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三國吳鳳凰元年(272)/通高45公分 底徑17公分/一九九五年三月南京上坊吳鳳凰元年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1.灰白胎,青釉,施釉不及底。
2.器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堆塑建築及各種飾物。頸做四方形,口沿做廊廡狀,四角各置角樓,角樓為四角攢尖頂。頸部較長,中間折肩。肩上部三面有鏤空方勝形(即方形的彩勝。本為古代婦女的飾物,以采綢等為之,由兩個菱形部分相迭而成。后也指這種形狀的圖案或花樣。)和三角形,上部頸壁連四小罐,罐肩部貼佛像和比翼鳥。
3.頸下部以小罐為界分為四區,正背面各堆塑樓閣、樓前立闕,左側堆塑龜趺(ㄈㄨ)馱碑,碑作圭形,上刻「鳳皇(凰)元年立位長沙太守友作浹使宜孫子」。右側為二個頭戴尖頂帽、抱拳於胸前的跪踞胡僧。其間還貼堆塑熊、麒麟等。
4.魂瓶下部罐形,腹深,肩部貼有模印的胡人騎獸、朱雀、辟邪、鱉、鯰魚、佛像、螃蟹等,貼塑物之間有圓形鑽孔。肩部淺刻「九月十四作」字一行。肩部貼塑的熊頭左下方也刻一行文字,因所刻太淺,不可辨識。該魂瓶紀年明確,為斷代標準器。
5.南京大學賀雲翱《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認為,長江下游地區出土三國吳(222~280)、西晉時期(265~316)的青瓷魂瓶上的建築造型可能是當時「佛寺」的象徵。
6.魂瓶是一種「冥器」其上所塑之物,往往象徵著死者生前的社會待遇和家庭狀況,並且希望死後到冥界依然能夠享用。如果魂瓶上堆宿繁多,則可能是等級較高的社會等級較高或非常富裕的墓主人;堆塑相對簡略鮮少則相對地較低,也有毫無實物的管瓶。漢代、三國、兩晉時期的墓葬出土較多宿有樓閣,飛鳥,廊廡,樂伶等等,宋代則相對女傭女官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