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法寶寺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 談大腦神經運作與行為的關係

佛光山法寶寺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 談大腦神經運作與行為的關係
【人間社記者周儀婷新竹報導】「任何事取決於心態,改變心態就等於改變命運」,佛光山法寶寺「當代生活─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 3月17日最終場,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主講「大腦與情緒」。透過專業、科學實驗和生活案例,用風趣幽默的談吐,深入簡出講述大腦神經機制運作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吸引近千位觀眾到場聆聽,現場座無虛席,歡笑聲不斷。

洪蘭教授先以腦葉分佈圖告訴聽眾,前腦受傷會造成人格改變、噪音會降低孩子的IQ、小學生寫字偏旁顛倒、幼稚園孩童為什麼一邊打人,一邊說對不起…;各項實驗證據分析大腦在各種情況下的運作,說明大腦和行為具有直接的關係。她強調大腦是「用進廢退」越用越年輕,鼓勵大眾多學習新事物、多閱讀,也強調要讓孩子多去嘗試和探索,這樣大腦神經連結發展才會越多越密。

「經驗和情緒可以改變大腦」,洪蘭透過猴子手指的實驗證據及楊恩典的個案,他雖然沒有手,卻可以用腳穿針引線、幫孩子換尿片的故事,強調在成人腦中與學習記憶有關的海馬迴會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神經迴路會因頻繁使用而使臨界點降低,更容易被活化及改變,但必須透過主動學習。她強調,大腦產生觀念,而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則會改變大腦。

「65歲是智慧巔峰,生命頂點」洪蘭教授透過大腦構造圖及實驗證據,說明神經細胞運作及以大腦神經迴路效應如何影響情緒。她指出:「大腦灰質神經細胞在胎兒時成長,到出生時達到最高峰,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反之,白質神經細胞則是出生後才開始成長,50歲時到達頂點。」研究人員發現56歲大腦能掌握複雜資訊,情緒處理較為成熟不易受到激將法影響,都是因為和過去的社會經驗有關。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洪蘭表示大腦會終身學習,透過1998年在89歲罹患鼻炎癌患者大腦切片中,發現了新生神經細胞的實驗,而這項實驗最重要的是在教育上;「沒有所謂輸在起跑點和三歲定終身這回事」。大腦是環境和基因互動的產物,它會因應外界需求改變神經連接,經過學習、經驗、壓力、創傷…等因素產生變化;她強調「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

「人生操之在己,成敗自己負擔」,她分享某次在加州跟在一位邊化妝邊開車的女士後方,快到紅燈時,她的父親要她開到女士旁邊,這樣要是紅燈一變綠,她們就能馬上開走。當信號燈變綠燈時,女士還在化妝,但洪蘭卻能依著自己步伐踩油門通往下個紅綠燈,差一秒就不能一路暢通抵達目的地,當下她便覺得能夠自己掌握選擇權真好。她說「當你遇到困難無從選擇,那無論選什麼都是好的。因為選擇只是一個開始,而人生就是不停地在做決定。」

「沒有任何一個地牢比心牢更幽暗,沒有任何一個獄卒比自己更嚴厲」,最後她分享19世紀美國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一段話表示,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告訴大家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就是你和你自己的關係,而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過去的經驗造就了現在的你,只要改變心態,就能改變命運。

相關圖片

  • 54217346_2120517394701712_6423329659403894784_o.jpg
  • 54727934_2120517868034998_5669757972075511808_o.jpg
  • 53724380_2120517851368333_2401003215156936704_o.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