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經與佛教的流傳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在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方面,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佛經的流傳,更是深廣長遠的影響了中國的文學與藝術。由於佛教初傳中國時,印刷術尚未昌明,佛經的弘傳流通,只得靠紙墨抄繕,所以與中國書法結下不解之緣。佛經與書法藝術結合之後,不但書法創作的題材更寬廣,內容更豐富,意境更提升;而且佛法的傳播也因此而更快速、普遍。

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佛經圓融精妙的思想、精美優雅的語言文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等抄寫流傳佛典。從六朝、隋、唐到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現代,均有不少寺院僧侶是有名的書法家,以抄經爲媒介,接引文人、士子皈依佛教;而士大夫、文人又以書法抄經酬謝助揚佛法,所以産生了不少抄經的書法名作。如王羲之書《佛遺教經》;唐邕書《維摩詰所說經》;張旭書《心經》;柳公權書《金剛經》、《心經》等;智永禪師書《法華經》;南唐後主李煜書《心經》;蘇軾書《心經》、《金剛經》、《華嚴經》、《楞伽經》、《圓覺經》;黃庭堅書《文益禪師語錄》;柳閎書《楞嚴經》;蘇過書《金光明經》;宋高宗書《金剛經》、《心經》;趙孟 書《金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妙法蓮華經》;林則徐書《阿彌陀經》、《金剛經》、《心經》、《大悲咒》、《往生咒》等;歐陽漸書《心經》;溥心佘書《金剛經》及其他血書經典;弘一大師書《華嚴經》、《心經》等等 。

經典的抄寫並非易事。抄經者出於對佛法的虔誠和對佛經的崇敬,必須十分虔誠慎重,因此抄寫的佛經書體一般呈現出熟練、持重、嚴謹、自然的風格面貌。所以六朝以來,大的寺院盛行建造經樓以珍藏寫本經卷。據現存記載的粗略統計,僅從陳武帝(五五七)令寫一切經十二藏起,至唐高宗顯慶時(六五六)西明寺所寫一切經爲止的一百年間,皇室和民間的寫經就達八百藏之多。寫經事業大約一直延續到南唐保大年間(九四三-九五七)才終止。可惜的是,這批辛辛苦苦抄寫成的藏經絕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六朝隋唐寫經,雖然已是殘篇零卷,也堪稱舉世的瑰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