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鎏金/北宋(960~1127)/通高15.5公分 通長35.2公分/二○○八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外長干寺里寶塔頂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長干寺地宮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1.銀質鎏金。香爐呈蓮藕形。蓮花、蓮蕾、蓮葉、蓮實由一根長柄串聯,一佛結跏趺坐於蓮座上。
2.蓮花寶子香爐最早的樣式為鵲尾香爐,南北朝時多見於中原地區的石窟寺及北朝造像碑,但南朝作品中也偶見此器。鵲尾爐又名柄香爐或手爐,它也有與之配合使用的寶子,即柄的前端有蓮花承爐,柄的後端有獅子為鎮,柄上另有花托承寶子。香爐的爐身為高足杯式,而並沒有製成蓮花形,但它卻顯示出寶子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安排在鵲尾爐上。
3.蓮花鵲尾爐並連花苞式寶子的銀製品有實物存世,今所知有三件,其一出土於內蒙古赤峰甯城埋王溝遼墓,惟爐與寶子的蓋皆已佚失;其一收藏於美國奈爾遜美術館,各個部分構件齊全,香爐和寶子均有製作精細的器蓋,前者裝飾蓮瓣且在蓮瓣下鏤孔,頂端又作出一個火焰寶珠鈕,後者則以器蓋和器身合成一朵蓮蕾;其一為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北宋長幹寺真身塔地宮出土的銀鎏金香爐,地宮時代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西元一○一一年)。
4.帶寶子的蓮花鵲尾爐有特定的使用場合,即行香禮佛。它因此很早就成為繪畫、尤其是佛畫中的表現程式,明清時代的作品也還常常沿用這一傳統,如成于明天順四年的山西右玉寶寧寺水陸畫中,即有刻畫細微的圖像,爐中燃著的香餅也表現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