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耕致富」專題講座~3/25陳郁秀、盧佳慧--講座回顧

【人間社記者 廖麗珠 台北報導】
「鋼琴家母女,都熱愛蕭邦;音樂課師生,作思想對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執行長盧佳慧母女,3月25日首度同台談音樂,向629位聽眾分享一生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陳郁秀為圓父母之夢,16歲隻身前往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求學,11年間只返台一次,因為一趟來回機票費就可以生活一整年。在那個電話不普遍、費用又極高的年代裡,家書成了與父母唯一的聯繫。

「父親每周都會把我的家書訂正錯字後再寄回給我,我的中文表達與文學造詣也因此奠定良好基礎。」陳郁秀說,面對文化衝擊也曾經退縮,當身處異鄉國境時,才發現法國的浪漫、音樂風氣的興盛,完全來自理性的教學法。西洋古典音樂的核心價值,擁有完整的架構、充分的理論與內涵,是無法摧毀或打破的,只有當自己完全放空,從零開始,以誠意不斷重覆每次3小時兩小節的細節訓練,進步才開始跟隨。

與盧修一結縭於巴黎,婚後回到台灣,一同從事民主初興的社會運動,效法同學在巴黎學運中傳揚的小提琴聲,終於懂得音樂能催化人們內心深處,安撫或引領群眾情緒,進而成為一股不容輕忽的力量。擔任文建會主委任內,深感藝術只在國家殿堂演出的影響有限,因此開始著手規劃,藉由視覺、聽覺等實際感受,首推「文創產業」,如今文創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於當代。

當盧修一因政治而鋃鐺入獄,為了孩子的教育,陳郁秀決定不僅要母代父職,更要身兼師職,從此身份的定位更顯重要:在琴房內,陳郁秀是嚴師,只有離開琴房,陳郁秀才變為溫柔的慈母。盧佳慧回憶,自幼浸淫於母親的音樂聲,成長於鋼琴底下,鋼琴就像城堡,音樂如同喝水、呼吸一樣自然,也曾經歷叛逆,從音樂中出走,學過服裝設計、美術,最終還是回到音樂的領域中,這一個轉折讓盧佳慧體認「出走,是為了要回家。」

當父親重病臥床,母親教導將音樂當作是為父親的祈禱,如同教堂裡以詩歌讚頌上帝的偉大一般,從此,音樂成了信仰、成了宗教,伴隨母女倆走過歡欣、度過低潮。

為了呼應「鑽石台灣」的理念,母女攜手走向音樂藝術的創新與提升,嘗試將科技與音樂結合,成立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將音樂、舞蹈、戲劇與科技互融,創作具有未來性的表演藝術,突破傳統藝術的窠臼,使藝術生命無限延伸。過去,帶著女兒走,不僅是傳承琴藝,更是傳授面對事情的態度;如今,跟著女兒走,加入新生命的元素,新舊之間相互交融,在音樂的路上,陳郁秀與盧佳慧是共同創作的夥伴。

活動照片

  • c14fcgnklfzw9rkwmqwd6gr0j.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