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2025年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 AI時代的教育革命與人文關懷

    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主辦的「2025年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於7月5日至7日於佛光山雲居樓舉行,主題為「AI時代的教育革新與人文關懷」,全台的校長、主任與教師近500人,深入探討當代教育的創新策略與AI應用,呼應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推動教育革新、與時俱進的精神。 開營典禮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教師總召吳欽杉強調:「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各異,引導學生因應時代成長,延續生命教育的深遠意義,正是為這個時代提供希望與回應的教育實踐者。」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致詞時表示,教育應與時俱進,在星雲大師以佛法應世的精神指引下,佛光山長年推動人文教育與智慧科技融合。此次研習正呼應這份理念,體現出即使在AI加速變動的年代,教育仍需不忘初心,以人為本,智慧並進。 本次研習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佛光山女眾禪學堂副堂主永中法師、靜宜大學校長林思伶、數位教學創作者宋睿偉老師、世界觀學院創辦人李佳達、科技教育人朱元楷等專家授課,內容著重在AI科技與人文關懷等相關議題。 曾志朗主講「新世代學習科技」的四階段進化模型:從AI人工智慧、BI生物、商業智慧、CI群體智慧、DI數位、資料智慧,探究思考價值與生命意義。曾志朗指出,教育的演變不只是科技與認知的發展,關鍵在於人與人的連結與互動。透過共讀,才能真正提升閱讀的理解力與辨識能力,在對話中釐清觀點、深化思維,並強調人文關懷才是教育不可取代的核心。 「AI概念與實作」課程由朱元楷主講,帶領教師從AI工具的使用者,邁向AI教學設計者的角色。課程以AI教學心智圖為核心,協助教師釐清AI在教育現場的應用路徑,將科技由工具轉化為創造學習情境與課堂互動的助力。透過實作操作,教師將親自體驗文字生成、圖片製作、AI問答等功能,學習如何運用文生圖、圖生文等技巧,靈活整合進課程設計中。課程特別注重提問力與邏輯思維的培養,協助教師引導學生善用AI、問對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習深度與創造力,真正落實AI教學的核心價值。 在「教育理論與AI」慧知法師指出,AI雖是強大的輔助工具,但真正發揮效益的關鍵仍在人。從人文教育的立場出發,深入剖析AI帶來的可能契機與潛藏風險,強調在數位與大數據的浪潮中,教師應保有覺察,引導使用與實踐教育本心,科技的進步不應取代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仍在人。 AI優勢助學,教育者須引導其「用得其所」,AI結合大數據的應用可提升學習效率與思辨能力。AI風險需警惕,包括過度依賴導致學習被動、喪失分析與預測能力、擴大數位落差、降低辨識與驗證能力。培養覺察力、提問力以及與AI互動的修行,是內在教育的延伸,更是一種與科技共處的生命教育。唯有讓科技與人文融合、效率與價值並進,才能讓AI真正成為推動未來教育的智慧助力,而非迷失人心的數位幻象。...<詳全文>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首場研習 惠中寺引領大眾深入星雲大師思想核心

    為讓大眾與佛光人深入了解《星雲大師全集》的核心精神,以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從佛陀思想至人間佛教實踐的歷程,佛光山惠中寺於7月6日舉辦首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專題導讀課程,現場吸引逾600位佛光人與民眾熱情參與,共同熏習佛法、深入共學。 課程邀請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妙願法師、福山寺住持妙宥法師、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教授、《星雲大師全集》主編蔡孟樺,以及國際佛光會台中第一督導區督導長曲鈞瑜共同導讀。 「佛教的教主,你會想到誰?」妙凡法師透過提問,引導大眾思索佛教的根本。在陳玉女教授幽默而富專業的主持引導下,帶領大眾深入認識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編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契機與目的。課程中逐一解析傳燈錄的十章體系與十大貢獻,說明星雲大師如何從佛法的內涵、形式、智慧與定義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人間佛教的核心精神。透過深入淺出的引導,使大眾更易理解書本架構與內涵。 第二堂課程由妙宥法師、如瑄法師與曲鈞瑜聯合主講,探討如何在人間實踐與弘揚佛法。妙宥法師指出,透過藝文活動深入社區與信眾心中,是實踐人間佛教的重要方式。星雲大師一生最重視教育,正是承續佛陀弘法利生的志業;他強調,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源自佛教,教育即是弘法的根本。 如瑄法師則從六大弘法方法談起,分享如何透過現代媒介傳播佛法。他以惠中寺的蔬食推廣為例,說明素食亦能成為弘法工具;並談及佛教四化中的「科技化」,如「未來與希望講座」以科技投影講師照片於寺外牆,結合現代道場空間設計,呈現佛法與藝文融合的實踐成效。 曲鈞瑜則從文化面切入,以文化走讀、環保與心靈活動為例說明,並提到覺居法師曾說過,活動是載體,佛法與文化的弘揚才是核心目標。 第三堂課聚焦於「人間佛教的圓融思想與實踐內涵」,妙願法師指出,佛光山能夠跨越佛教不同宗派,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正是源於星雲大師超越宗教藩籬的胸懷與智慧。大師創建全新的「融合」判教模式,結合佛陀本懷思想與人間佛教實踐,突破傳統封閉的教理分類,兼顧理論與實踐、學術與修行,為未來佛教的發展奠定實踐基礎,堪為佛教知識與信仰整合的典範。 蔡孟樺透過故事分享大師開山弘法、創辦《覺世》期刊、設立佛學院的種種歷程,展現大師一步一腳印落實人間佛教的精神風貌。 覺居法師結語表示,透過課程引導,帶領大眾走入人間佛教的思想核心,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推動信仰傳承,並從榜樣中獲得啟發。他鼓勵大家從今日出發,學佛、行佛,找到人生與佛法的方向,將法喜分享給家人,從中實踐弘法。 活動最後由覺居法師與妙凡法師共同帶領大眾進行點燈儀式,覺居法師則勉勵大眾,不是只有自己閱讀經典,更要成為傳燈人或點燈者,點亮自心,照亮人間。...<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