面!例如,「愛在心裡口難開」,愛字在哪裡? 心是水,那愛就是在水裡,愛放在水下,水清了,就看的到。參話頭,「了則頭頭見佛」,佛是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果「了」了,心中的話頭是甚麼?〜阿彌陀佛。如果知道「箇箇心中總為淨土」,每個人的心水如果是清明的,能看到話頭,就是覺悟。「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西方在哪裡? 心了悟了,哪裡不是西方!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一般道場是不關門的,普門大開,道場裡面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可是有一個小偷常常喜歡光顧道場,偷得只剩下燭臺,有一回小偷又來光顧,這次被禪師給逮個正著,小偷對禪師求饒說:再偷一次就不偷了,禪師揪起小偷胸口的衣服,指著小偷的心說:其實你只要偷這裡一次,就用不完了,小偷原本不知道自己心裡有甚麼寶貝,但是好在這個小 偷有點善根,懂得發心跟著禪師出家學佛,後來開發出心地的寶藏。「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沒有了悟,偷多少都是不足的,向外追逐,貪得無厭,永遠都少一樣。學佛念佛的人,心中跟佛一樣放光,心中有寶藏,有自性彌陀佛。中峰國師一開始就點出:自性彌陀的觀念。

人活著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還會動,叫生陰;死掉了,身體不能發揮作用,叫死陰;生死之間叫中陰。活著的時候因為業報的關係生長在無信仰的家庭,聽不進佛法開示。例如小時候沒受教育,長大了以後拿佛經就看不懂,這就叫業報身。中陰身離開了五蘊業報身之後,之前所說的開示祂們就會知道,所謂:聞道→知道(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修道→行道→悟道(了則頭頭是道,悟來步步西方),接著才會心甘情願地往西方去。

「上來啟建三時佛事淨業道場,今當第一時佛事已圓,如上殊勳投入彌陀大願海中」,殊勳指的是誦經、念佛、開示的一切功德。同時用海洋的深廣來比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但念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所有眾生大概都是這樣,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輪迴,一直到現在(今生),生死輪迴,都因念頭打妄想,離開真心,開始眼耳鼻舌身意向外追逐虛妄的東西,就如心經裡面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無〜,甚麼是真? 甚麼是有? 都是虛妄的! 但我們就是喜歡追逐虛妄,到現在還在輪迴。「一念違真,隨情造業」,隨自己的情緒造業,接著便放縱我執、我愛、我見、我貪,我我我〜,都是因為我。

也因為我來打佛七,念到自性彌陀顯現放光,一句佛號一道光,一句佛號就能淨化妄念。但是我們也有很多妄念,所以要念很多佛號,放很多光,讓佛光普照。大家集中精神放光一下,能量釋放出來,不但業障照開,跟阿彌陀佛眉際玉毫光燦爛相應。佛隨時都在放光,熱量充滿,如果感覺自己念佛念得全身大汗,就是跟佛相應了。


6/3晚課香
  普賢十大願之後的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教講的次第,怎麼樣來成就佛國,菩薩發心,修十大願還不夠,每一個大乘菩薩,都要發四弘誓願,歷代高僧也都修菩薩道,像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在沙漠炎熱的氣候下,延途看到遺骸,在艱難快渴死了還發一個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都還能堅持的這種精神,我學佛後曾看高僧傳讓我第一個掉眼淚的就是讀到玄奘大師,要圓寂時他都還在翻譯經典,大般若經六百卷,我們誰有這個智慧,像這樣的智慧是一輩子,是累生累劫,是菩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只是嘴巴說說。

從前大師在佛學院上課曾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家都只會唱,做得到嗎?四弘誓願,只會唱得很感動,哭的唏哩嘩啦,做的到嗎?叫你去領職的工作都不願意去,自己都覺得家人很難度,度到後來也不想度,那有眾生無邊誓願度嗎?也是說說而已;但是要成就佛國真是就要發願;昨日講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為了法語寧可犧牲生命,現在人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瘋了,但是一個菩薩道的人,法門無量誓願學,有一法語我不知道,只知上半句,下半句我不知道,我一定要知道。

比如我們下午小參,都沒有幾個人來問問題,是否大家都懂了呢?其實在修行上,有時候就是那個關節沒有打開,你就無法開智慧;何為般若,就是活菩薩的智慧,一般人的智慧都是小智小慧,我們就是沒有打開那些結。

煩惱無盡誓願斷 我們天天跟煩惱在一起,都沒有斷,天天跟煩惱在一起,其實我們要發願斷煩惱,斷煩惱,我們自性般若才會顯現,自性般若顯現後,才會想到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何我們已經受了菩薩戒,但是遇到境界來,我們就倒退,遇到困難就不想過關,為何呢?因為我們眾多煩惱沒有斷,所以要發願,這四弘誓願,菩薩發這四弘誓願一直到成就佛國。

法門無量誓願學 現在很多人很專一念佛是很好,但是有思考過到極樂世界做什麼呢?一休和尚的師父要往生時,一休和尚曾問他的師父,你要去那裡,師父回說要到極樂世界,一休和尚直追問:將來到極樂世界要做什麼?師父笑一笑也沒有回答他,後來一休和尚說:那你總要去阿彌陀佛那裡幫忙做一些事;我們在娑婆世界,很多境界很多煩惱,我們過不去,所以到極樂世界,比較沒有障礙,我們在極樂世界比較可以順利成佛,成佛後要度眾生,我們去極樂世界也是要圓滿佛國,而不是去極樂世界給阿彌陀佛照顧而已,我們到極樂世界也是要進修,讀到畢業,畢業後還要發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誰發的?

菩薩的階位有五十幾個階位,僅修信「信心」就有十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所以我們如果眾生無邊誓願度都做不到,我們就是連信心都沒有;菩薩信心有了,就能安住、修行、行道,作了之後要迴向,菩薩將我們所作的做迴向,迴向將來成就菩提,所以我們晚上這支香叫大迴向香,我們念佛念了整天,我們希望與眾生共成佛道,晚上都有大迴向香。

我們行菩薩道時會有許多障礙,但是我們要一一通過,學習玄奘大師西方取經,最後在印度留學十七年,得到國王的非常禮遇,一位漢人能夠得到如此待遇,其好學、努力精進,真是菩薩,是值得我們效法;玄奘大師有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嗎?沒有,據虛雲老和尚入定時,曾經到彌勒菩薩的彌勒內院,有看到玄奘大師、阿難尊者都在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他發願要去彌勒淨土,為何?因為再到人間比較快,也是發願龍華三會。

佛寶讚無窮 功成無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 覺道雪山峰 眉際玉毫光燦爛 照開六道昏蒙 龍華三會願相逢 演說法真宗

解述梵唄,鼓山調及海潮音之不同,我們唱的鼓山調與外面的鼓山調不同,台灣的鼓山調,比較多彎,早期台灣佛教唱的大多是福建鼓山調,大師帶過來的是內地十大叢林的;早期在家菩薩多,台灣先民以福建人比較多,梵唄以福建的鼓山調為主,光復後,內地和尚比如大師引進海潮音,佛光山的鼓山調就不 像台灣的鼓山調,比較像海潮音的鼓山調;其轉彎不同,鼓山調的轉彎是轉圓的,海潮音唱誦就比較慢,直的,降下來也是順著氣,也不會轉圓的,像雲霄飛車那樣滑下來,早期在佛學院唱這個,之後出來做佛事,比如三時繫念都唱誦鼓山調,時間會比較短,但是不管什麼調,我們就是在讚嘆佛。

釋迦牟尼佛成道在雪山,講述佛陀如何修行,眉際玉毫光燦爛就是指佛陀的白毫相,佛相中間那一點,那個就是白毫相,白毫相像珍珠一樣有突出,那是白毫毛,其拉開,據說佛出生時其白毫就有五尺,到成年時就有一丈七尺,這個白毫相是八十種相好,裡面它是最殊勝,這白毫相是修『稱揚讚嘆做善事的眾生』,會得到此相圓滿,釋迦牟尼佛修九十一劫就圓滿,就是讚佛的功德;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釋迦牟尼佛比菩薩慢修行又早成道,當然就是很精進,所以說眉際玉毫光燦爛就是說佛的白毫光,其眉際放光可以照開六道受苦的眾生,亦可使六道眾生都得到解脫。

眉際玉毫光燦爛 之後,主法會問訊,站側面,讓齋主拜佛三拜,照開六道昏蒙,佛陀的白毫相光,放光照開六道昏蒙,眾生都能夠得度,前面這邊都是釋迦牟尼佛,後面龍華三會願相逢 演說法真宗,就是在告訴亡者,現在這任的佛你沒有遇到,下一任的龍華三會,如果你沒有跟阿彌陀佛去,有些人他是發願他要跟彌勒佛成佛,聽經聞法在彌勒佛座下成道,所以彌勒佛將來成道是龍華三會,他現在在兜率天,彌勒內院講經說法,就是一生補處;就是下一任的佛都在兜率天,因為兜率天離人間最近,彌勒佛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會在人間成道。

龍華三會願相逢 講彌勒佛在龍華菩提樹下成道,成道此為初會,講經度眾九十六億人,此為釋迦牟尼佛教化時的娑婆世界尚未得度的九十六億人(已經受釋迦牟尼佛五戒的人),將來如果沒有到極樂寺世界或者在極樂世界已經修到神通自在,在到龍華三會會場初會(龍華初會九十六億得度,龍華二會九十四億,龍華三會九十二億);主要講彌勒菩薩會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成佛,其成佛的世間沒有這些高高低低,而且柱子也會放光,資源非常充沛,男女五百歲才嫁娶,壽命也是幾萬歲;大迦葉尊者入定在鷄足山,大迦葉尊者捧著佛陀的袈裟衣缽,等待彌勒菩薩來成佛,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道後再帶著其弟子,來 到鷄足山,鷄足山的山神就會將山洞推開,大家就看到大迦葉尊者入定的樣子,手上捧著衣缽,彌勒菩薩將衣搭在身上,手拿著缽,此時大迦葉尊者完成任務,其形骸就會化為灰燼,化為灰燼後,彌勒佛會散花在大迦葉尊者的遺骸上供養,表示諸佛都讚嘆【法】,大迦葉捧著衣缽是代表傳【法】,釋迦牟尼佛的【法】傳給彌勒佛;所以現在看到大師傳法給法子(現在都是用證書),就是按這傳統。

龍華三會願相逢 就是告訴亡者,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他講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如果趕快發普賢十大願,往生極樂世界,將來也可遇到彌勒佛,龍華三會願相逢,親自聽彌勒菩薩演說佛法的真義 演說法真宗。

直心是道場,念到能夠專心,聽到旁邊的人念的那麼起勁,我們也要念的起勁;有蓮友小參說,妄念好多怎麼辦,那就要有如排山倒海的佛號及力量,整個把妄念壓過去,念到這樣就會有力量;有人說我的心臟不好,心臟不好但你的心並沒有不好,你的心念要強起來,別人念大聲,你的意念要很專注,觀想佛放光,愈大聲你的佛就愈放更大的光,照台灣,再來照全世界,再來照全宇宙,其力量就不一樣,團結起來就是力量。


6/3下午香
  我們在念佛的時侯,雖然大家一句接一句,也是有速度的限制;佛號要如何接,像籃球還是棒球,丟來丟去,在生活說明就有教,我們要一口氣換一口氣,要自然的,所以在念時,一口氣(念佛示範)從高音的,也有人換氣開口唱出來是低音(念佛示範),你在念的時候,每一個字要清楚,繞佛的時候念的比較慢,六個字每一個字,都要念的清楚,若不清楚,念的時候聽不懂,自己的心也會模糊掉。

在唱讚佛偈時(念佛示範),你在唱時,不能太快,我個人會要求每一個字要清楚,每一個字要順著氣(念佛示範),這就是自然,梵唄唱的就要自然,不像唱歌,時高時低,順著我們身體發音,所以唱的時候,就觀想佛的相好莊嚴,唱太快及太慢都不適合。

昨日講的佛寶讚,在分別院都唱『鼓山調』,但在大雄寶殿可能都唱『海潮音』(梵唄示範),若依我對梵唄的研究,梵唄是身心調合,融合在一個境界上,不是刻意喉嚨在唱,或者氣很長或唱的很慢,因為大殿大,以前沒有音響,前面唱太短的,後面會聽不清楚在唱什麼,可能要等到唱第四個字才知道在唱什麼,所以唱海潮音,它是慢,每個字都清楚,但是慢不是整個拉很長,它是整個身心在定靜的狀態;尤其是大雄寶殿的早課,若維那功力夠,站在大殿最後面那排都能聽到他在唱什麼,念佛從慢的到快的,從慢的我們就要每一個字念的清楚,無論念到多快都會很清楚,這就是基本動作。

以前練武,在少林寺練拳,也不是一下就開始練拳,要先到大寮煮飯,炒菜,挑水,種菜,作苦工,尤其是粗重的東西;有一個人,因家裡面長輩被人害死,為了幫家人報仇,就想到少林寺練功,到少林寺每天叫他做典座,每天叫他炒菜,煮湯,那個鍋是千人鍋,天天都做這些事,做了三年,沒有學到功夫;有一天忍不住,父仇深似海,不去報仇心有不甘,就偷跑下山,也沒有學到啊!但是他報仇了,因為他就用炒菜的功夫就把敵人打敗,因為炒菜腳步要站穩,鍋子才翻的動,那鏟子很大,那就是基本。

還有少林寺很出名的腿功,就有一小和尚每天無聊走路就踢小石頭,從小踢到大,從小石頭踢踢踢,一直踢到大石頭,大石頭就照樣像踢足球一樣,想像若人被他踢到會如何?不要以為那些招式才是功夫,有形有像才是真功夫?無形無像才是真功力,功力看的出來嗎?就比如有一千多位法師,那裡知道誰才有真功力,每個人都長的一樣,看不出來,無形無相,那就看他按步就班的來修。

所以我們在念佛誦經也是如此,順著氣;順著氣念佛就是最基本;不要以為敲法器很容易,敲法器好不好,其實還是要會念佛,要虔誠念佛,念的順念的好,念到後來心、口合一,手就能夠聽你的話,木魚引磬法器自然就會敲的好,法器要跟念佛合的起來,沒那麼簡單,台上十分鐘,台下要十年功。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也是如此,剛開始念佛時心會攀緣,跑掉、散心,無法專注,所以一定要聽著法器在敲的速度,或者聽著引導的聲音跟著主法還是維那,要跟好,那就是你的「所緣境」;慢慢地練到順了,順了之後就要會聽法器,會聽法器就不一定要聽引導的聲音,所以有些人聽到後來會覺得音響很大聲,就是「所緣境」在音響,我注意聽,聽到後來注意音響,因為愈念心愈靜,所以會覺得音響很大聲,其實一開始就怎麼大聲,為何到後來會覺得很大聲,因為專注在那個聲音,佛號一句一句,你的心愈念心愈靜下來,聲音就感覺變很大。

【三時繫念:低頭合掌白玉毫。 星明日麗。 歌詠讚揚紫金容。霆震雷轟。】

霆震雷轟,你念到後來,專注在這個佛號,感覺阿彌陀佛如雷轟頂,但是不會感覺很吵,感覺阿彌陀佛在加持我們,所以念佛時,大家要繫念專注。


6/2
  今日永藏法師晚課開示重點是在三時繫念,提到若三時是用在佛事,誦經完後法師會先開示,開示後繼續讚佛偈後便是念佛。而永藏法師分別就三時中的開示內容及讚佛做了如下的分享:

一、第一時講「有」:
三時繫念是元朝中峰國師做的,可以用來共修及做超薦佛事,而三時是把佛陀教法分成三大類,第一時講有,告訴我們確實是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往生這些事情,同時也講世間所有事都是有形有相的,所以佛陀也是在跟我們說,八正道、四聖諦、七覺支、十二因緣等法是存在的。法不是佛陀發明的,是諸佛所證悟的,所以就算沒有佛陀在世間,法也是在的。所以現在我們也可以說我們跟佛法僧三寶在一起,但佛在哪?佛在西方嗎?像法時期,以佛像為佛寶;法寶就是佛所說所悟的法;僧寶,就是弘揚佛法的佛弟子。

二、學佛後要真正做到行佛:
星雲大師常說,不要只是「學佛」,要做到真正「行佛」(行道)。行道行佛時要去悟道,知道道理後要身體力行的去悟道,從小悟大悟後才能做到徹悟。像佛陀很年輕就徹悟,悟道後就開始說法49年,將佛法弘揚在人間。又極樂世界是無苦的,娑婆世界是有苦的,苦在心的不同。中峰國師就用月亮譬喻我們的佛性:初一十五月亮總是特別的圓,但其他日子月亮是不是圓的呢?還是圓的啊!只是我們看到的是不圓,但月亮實際上還是圓的啊!這在告訴我們,眾生都有佛性的,只是我們尚未開悟成道而已。

三、人有業報身,亡者無業報身,要知道無常更要知道發願修行跟佛去:
人出生在人間是因為身口意行為的業,如果一個人身口意心行為都是好的,那他出生在人間就一定是不錯的。例如波斯匿王及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是被兒子篡位死在牢獄裡面,但波 斯匿王卻都很好,雖然兩個都是王,遭遇卻大相逕庭,為什麼?因為過去行為不一樣,業報就不一樣。所以佛教說因緣果報就是此理。因就是我們的心,而如果我們的因緣是好的,我們就會有好的念頭,但如果因緣是不好的,我們就會有不好的念頭,然後就會被影響去做壞事了,人就是因為這樣一直輪迴。人有業報身,而亡者沒有業報身,更知道要學佛。三時告訴亡者,要趕快發願,修普賢十大願,跟著佛去。

四、讚佛功德之重要性猶如大師常說的要「說好話」:
永藏法師舉例道,如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雖彌勒佛比釋迦牟尼佛早20劫發願成佛,但釋迦牟尼佛卻比彌勒佛早成佛。為什麼呢?原因之一,因為釋迦牟尼佛翹足7天7夜合掌讚嘆毘沙佛,因此,雖一般諸佛修相好要修100劫,但釋迦牟尼佛因讚佛功德,只修了91劫就圓滿了,提早了9劫。原因之二,當釋迦牟尼佛當雪山童子時,帝釋天為考驗修行很好快要成佛的雪山童子,變成會吃人的羅剎鬼,故意只跟很想要聽法的童子說法語的前半首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後半句故意不說,若童子要聽,就要讓他填飽肚子吃掉。童子為了聽完後半句的法語,便答應了羅剎鬼的要求,當聽完後半句法語「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後真的就要從樹上跳下來讓他吃,受童子感動的帝釋天趕快變回原來樣子接住了童子,這個事蹟就超越了12劫。所以讚佛功德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永藏法師勉勵大眾,身在末法的我們能聽到佛法,真的很幸福。因為大家過去都是念佛人,既是念佛人,雖身在末法,佛光還是會常照耀著我們,所以念佛法門不能斷線,才能一直跟佛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