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造像碑


砂石/南朝(420~589)/通高62.9公分 寬58.5公分 厚17公分/一九五三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1.圓雕造像碑,為一造像碑的中段,上部為榫頭狀(指器物两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碑上段和下段均殘。

2.碑正面上部高浮雕出蘑菇狀的須彌山,正面下部為裝飾流蘇的華蓋輪廓,碑的正面兩側面各存四個小的長方形格,格內浮雕佛教故事,造像碑背面為彌勒上下生經變圖。質地疏鬆,表面風化。

3.須彌山: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其山直上,無所曲摺,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宮殿,山基有純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夾道兩旁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其間之門、牆、窗、欄、樹等,皆爲金、銀、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風四起,無數之奇鳥,相和而鳴,諸鬼神住於其中。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爲帝釋天所居住之處。

4.經變: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其取材多與當時流傳的佛教思想有關,如南北朝時代的經變多采自小乘經典,宣揚自我犧牲的精神,呈現樸拙的風格,內容以本生經變相、佛傳故事居多;隋唐以後,大乘思想盛行,諸師更創新義、立新派,以致其內容富變化,有維摩詰經變、本行經變、金剛經變、金光明經變等類,為中國美術史上相當特殊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