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胎、銀質鎏金/北宋(960~1127)/通高119公分 底座邊長40公分/二○○八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外長干寺里寶塔頂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長干寺地宮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1.阿育王塔得名於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約269~232 BCE在位)。阿育王晚年編纂整理佛教經典,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並將佛陀舍利分成多份分赴各地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座。
2. 由塔刹、塔身和塔基三部分組成,外表以銀做底,再塗上金汞比例為1:7的鎏金,表面鑲嵌四百五十二顆白、紅、藍、黑等各色寶珠。
3.七寶阿育王塔因塔身鑲有金、銀、琉璃、頗梨(即水晶)、硨磲、赤珠和瑪瑙等佛教七寶而得名。
4.塔身其內依次套裝檀香木木函、漆函、金棺銀槨和雙重銀質寶函,內供奉舍利;四面中心部分,分別浮雕了「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割肉貿鴿」、「須大拏太子」等佛陀本生故事。塔刹座四角山花蕉葉外側有佛本生和佛傳故事十九則。
5. 整座寶塔氣勢恢宏,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的體形最大、製作最精美、工藝最複雜、銘文最多、最具史料價值的阿育王塔。
阿育王
1.阿育王(約前304年-前232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使佛教成為國教,在印度修建84000座佛舍利塔,召集四方僧人整理經典,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因此,他被佛教尊為「護法名王」。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2.以沙塔供佛:阿育王前世在佛陀時代,還是幼兒的他以沙做塔供佛。據《雜阿含經》記載,佛世時,曾有兩個童子,一名闍耶,二名毘闍耶,一起在沙堆中嬉戲。遙見世尊走來,那莊嚴威儀的三十二相,令闍耶童子生起無限歡喜,心想:「我可用手中沙當做麥麩,來供養世尊!」
因此,世尊為闍耶童子授記:「於我滅度百歲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當受王位,領閻浮提,名曰阿育。當廣布我舍利,一日之中,當造八萬四千塔。」此王,即指阿育王,以遊戲之泥沙歡喜供佛,佛乃為其授記。且預料他將會廣布佛舍利,起造「八萬四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