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倒塌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

|
七重寶函,是供奉第一枚佛指舍利之八重寶函部份,最外層檀香木盝,出土時已殘毀。 |
 |
雙鳳鎏金銀棺,供奉第二枚佛指舍利。 |
 |
壺門座玉棺,供奉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釋迦如來真身舍利)。 |
 |
|
鎏金伽陵頻迦紋銀棺,供奉第四枚佛指舍利。 |

|
佛牙舍利塔 |
|
|
|
|
◎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三 ) |
武則天與第二枚舍利: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臨潼新豐縣露台鄉「大風雨、震電,有山湧出,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畝,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武后以為休應(吉兆),名為慶山。」並降旨於山上修築兩座大佛寺,一為寶雲寺,供奉釋迦牟尼佛,一為慶山寺。三年後,武則天登基為皇,建立周王朝,改元為天授(即天授君權),並將四尊自己生肖的塑像:包括她入宮時的模樣、在太宗時的才人像、當高宗皇后的行輦像、及當皇帝的坐像,全送進慶山寺供奉,並藉佛掩淫,偷偷與情人苟歡野合;又命人製作出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及金棺銀槨以裝載佛靈骨,並供奉上自己最精美的蹙金繡夾裙。
或許是早年在宮闈鬥爭的殺戮過多,讓武則天嫌惡長安,登基之後的她幾乎多以東都洛陽作為理政棲息的地方,並且更加投入佛事。天冊元年(西元六九五年)武則天於明堂舉辦無遮會(即水陸法會),在地上鑿出五丈深的坑,結綵為殿,將佛像從地坑中引出,稱為「自地湧出」。五年後,又稅天下僧尼,人出一錢,募得七十萬貫錢財於洛陽興建龍門石窟。
長安四年初(西元七○四年),她派人從慶山寺內取出阿育王塔和繡裙,前往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到洛陽供養。氣勢壯闊的迎請場面,幡幢寶蓋遮天蔽日,傾城的僧眾百姓及朝廷裡的文武百官全部跪身相迎,「頂缸指炬者爭先,捨財投寶者恥後」,「香花鼓樂之妙,矇聵者亦可睹聞」。武則天也以一代女皇之姿身心護淨,頭面盡虔,請高僧法藏捧上舍利,普為善禱,後來更製作一件大紅羅地蹙金繡金袈裟敬獻佛前。
隔年年底,武則天以高壽安然逝世,中宗李顯隨之繼位。景龍二年(西元七○八年)中宗以白玉靈帳一鋪,將自己與韋后和幾位王子、公主的頭髮剪下藏於匣中,表示剃度為佛子,隨著佛指舍利送歸法門寺地宮。
後來,考古學家在法門寺地宮前室,發現大批繡金織錦和武則天獻佛的繡裙與金袈裟。而中室發現高一六四公分的白玉靈帳,其上即有銘文:「大唐景龍二年戊申二月已卯朔十五,沙門法藏等造白石靈帳一鋪,以其舍利入塔,故書記之。」然後在中空的靈帳裡面找到一盝頂鐵函,鐵函內是鎏金雙鳳銀棺,其中即藏有第二枚佛指舍利。(文/陳世賢) |
◎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四 ) |
地宮茶具與唐代茶文化:
法門寺地宮所挖掘出的珍寶中,有一套完整無損的唐代茶具,包括碾茶用的「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取茶的「鎏金飛鴻紋銀則」、貯存茶葉用的「鎏金銀龜」、生火煮茶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及琉璃茶盞與茶托等,部分茶具上有鏨文「五哥」,「五哥」是宮中對僖宗的暱稱,而根據《物帳》碑記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可知這套茶具是唐僖宗供給佛指舍利的御用真品,也是目前世界最完整的唯一一套唐代茶具組。
在初唐的文獻中,很少有關茶或者茶事的記載。一直到了西元七五八年左右,才由有「茶神」之稱的陸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專業茶書--《茶經》。《茶經》的內容分三卷十節,書中詳述唐代與唐代之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等,並列舉出八道四十三州的茶葉產區。在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曾寫到:「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粱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而浮粱即是當時東南極大的茶葉集散地,這也說明了茶葉的商業價值與民間的普及。
至於唐代茶葉發展的主因當然是富強的國力所促成,而佛教、道教亦極為興盛,尤其是佛教在唐朝幾乎達到了全盛時期,正所謂「十分天下之財,佛有七八」,僧居佛剎不僅是傳播佛學的地方,也是財源勢力的所在。而僧尼們為驅除睡魔、清心修行,便提倡坐禪飲茶,「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惟許飲茶,由自人懷挾,到處煮飲,相效成俗。」於是栽種、管理、採製、飲用等一系列「佛茶」儀禮也應運而生。
唐代飲茶方式與現代頗多不同,根據《茶經》中「三之造」所提及的茶葉採製方法,是將茶葉製成茶餅,包括蒸熟、擣碎、入模拍壓成型、烘乾、穿成串、封裝等等程序;「四之器」中介紹了廿八種飲茶的器皿;「五之煮」中描寫茶餅茶湯的調製,著重在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水火候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
法門寺出土的這套金碧輝煌的御用茶具,真實反映了《茶經》中所記載的飲茶之道,其步驟為:將茶葉烘焙,然後放入茶碾中碾成粉末,再放進茶羅中篩出茶葉粉末。從茶羅抽屜中取出這些茶葉粉末投入鍋爐烹煮,再加入鹽、胡椒等佐料調成糊狀,謂之「茗粥」,至此即可開始「吃茶」。(文/陳世賢) |
◎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五 ) |
唐代最後一次迎請佛骨:
唐朝經過安祿山、史朝義等人長達九年的叛變後,國力大減,再加上宦官干政、藩鎮割據導致戰亂連年不休,而為了平息戰亂又必須進一步徵兵斂稅,結果民眾反叛情緒也愈發高漲,「徵二蜀之捍防,蒸人盪覆,徐寇雖殄,和南幾空」,到了懿宗執政時,其實唐朝的氣數已接近尾聲。
咸通十四年(西元八七三年),這位被後代歷史學家評為「器本中庸、流於近習」的懿宗當時身染重病,在內外交相亂的壓迫下,更希望迎請佛骨到皇宮,求助於佛祖神力能將所有的不如意一筆勾消。在四月初八這天,懿宗親派供奉官浩浩蕩蕩地前往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杜陽雜編》與《資治通鑑》詳細記載著當時迎請的盛況:不計其數的金銀寶剎,以及珠玉寶帳,孔雀氄毛裝飾的檀香木轎輿,上面雕刻著飛簾、花檻、瓦木、階梯,全都用金銀覆蓋,小則高一丈,大的高達二丈,每一座寶剎都需動用數百人來扛抬。而以珍珠、瑪瑙綴飾的幡幢與寶傘也有一萬隊以上。佛骨在御林軍儀隊的導引下進入皇城,但聞誦經拜佛聲震天動地、各種器樂爭相鳴奏,夾道的士女瞻禮、僧徒道從無不流涕霑臆,整條數十里長的長安大道,一眼望去全都是富門巨豪的車駕和鑲金掛銀的綵樓,而擠得滿坑滿谷的民眾也都主動齋素、扶老攜幼前來接迎,場面之盛大比郊祀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也有人以「自殘」的方式來表達對佛的虔誠,一名士兵自斷手臂,以手執之,一步一禮前來獻佛,登時血流滿地。而以齧指、截髮、煉頂的跟隨者也越來越多。
當佛骨進到皇宮,宰相以下競施金帛,懿宗更是跪地禮拜,激動得淚流滿面,哭喊著說:「但生得見,歿而無恨也!」只可惜三個月之後,懿宗即病重身亡。隔年,新即位的僖宗便匆匆下詔將佛骨還送法門寺,結束了唐朝歷史上最後一次的迎奉佛指活動。隨著改朝換代的兵馬空傯,盛極一世的法門寺在戰火中頹圮傾倒,神秘的地宮與佛指舍利在一夕之間退出了歷史舞台,完全為人們所淡忘。直到一千多年後,考古人員從絆倒的佛塔下,挖掘出埋藏於地宮中的佛指舍利及大批陪葬珍寶。其中有一百二十多件即屬於最後迎奉佛指的懿宗、和關閉地宮的僖宗兩朝的0供品。(文/陳世賢) |
◎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六 ) |
六臂觀音盝頂金函:
法門寺是唐代密教的祖庭,上呈印密、下開台密、東密。「台密」為日本最澄大師所創的天台宗兼傳之密教、「東密」為空海所創的日本真言密宗,兩者皆為日本平安時代最流行的佛教派別,對整個日本歷史、文化影響鉅大,被譽為「日本文化之母」。而法門寺地宮的出土文物,正好補足了許多失傳千年的文化訊息。在日本東密中有救度六道眾生的六觀音:「聖觀音」救度惡鬼道、「千手觀音」救度地獄道、「馬頭觀音」救度畜生道、「十一面觀音」救度阿修羅道、「準提觀音」救度人間道、「如意輪觀音」救度天道。在法門寺地宮發現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其中之第四重寶函即為「六臂如意輪觀音盝頂金函」。函蓋雕有雙鳳,蓋側有四隻繞著中心追逐的瑞鳥,中為交錯怒放的西番蓮蓬。函的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函的背面為大日如來圖,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如意輪陀羅尼經》提及,觀世音菩薩曾受佛陀加持而宣說如意輪陀羅尼,能滿足眾生一切勝願,能生世間與出世間的二種財寶,以布施眾生。在世間的作用是頌念課法時能勝願成就,攝化有情,富貴資財、勢力威德皆能成就;而出世間的作用是能聚足福德慧解、資糧莊嚴,悲心增長,濟度有情,眾人愛敬。因此廣受佛教徒修持,南海爪哇等國也有不少崇拜者。如意輪觀音為密教如意輪法的本尊,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多種形象,較常見為六臂相。依《如意輪瑜伽唸誦法》記載:「六臂身金色,頂以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說法相。第一手司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如意寶,能滿一切願。第三手持唸珠,為度傍生苦。左手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第三掣輪子,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遊六道,以大方便,斷諸有情苦。」法門寺寶函之六臂如意輪觀音曼荼羅,觀音六臂分別為右方之思惟手、持如意寶手、持念珠手,左方按光明山手、持蓮手、及掣輪手。主尊前方跪有兩尊手擎金盤、捧如意寶珠、瞻禮主尊的蓮花部使者;後六尊分列左右,亦作曲跪合掌恭敬持誦相,此應為「七星如意輪修法」(註),顯示唐密以如意輪寶珠供養佛指舍利。整個寶函鏨刻出大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呈現金剛界果曼荼羅。
註:七星如意輪修法,以七星如意輪為主尊,五色輪中央繪如意輪觀音,再繪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等北斗七星為眷屬。據佛經記載,佛在世時曾建如意輪般多羅道場七星火壇,為迦夷城解兵圍之困,故自古來多修此法以對治怨敵。
(文/陳世賢) |
|
下一頁 |
|
|
|
 |
倒塌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
第一枚佛指舍利(影骨) |

|
第二枚佛指舍利(影骨) |

|
第三枚佛指真身舍利 |

|
第四枚佛指舍利(
影骨 ) |

|
佛牙及兩顆小舍利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