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主法和尚開示

慚愧感恩大願心/慧知法師

回目錄

我們在日常生當中很少觀照自己,都是覺察別人比較多,從出生以來認識世界的第一種方法,就是用眼睛主觀的認知作為依據,但修行入佛門後,只有這樣是可憐的。如何看到內心?可是當別人提醒、勸告時,我們常常不悅的無法接受,甚至是惡言相向、不理不睬、自以為是,簡單的人我相處即出現了問題,殊不知他是善知識啊。例如:佛館落成以後,大師將佛館和佛光山之間,打造了一條佛光大道,沿路有牌樓、花燈枱、水族箱、施茶亭,讓雙向並無「來、去」的問題,而是一體之兩面,充分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

最近,在年底前將要完成「高屏觀餐廳」,可容納八百人,大師希望大家能走到這間餐廳。大師發表了非常感人的談話:「我雖然接受了馬英九總統的終身成就獎,但我心裡再怎麼說也過意不去,你們能體會嗎?我辛辛苦苦建立了佛館,它從炸藥廠變成一座象徵世界和平的殿堂,但我讓全球和佛陀有緣的人來到佛館,卻沒有像樣的餐廳而讓他們繞路去吃活魚三十六吃。那是不淨肉,淨肉尚且不吃,何況是不淨肉呢?聽說他們到了那兒,用手指著那些大魚大蝦,廚師即抓起來,他們因為我的關係被吃了,而我身為一個宗教家,含攝每一位眾生,不捨每一個眾生,我若不蓋佛館不會結下這份惡緣,你說我怎能不慚愧呢?所以過年前一定要完成,讓大家吃一頓香積飯。」在場的工程人員聽了,圍成一個圓圈,內心無不澎湃……

世間法無非是計較、比較,我們不能再混沌、迷糊下去,在生命中我們用了多少愚蠢的視角去看待事情?有多少次錯誤的判斷與行為,誤了事而惹出麻煩?高屏觀餐廳的「觀」,大師是希望我們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藉著念佛的過程提醒自己,用正確的眼光和念頭看清楚,在看清楚全世界之前,必須先看清楚自己的心;念佛只是開始,以恰當的心先改變自己,繼而去影響別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時時慚愧自己,時時感恩大師創造的佛光淨土,時時用大願心修行在未來的正果上。

生命如風中燭/慧專法師

回想你昨天正在做的事情,現在所剩下的是什麼?昨天曾精進用功的你,還在當下嗎?每個人每天的經驗是斷斷續續的,從中是否能到提升?有沒有從片刻當中給自己留下一些歷史?如果沒有,我們似乎白來了這一趟。念佛的人要能扣住一聲佛號,安住在阿彌陀佛的聖號上面,更要念無常。我們總會認為無常這件事是很遙遠的,所以念佛無法恆常,其實這一期的生命如風中的燭光,隨時都有熄滅的可能,未必等到年老。

看到蠟燭是否能體無常?「無常」它就在你我的身邊,它是動態的,並不是結果。我們的心剎那在變化中,要有警覺力,切勿放逸和懈怠,修道人會有提不起心念的時候,大概有三種情形:1.不正見──對生命沒有正確的認知態度,若有了正見的想法,才能落實身口意而改變行為,但見解只是知識,禪宗裡「畫餅充飢」的公案,是對佛法不會運用的一種諷刺,遇到困難心中沒有法,無法解決問題。2.慢心──當我們面對障礙時,是否願意謙虛去超越,還是充滿了我慢高山,讓佛說的法流不入心?學佛第一步要從恭敬中求,這世間沒有一個人是圓滿的,如實的照見問題,不要害怕和隱藏。3.懈怠──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明知修善法對生命有益,但身心卻沒有力量去奉行,比如念佛時心跑掉了,一旦被拉走就轉不回來了,若能察覺心跑掉而沒力量拉回來,就是放逸自己。

經典說念佛是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修的,透過音聲、觀想總總方便讓大家有一個用功的所緣境,扣住佛號將心安住下來,繼而找到心的問題。心好比人在懸崖邊就要掉下去了,好不容易抓住一根藤蔓,不能放啊,放了就會掉入無底的深淵而粉身碎骨,如果這一根藤蔓是佛號,你放嗎?還是抓住?恭敬、專注、歡喜的念,念得透透徹徹,因為這是難信的方便法門──彌陀大願。讓你時時刻刻回到社會、家裡、工作,都可以因地制宜的修,一句佛號就能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力量。

用歡喜心面對人生/慧法法師

從早到晚那顆心有變化嗎?諸佛菩薩曰:「世間一切都是唯心所現、所示、所變。」念佛要念出箇中味道的確要下功夫。要打從內心很歡喜的想念佛,聲音出來就會很莊嚴,念佛好聽嘸?端看內心有無歡喜,就像一杯白開水,心歡喜時都覺得甜。歡喜心是珍貴的,諸佛菩薩不管遇到任何境界都是歡喜,因為世間哪有不苦的呢?苦不苦乃一念之差,世間皆因緣和合而生,也因緣和合而滅,用清淨心看每一件事,皆是美好的。佛法無非告訴我們「放下」,而歡喜心就是清淨心,時時保持歡喜心,就算遭逢困境也會覺得「沒事」。

念佛時觀想我就是佛,人人都具足佛心佛性,只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分別、妄想、執著,所以念佛時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只要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所謂念佛、憶佛、未來必定見佛。這種境界是要藉著念佛來去除習氣,當然,也要感謝每一位參與護持的人,包括司法器的法師,因為少了任何一個因緣怕不圓滿。大師說:「就像打球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感謝你的敵人,因為有兩個球隊才能打球;念佛也是如此,我們用歡喜心看每個人,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欣賞別人不要分別,有分別就會有障礙,你的障礙與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打佛七是訓練自己的內心變乾淨,當心清淨時自然可以降伏煩惱,自然可以解除八萬億劫以來的生死重罪。

學佛是要向內開發自己的佛心佛性,我們通常都是學自己,哪裡有學佛呢?而念佛需有很大的信心,信心要先建立,不能有一絲毫的疑惑,如果常常抱著「我本來就是佛」自我肯定;走路、吃飯必定有威儀,身、口、意三業也會符合佛法。內心建立「我是佛」,當我們念自性的佛時候,會特別有味道,口中、心想、所聽都是佛,必能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了。

發心的重要/慧倫法師

《大智度論》裡說到菩薩摩訶薩,必須要有「利根」和「堅心」兩大條件。

1.為了悲心度眾:眾生業盡才要成佛,外面的道場常有人立誓願,一天要念兩萬聲佛號,佛學院有位學生說,他原本道場一年的活動,都不及佛光山一星期的活動,所以要忙忙忙、忍忍忍、苦苦苦。

2.為了莊嚴佛國淨土:發心和般若波羅蜜相應,欲到西方淨土蓮花化生。灑下小白菜的種子,大概十至十四天可收成,若是長年菜要四個月才能吃,但阿里山的神木得須三千年才成為大樹。這讓我悟到縱使一顆小小的種子,種錯種子後果皆不同。總希望下輩子更好。天人乘就是小菜,但願了生脫死(聲聞乘)即長年菜,那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要種下阿里山神木的種子,雖然種對種子並不代表一定能長成,但起碼有機會。

以在念佛堂來說,我自己要排整齊是小白菜,我能做到不比較、不計較是種長年菜,種阿里山神木的心態則是-我要和所有來念佛的人結緣,包括外面到的人,從門口經過探頭的人,乃至看不到的人都結緣,並希望聽和看到的人都很歡喜。大乘發心要大,小乘常常譏笑大乘的人說:「眾生都已成就了,你才成佛嗎?」大師有一次到新加坡弘法時,有一比丘問曰:「我已經念到宗教研究所了,是否還要再讀博士?」大師回答:「站在出家的角度,有學位但沒有果位沒有用,作菩薩要發菩提心,把一切皆放下,廣行六度、三好、合掌…」六祖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佛法是不二之法,沒有能求的你和所求的對象,求禪定、求解脫、求往生。作菩薩要把一切都空掉,回到當下不生不滅,本然清淨的佛心生,去掉能求所求,可找到你的智慧心。小乘是用戒律一心求解脫達我空,大乘了達諸法皆空,故能以空性慧作利器,入世行種種人間佛教;例如:金錢是中性非善也非惡,它能成就各類的弘法利生,並非東西本身的錯,而是你起心動念的問題。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是空,不是在外而是在內,若有一定的所求皆有所綁,回歸到自性本心,不要被八風所動搖。念佛往生是重要的,但它是加油站,加足馬力後要倒駕慈航,記得種下阿里山神木,而動力是發心的根本,念佛的最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