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變而轉化 慧慈佛光人體悟生命美好

因變而轉化 慧慈佛光人體悟生命美好
【人間社 孫芳菲 台南報導】
2023-09-26
佛光山慧慈寺三好系列佛學講座,9月23日在新市區文康育樂中心舉辦,邀請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曾稚棉講演「生命經驗中的『變』:轉化和體悟」。曾稚棉提到星雲大師的法語,感念苦給予力量、營養及增上的力量,使他體悟到苦的價值,在同理心的建立,及行菩薩道、三輪體空地幫助人,使自己的清淨佛性顯現,並期勉與會大眾能達到「喜悅一生」。

曾稚棉從《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書,看到星雲大師一生充滿苦難和挑戰,卻積極常自問:「我能為別人做什麼?」,雖然出生環境不能選擇,生活愈清苦、愈多苦難,更堅定要行佛,感念苦的價值,並能安然過人生,更貼切地形容自己的一生是「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

「快樂」和「喜悅」的意義一樣嗎?曾稚棉認為「喜悅」是正向、用寧靜與平和的心來面對人生,不受外界而改變,不浮躁或起伏變動,誠如《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兩門,心有「真如」,也有「生滅」。生命中令自己擔憂、不快樂、感到不幸福的原因是什麼?不完美、無常、不完整,只是負面和消極嗎?

曾稚棉說:「因為佛性、清淨無染的本性,所以能看到世間不完美與殘缺的價值。」因為我有能力要度化你,布施沒得到感謝而不高興,這些都不是「布施波羅蜜」。「利他」也是在「利己」,在利他的過程中消除我執與人我分別。曾稚棉認為佛教生命教育目的在找尋人性,生命因不完美而更美。「因為有你,我才能布施,有感恩的心。」若有起心動念、雜染與我執偏見,就在生滅輪迴之中,無念才能斷煩惱與生死。

曾稚棉分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培育學生「自覺」與「利他」,有自覺、自學、自發與自律的生活態度,有尊重生命、尊重差異、以善意對待他人的精神,能運用佛法與現代知識創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總之佛教就是幸福的教育。在生活實踐教育上,生活方面共住、共食、共學與作務,宗教實踐方面則以禪淨法門修行。有學生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因不同見解,產生更多思考空間,在不斷問為什麼的過程中廣泛思考,了解問題根本而真正解決問題。

與會貴賓有慧慈寺監寺知霖法師、新市區區長譚乃澄、豐榮北極殿主委廖俊道、新市國小校長李智賢、新化國中校長詹森雄、南化國中校長陳榮華、台南市議員李文俊、台南市議員余柷青、善化區胡厝里長陳順隆、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陳順章、新市第二分會會長姚明和等,約230人蒞臨聆聽。

相關圖片

  • edkfzvi3eid0oom2esks5u71n.jpg
  • x871f5kzgmgo90hwqxf2xuxeu.jpg
  • xorcjc4wmufuojaiire0rs9vi.jpg
  • LINE_ALBUM_2023925_230925_43.jpg
  • AF6A0472-0EAF-48BB-8959-BED54CEFB5CA-L0-001.jpg
  • LINE_ALBUM_2023925_230925_24.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