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來台系列報導佛指來台緣起佛指舍利報導兩岸教界長老感想恭迎佛指舍利音樂CD--善緣好運X   真身舍利向東來X

             •佛指舍利重現人間X   李唐王朝皇家寺院--法門寺X   佛指舍利來台祈願文安座祈願文

 影片精華集••佛指再現集錦X   法門寺猜想精華集X   佛指舍利與唐朝名塔X   從生命教育觀點來談佛指舍利X

 舍利來台記 錄片••223佛指來台安座典禮X   祈安法會X   226佛指於金光明寺安座典禮X   326佛指重返佛光山安座典禮X   祈願法會X

            •331佛指舍利返回西安1X   331佛指舍利返回西安2X   十萬人禪淨密三修法會X


                

 

倒塌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七重寶函,是供奉第一枚佛指舍利之八重寶函部份,最外層檀香木盝,出土時已殘毀。

雙鳳鎏金銀棺,供奉第二枚佛指舍利。

壺門座玉棺,供奉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釋迦如來真身舍利)。

鎏金伽陵頻迦紋銀棺,供奉第四枚佛指舍利。

佛牙舍利塔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七)

鎏金捧真身銀菩薩像:
  在法門寺地宮的中室發現一尊造型精美的鎏金銀菩薩,高卅八點五公分、重一千九百廿六克,菩薩髮髻高捲,頭戴花蔓寶冠,上身袒露,斜披帛巾,雙臂飾有金釧,手捧荷葉,荷葉邊向上微微翻捲恰似一盤子,上置鍍金銀匾,金匾呈長方形,綴有匾欄,欄上裝飾有十六朵寶花,襯以蔓草,內飾有聯珠紋一周。
  匾上鏨文有六十五字、十一行:「奉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伏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咸通十二年辛卯歲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此菩薩像為唐懿宗所供奉,象徵皇帝本人供奉真身佛指舍利。
  菩薩雙腿左屈右跪在蓮花台上,通全身裝飾珍珠瓔珞,頭上花鬘冠邊緣串飾有珍珠,冠中有一佛,為大日如來。菩薩身下的束腰仰腹蓮座上鏨刻金胎二界曼荼羅像,蓮座頂面刻「金剛界五佛種子曼荼羅」,底面刻佛之法、報、應三身陀羅尼。仰蓮瓣刻以四波羅密(註一)、內四供(註二)、外四供(註三)、四攝(註四)等以女形為主的金剛界定門十六尊曼荼羅,及以親近四佛的男形未顯相慧門十六尊曼荼羅。這些菩薩像或捧琴、執蓮、或結跏趺坐。束腰處鏨刻執劍、執斧、執塔、拄劍的四大天王曼荼羅。空隙處則刻以三鈷金剛杵。底座覆蓮瓣外層上部刻有八字梵文,象徵「胎藏界中台八葉院」的八尊佛菩薩,包括東方的寶幢、南方的開敷華王、西方的無量壽、北方的天鼓雷音等四佛,東南的普賢、西南的文殊、西北的觀音、東北的彌勒等四菩薩。內層為八大菩薩所現的憤怒身「八大明王曼荼羅」。
  而胎藏界大日如來,一以釋迦牟尼身舍利表示於捧盤上,一以菩薩像寶冠上之大日如來像示之,與八葉合一,恰似一朵八瓣心蓮。此即象徵凡夫之心宛如閉合的蓮花,行者若能一意觀此心蓮,則八葉開敷,九尊當現其上。此捧真身銀菩薩像座融合了上金下胎的兩界曼荼羅,與整座法門寺地宮的設計一樣,都是經過精密細心的安排,從而完成唐密「金胎合曼」的修行圓滿特徵。
  註一:四波羅密,指大日佛之四親近菩薩,即金剛薩埵波羅密、寶波羅密、法波羅密、業波羅密。表示四方四佛之德。
  註二:內四供,大日佛為供養四佛而於內心流出的四菩薩,即金剛嬉戲、金剛花鬘、金剛歌詠、金剛法舞。
  註三:外四供,四佛酬答大日佛所流出之四菩薩,即金剛焚香、金剛覺花、金剛燈明、金剛塗香。
  註四:四攝,大日佛心中流出的四菩薩,即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使生親愛之心而皈依佛。(文/陳世賢)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八)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函:
  佛教認為「天」有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有情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唯有達到涅槃成佛才能超越輪迴,進入不生不死的極樂世界。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層,包括地獄、惡鬼、畜生、人類、及諸天神皆居於此界。諸天神住在此界的天上,天有六重,稱為六欲天,第一重離人世最近為「四天王天」,內有高三百三十萬里的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各護衛一方世界,而中國即在其中之南瞻部洲。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輔佐守護十方,又有八名大將管理所屬各地諸神,大將中又以韋馱為首,保護出家僧尼。
  法門寺地宮後室盛放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內的第二層為「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函」,函體以平雕刀法刻畫,函頂為兩條首尾相對的行龍,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捲紋;立側沿各有兩隻伽陵頻迦鳥;函體四壁分鏨「護世四大天王」像,依函體上所鏨刻的名稱分別是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東方提頭賴托天王、西方毗婁勒叉天王、南方皮婁博叉天王。因梵文音譯的差異,其實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法門寺這四大天王圖案,雖與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形象略有差異,然多身披甲冑、腳踏惡鬼,四周圍繞著天人供養,表現出護法天王的威武氣概:東方持國天王,「持國」表示慈悲為懷以保護眾生,主樂神,以音樂度化眾生,多以手持琵琶形象出現,法門寺則為持劍狀。南方增長天王,「增長」表示能增長眾生善根、手持寶劍護衛佛法。西方廣目天王,「廣目」能以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衛眾生,住須彌山白雲埵,為群龍首領,大多手纏一龍。法門寺圖案為天上有龍,天王持索,用以纏伏邪魔。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
  據「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所譯《毗沙門儀軌》記載,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安西城為蕃兵所圍困,不空施法請出多聞天王毗沙門前往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出現在城北門上,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神兵皆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兵大懼而潰。唐玄宗聞奏大悅,遂敕令「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廣為供養。又因其為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的信徒最多。原為印度天神的四大天王,現在中國寺院多以漢式武將形象出現,並被賦予了中國式的寓意,在明朝成書的《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分封四大天王:「增長天王魔裡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
  廣目天王魔裡紅,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多聞天王魔裡海,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持國天王魔裡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四大天王,護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文/陳世賢)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十九 )

法門寺錫杖
  錫杖本是僧人遊方、修行時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顯教以錫杖為乞食、驅蟲之用,密教則視錫杖為佛菩薩內證本誓的標識物,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記載,度化六道眾生的「六道地藏」:預天賀地藏、放光王地藏、金剛幢地藏、金剛悲地藏、金剛寶地藏、金剛願地藏。其中度化人道的放光王地藏、與度化畜生道的金剛悲地藏,皆以錫杖為持物。
  而漢地之地藏菩薩更是常見以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拿錫杖的聲聞比丘形象出現。在法門寺地宮後室,圍繞著八重寶函放置著兩隻錫杖,一為「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一為「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通體以純金製成,共長二百七十六公分,杵長二百五十公分,重二百一十一克,頂部有桃形輪杖首,輪之杖端有結跏趺坐於蓮座上的坐佛,杖尊為寶珠形,輪頂為仰蓮座智慧珠,輪側各套有六枚直徑廿二公分的錫環。
  最重要的是杖身刻有海雲、義真兩大阿闍黎的名字,兩人皆為唐密青龍寺傳法繼承人義操的弟子。「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高一點九六公尺,由五十八兩白銀、二兩黃金雕鑄而成,杖首有垂直相交銀絲盤屈的兩個桃型外輪,其中兩個相鄰的桃輪側面有鏨文八十四字,說明錫杖奉造於咸通十四年,從《物帳》碑亦可知此為懿宗下旨「文思院」所造。輪頂為雙層仰蓮束腰座,上托一顆智慧珠。外輪每面各套有雕花金環三枚,共十二枚。外輪中心的杖頂有由忍冬花、流雲紋、仰蓮瓣組成的三種佛座,上承五鈷金剛杵與寶珠。
  杖身中空,鏨刻著十二名身披袈裟、有頂光、手持法鈴、立於蓮臺上的沙彌僧,周圍襯以纏枝蔓草。錫杖通體分三段鏨飾金花,華麗異常。此錫杖本身亦是一曼荼羅,杖杵頂端仰蓮座意示金剛界曼荼羅,下蓮座為胎藏界曼荼羅,中間以五鈷金剛杵連接,亦為「金胎合曼」之意。杖柄三段,眾僧持物,養瞻輪頂,有華嚴海會之意。輪頂與杖柄相合,又寓顯密圓融。 (文/陳世賢)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 ( 二十 )

法爽和尚行「真身供養」:
  「世人朽骨埋黃壤,唯佛浮圖倚碧天。谷橐山爐鍛勿壞,鐵鎚霜斧擊尤堅。」這是在金朝大安二年(西元一二一○年)所刻的《謹賦律詩九韻奉贊法門寺真身寶塔舍利》碑文中的句子,這首贊歌敘述了法門寺從五代初的李茂貞重修後,經過二百六十多年,依舊展現「碧天若高,寶塔可摩;魯地若遠,風檐可及;秦川若大,輪相可輝。」的雄偉氣勢。而另一塊石碑上,卻記載著岐陽鎮重真寺淨土院僧人法爽的奇特事蹟。
  法爽和尚生於皇統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為人耿直,從小學佛,十六歲受戒,在嵯娥山研習三藏,參拜過許多名山大剎,曾在寶應寺或乾元寺主領西堂一年。大定二十一年拂袂歸來,到法門寺參拜真身寶塔,受到《法華經•藥師品》的啟迪,而行焚身供養。以鐵鉤遍鉤全身,並於每一鉤上懸掛一盞小燈,貯滿油脂,用火點燃,行「千燈供養」外,另以香花、幡蓋、燈燭、音樂之具,廣陳薦獻,竭其丹誠。並用香水洗塔拭塵,自上而下、一一周遍。於塔兩側造二石幢,上刻經咒及觀音像。
  泰和八年三月十八日舉行「真法供養」,焚身前十天,開設水陸法會加持道場,拭塵浴塔,做種種供養,跪拜禮念,六時不輟。十七日中夜,數萬人前來觀禮,「師往詣壇所,自積餘薪,先以布臘造巨燭,虛中而實不,師就立燭間,頂布褐僧帽,冠五佛冠。」火 苗漸起,師色坦然,並勸誡眾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後以火炬燃身,烈焰交至。」法爽合掌禮拜於火光之中。圍觀者無不震懾,紛紛作禮圍繞,並以真佛呼之。火滅後,僧徒信眾殮灰時拾得舍利。舍利常在夜裡放光,居民大受感召,皆知為善。
  按石碑所載,可知燃頂、燃臂、焚身等供養法,在當時應該還極受人讚嘆。其實,佛陀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也曾做過種種捨身供養,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修行。但在佛陀悟道後,明確地告訴大眾苦行非究竟,唯有「中道」才是究竟之道。
  像幾次的滅佛行動,這些激烈的供養方式都被視為迷信,有悖常理。在《梵網菩薩戒經》輕垢戒第十六條:「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頭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於國城妻子,勝於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佛經裡的大菩薩以身供養後,都可回復而毫髮無損,然此為諸佛菩薩發大願力所成就的不思議境界,對於發大願的行者吾人可以讚嘆其勇氣,但不應效法,否則就偏離了佛法住世的正途。(文/陳世賢)

下一頁

 
 

倒塌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第一枚佛指舍利(影骨)

第二枚佛指舍利(影骨)

第三枚佛指真身舍利

第四枚佛指舍利( 影骨 )

佛牙及兩顆小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