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念佛要先發願/慧義法師

回目錄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都是為了度眾生,希望每個人都能成佛。念佛的人,目標要先發願,這個目標就是方向,如同在大海中若沒有指南針,船要駛向何處呢?我們在懺悔發願文裡的四弘誓願,經常在念,但有念出力量與悲心嗎?那是所有菩薩共同發的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讓我們了解到一切的法門,都是在度自己的生死煩惱。而每天在念的三皈依,也是我們在總合一切的佛法後--要發心,直下承擔自己是佛,度盡內在和外在一切眾生,無罣無礙而直到成佛。

每個人在世間要學習發願,內心的發願三昧要先確立好,當然,所發的願和學習對象有密切關係。例如:地藏王菩薩所發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拿出智慧最為重要,要講求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擇最有幫助的方法,即能快速成就。大師創建人間佛教淨土,佛光山的弟子都要發願「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修行當中,方法、目標、方向很重要,像大師推行的三好,能好好了解與實踐的話,就是大師最好的弟子。

阿彌陀佛是大願王,十方諸佛同聲讚歎,祂的四十八願,其中有說:「如果我成佛了,極樂世界裡沒有男女眾之分、沒有三惡道、每個人都是金色三十二相,平等無分別,無所爭、無怨恨、無貪嗔癡,」最重要的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所以,來打佛七,是培養我們的習慣與淨業,相信有淨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個平時就要養成。念佛法門雖然容易,但要全心全意去念,那種精神就像把刀架在脖子上還是要念,這樣,四十八願皆可成就。

在生病時、心煩意亂時,是否還能一如的念?若專心一意,去西方就簡單,此時,西方無非是每個人的清淨心而已。念到心空佛亦忘,念而無念,與阿彌陀佛打成一片,一切干擾遠離,煩惱妄想去除,一心不亂,自性即得當下清淨。這個時候你已經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了,身無病苦,色身沒了,換成蓮花化身飛行自在。所以,選擇念佛這條路最好,記得每個月都要回來打佛七。

念佛至誠的感應/慧法法師

我今天念佛念了一天,全身細胞充滿阿彌陀佛的能量,不但不累,還很歡喜。念佛有多種方法,方法對即歡喜,念佛很好,也很方便,只要發願正當,諸佛菩薩一定感應,隨緣所成。大家一起念,這種和諧之聲所產生的共鳴力量,特別好聽又莊嚴有力,今天有一個菩薩說:「磁場似乎有被電到的感覺,好像阿彌陀佛就站在面前。」其實,佛菩薩不曾離開過我們,阿彌陀佛充滿法界,意念紛馳,煩惱妄想來時,更要念佛,可少病苦。

今天要講一個「汕頭阿婆」的故事,這是發生在民國五十幾年壽山寺的真人真事。阿婆是汕頭人,七十幾歲,不識字。那時,學佛人不多,學佛風氣也不盛,佛光山剛開山需要經費,阿婆為了讓人知道學佛是很好的事,於是發心勸募道糧,一坪土地二十元。有一天早晨,阿婆在寺裡聽居士誦《金剛經》,轉眼阿婆昏厥了,但她不知自己昏倒,以為在夢中。她夢見觀世音菩薩帶她去玩,看菩薩把魚蝦點化浮在水面上讓她站立,又化成馬讓她騎,眼睛閉著一瞬間到了水晶宮,阿婆看見了透明幽美的風景、美女、感到心清涼,比世間不知美上幾倍!再到了另一個很莊嚴的寺院,裡面有藏經,阿婆說:「自己有誦金剛經,於是坐在樓梯口不走了」,菩薩說:「妳因緣未到,兒子還在等妳。」她也看見文武百官坐兩旁,有戴皇帝帽的玉皇大帝賜給她一雙「馬腳」,她說完:「謝旨龍恩」後,一忽煙回到人間,三天後誦《金剛經》從此不用看經本,而且走路到各處都迅速無比,化緣和度眾無數。

學佛,有時候不是要認識多少佛法,像汕頭阿婆的故事,照樣可以行佛。尤其念佛不分老少,只要虔誠即能感應,隨時隨地若能用清淨心來念佛,煩惱自然沒有空間升起。打佛七要學習將心念繫在佛號上,一定會有感受,再把感受告訴別人,相信也可度眾無數;因為影響一個人,即可影響一個家庭,再而影響一個家族。大家從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乃至十念,進而淨念相繼就可開啟智慧之門了。

菩薩道的淨土行者/慧僧法師

念佛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達到一心不亂之前,淨土行人不能不關心周遭發生的事,我們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身口意要改變行三好,但是習氣來時,覺照力夠嗎?若情緒受到波動,念頭跑掉時,要用佛號作所緣境,腦袋裡佛號多,煩惱自然少。人間佛教菩薩道場,要如何自利利他呢?當然要用智慧作標準,但是,我們要共同淨化這個世界的心胸和願力夠嗎?

淨土法門中的行者跟傳統寺廟是不同的,例如,今天全山大眾出普坡,有些人會想,我是來念佛的,為什麼要做事呢?各位,念佛是念在心裡,不是念在嘴或腳啊!大師說:「非佛不做」有他的意義存在,例如:過年為什麼要放煙火呢?參參看?師父是菩薩心腸,裡頭有很多的善巧方便,大家想想看,因為小朋友要來,勢必父母、甚至祖父母都要來,而有些人是志在照相、看煙火的。據觀光局統計:初一到初九來佛館的人就有243萬人,其中 1/3是真正佛教徒來朝聖的,而有 2/3是來觀光的。那麼,他們願意升起一念善心走入佛門,不是跟三寶結緣了嗎?而師父真的是有大善根,設立了無障礙空間,裡面就屬嬰兒車和輪椅最多;「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來走走的人得了歡喜心,而內行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完回歸自性,同樣是進到佛館,但內心世界是不同的。

念佛是要改變習氣和氣質,先能夠度自己之後,繼而影響別人。若不靠念佛,業力如何轉呢?問問自己:念佛有綿綿密密沒有妄想嗎?大家在家裡,平時靠各自功夫,但回到團體七天,肯定可讓你情緒不受波動,少掉比較計較的心;而佛號聽久了,自然就進到阿賴耶識了。所以,雖然發願的終極目標是極樂世界,但往生之前,要先讓周遭的人感受你的慈悲和關心,作一個熱心的人。讓別人覺得你是有智慧而不是盲從的,三好要從生活中落實,凡事要符合因果,一切的紛紛擾擾都要明辨,大家加把勁繼續用功!

珍惜當下因緣/慧得法師

每次來到淨業林,總覺得:世間無常,人間呢就像火宅一樣,大家能一起念佛是大福報,有這麼多因緣護持佛七,多幸福啊!所以,要用穩定的心念,來觀想念佛,去感受淨土的聲音,彌陀佛一定會知道的。戒定慧是成佛的近因,而要成就佛果、解脫知見、度眾生、轉法輪,無上的戒律要先守好,法界就存乎在一念的清淨心,你在觀照佛淨土,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有所感。最純潔的那一刻多麼美,而現前的這一念覺就是佛,用自性心地法門來聽梵音在喧流,把心沉靜下來。

彌陀經是一部佛陀無問自說的經,釋尊看到因緣具足向舍利弗宣稱彌陀法門,佛陀是在穢土成就的,業力雜染的眾生看見佛陀的法身舍利;裡面有提到三十七道品,我們不能不去涉獵,經藏是一定要去研究的。末法成住壞空的壞劫,最後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我們至今還可以聞到末法的訊息,只要你願意相信祂,祂一定會雙手歡迎你,這就是阿彌陀佛留下的最後一條救命鎖。釋尊言:「往生後怎麼辦呢?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信願行,若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發願、沒有實踐,等同於是世界末日。我們所造的善惡業都會如實的紀錄,地獄就是一念的錯誤知見和雜染欲念,修解脫、修因果,佛菩薩皆悉知悉見,一切都會感應道交。

我們有幸遇到彌陀法門和師父上人,世間種種的邪知邪見都應摒棄,哪怕是飲一瓢善法之水也就夠了。用願力大聲唱,十方諸佛皆會護持,八識的種子即能轉識成智,大家的虔誠,彌陀一定會聽到的。念頭在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淨土即可成就。要清淨三業、發無上菩提,繼而擴大到整個法界,每個人都是彌陀的化身,讓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來到佛光山,除了修淨土法門也要看到大師一生的努力,今生能遇到大師這種大菩薩、大善知識,要感恩這份善緣;我們要常常多看佛一眼、多看大師一眼,讓根塵對境時都能產生清淨的六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