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是中國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初來台,1953年駐錫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基礎。1967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建設三百餘所寺院道場,創立《人間福報》、人間衛視。此外,在全球設有16所佛教學院,在台灣創辦普門中學,以及南華,佛光,美國西來、澳洲南天,菲律賓光明等五所大學,整合成為第一個跨國又跨洲的國際性「佛光山系統大學」。1991年創辦國際佛光會,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創會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出版有《星雲大師全集》等著作,總計三千餘萬言,並譯成英、德、法、日、韓、西、葡等二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建寺緣起
星雲大師倡導尊重與包容之理念,更希望融合與歡喜,因此以「泰國與中華」各取一字,名為「泰華寺」,希望南傳北傳佛教融合。
大師特別強調佛教要本土化,培養當地之人才,今因緣成熟,計劃興建「佛光山南北傳佛教學院」(Fo Guang Shan Theravada and Mahayana Buddhist Institute),一則令信眾有一共修道場,二則可以培養本土化之弘法人才,可謂佛教一大盛事。
泰華寺整體造型以中國式佛殿表現,其設備計有:大雄寶殿、圓通寶殿、功德堂、五觀堂、佛教學院教室、會議廳、朝山會館(信眾寮房)、
僧眾寮房、藏經樓(圖書館)、鐘樓、鼓樓等等,亦設有停車場、庭園等佈置及公共設施。
佛陀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大師也強調:「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希望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所謂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建築經費尚需仰賴有緣之善心人士,共襄盛舉,其功德必不思議。
惟願泰華寺興建能眾緣和合,達到諸事圓滿。更願所有布施者、隨喜者、均能增福增慧、家庭和順、事業順利、富貴圓滿。願以此建寺功德回向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