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唐代(618~907)/通高86公分 寬40公分 厚25公分/一九五四年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遺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1.此造像為一立體圓雕,缺頭。
2.金剛力士跣足立於方台上,右腳於前,左腳於後,呈跨式站立;上身袒露,頸佩項飾,左臂有力的向前;腰繫雙層裙和圓弧寬綢帶,裙襬隨站勢向後飛揚,富於動感。質地緊密,部分有風化。
3.天王與力士
佛教藝術造像中天王、力士的形象,是作為佛教的守護神而造的。他們本應是早期婆羅門教或民間信仰的神人。當佛教在印度傳播、發展起來後,便依據其教理、教義體系,把天王力士這種力大無窮、法力無邊的神吸引進來了。
天王:欲界六天之最下天 ,在須彌山半腹之四方 ,有天主四人。謂之四天王。東曰持國天王 ,南曰增長天王 ,西曰廣目天王 ,北曰多聞天王
金剛力士:與金剛神 ,執金剛 ,持金剛 ,金剛夜叉 ,密跡金剛等皆同。執金剛杵持佛法之天神也。楞伽經四曰‘金剛力士。常隨侍衛。’立於寺門兩肋之二王也。
佛教中國化後,天王的形象為頂盔戴甲、全副武裝的戰將形象,而力士則塑成了民間的角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