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堂開示錄

字級大小:

A-

A

A+

煩惱的製造過程(下)---心定和尚

回目錄

「愛」和「取」這兩部分,一定要從持戒來克制。不管你的思想、修行方式正確與否,都要本著「慈悲、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精神。你要怎麼修是你自己的事,希望你不要影響到別人。但有一些主義、思想發揮出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侵犯到別人。所以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使我們身體的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的語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等等。這些原則能夠守得住的話,不管你的思想、你的見地如何,那就能避免製造惡業了。

(1)持戒─

控制語言、行為 在修持的過程中,「愛」跟「取」都是比較能發出行為,比較粗濁的煩惱,所以一定要從五戒、十善這方面來控制自己。「愛」是對人、對事、對物已經升起了喜歡的感受,覺得跟自己的心意非常相應,所以构成了「愛」。既然相應,他會一直的想,想過了就增加心念的力量,使內心裡的記憶一直加深。當印象不斷加深,心念的力量不斷加強以後,他必然會採取行動。 愛跟取如果形成了心意的動作,就叫做「意業」; 形成了身體的動作,叫作「身業」;形成了語言的動作稱為「語業」或「口業」,也就是身、口、意三業。一旦行為製造完成,變成了過去式,就是屬於「無明」跟「行」的部分。如果這個「行」是今生所製造的,現前彼此都感受得到的,叫作「有表業」。如果存下來了成為記憶力,要等候來生才引發出「現行」的,那就是「無表業」,也就是「愛」、「取」以後的「有」。因此,今生的「有」就是前世的「無明」跟「行」。 這個「愛」跟「取」是要透過接觸才有的,有了接觸才會有感受。我們持戒的用意,是在行為方面不讓「愛」起「現行」(變成行為)。因為行為要現起以前,都會在心中醞釀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在醞釀過程之中就能夠控制它,因此進一步就是要修禪定。

(2)禪定─

控制意念 修禪定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防微杜漸」。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如果能在接觸當下有定力,心裡常常保持明明白白,那麼當下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我這個念頭究竟是清淨的、還是雜染的。 眼睛一看到就知道這可以看、這不可以看。這個不能再多看,多看下去會引起麻煩的。耳朵聽人家在那裡講話,你不聽則已,聽了可能會斷章取義,以為人家在說你的壞話,你不聽就沒事。多聽幾句以後從中切入下去,以為人家在背後毀謗你,反而引出你的苦惱。不聽不就都沒事了嗎? 所以,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如果我們心裡頭能夠明明白白,當下就能克制自己的衝動。而這種能力必須靠修禪定來培養。所以當我們的「愛」、「取」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如果能在「觸」與「受」這兩個階段以定力來降服它,那就不會再發展成「愛」和「取」。 我們修行為什麼一定要修禪定?修禪定就是修心的意思──修我們這顆心。讓這顆心在接觸到種種境界的時候,不要迷糊。一迷糊就會染著境界、貪念境界,心裡放不下,所以必須平時下功夫。

就數息觀來說,平常要老老實實的「算呼吸」。我們會妄念紛飛,就是因為對一些可愛境界或是可憎恨的境界一直不斷重複的在想像、分別,所以印象越來越深,心力越來越強,最後就產生行為、動作出來。現在我們必須老老實實的照顧呼吸。隨你的習慣,不論你喜歡算吸氣的部分,還是喜歡算呼氣的部分,只要保持不變就好。在一支香裡頭,從頭到尾算吸氣的話,就一直算吸氣的;算呼氣的話,從頭到尾都算呼氣的。 如果你很投入、很專心的數呼吸,肯定不會有其他妄念的。一天、兩天下來,或是你用功一點,每天坐幾支香,訓練原本紛飛的妄念不再竄動個不停,不再現起。訓練久了,自然有功力。定力加深以後,因為你經常薰習、訓練你的心在所緣境上,所以當其他念頭、其他境界一現起時,你就能立刻察覺,這個時候就已經達到修心的層次了。 我們修心修到這個時候已經有定力,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任何境界一現起,就會明白我現在有什麼念頭,不會像以往那麼迷糊。對於任何一個行動,不管是穿衣、走路、吃飯、或是大小便,心念隨時隨地都很清楚,所以修定就是讓我們在接觸到外境時,當下明明白白,不要讓念頭繼續發展下去。所以「觸」與「受」這兩個階段就是以定力來對付的。

斷除煩惱的關鍵─

了解什麼是無明 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是從過去世延續到今生,而今生有時候接觸到的境界很強烈,不管是外面境界的誘惑力很強,或是內心煩惱已經很強,使得我們身不由己的被習氣牽著走。有時也知道這種念頭不能再繼續想了,有時候也知道那種境界不能再染著了,但是「根」對著「塵」不肯放。應該放,但沒有辦法放。還是喜歡去看、喜歡去聽、喜歡去吃、喜歡去做。這一類根深蒂固的習氣非常難以控制。 想到一個討厭的人,心越想越討厭,越憤憤不平。你明知道想下去也沒有意義,想下去只有傷害自己的身體,但還是氣憤不過。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瞋恨習氣。想到一個可愛的境界或可愛的人時,也是克制不住的一直想下去。因此在修禪定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失敗在習氣、無明的衝動下,到最後還是爆發出來,破口大罵,或者作出粗魯的行為。 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這些無明、習氣作祟的最主要因素,是自我的念頭太強了,我執太強了。因此「無明」是對治煩惱的第一個關鍵。由於過去的無明(思想、見解的錯誤),一直認為世間每一樣東西都是真實的,自我也是真實的,所以才會產生貪愛或瞋恨。身、口、意的錯誤行為就是「無明」和「行」製造出來的。 這種強大的業力能构成一個生命體,也帶來了今生的「識」。這個識就需要依附在一個物質體(名色,意即精神與物質)上,所以緣「識」而有「名色」。同時緣「名色」的物質也必須有這個「識」才能繼續存在,所以「識」與「名色」共同构成了今生的生命體。接著為了發展未來的生命,所以產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六入」出離母胎以後就接觸到外境。有接「觸」就有感「受」,然而它的根源都在「無明」上。

所謂的「無明」就是自我的執著──什麼事都覺得別人是不對的。我們這個世間比較可憐的一種人,就是自己的行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不自知。他不了解這樣的動作就是侵犯到別人,這樣的言語就是侵犯到別人,因為他個人的習氣就是這樣子。過去世的習氣如果是這樣子,今生的習氣也常常還是這個樣子。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所帶來的無明就已經夠嚴重了。再加上自己從過去世延續到今生的習氣,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不明白這是錯誤的,所以無法控制。自己做了、講了,也認為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所以有一些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自以為是,沒有辦法自我檢點,這些都叫做無明。思想上、見地上的錯誤會引發行為的錯誤,而行為的錯誤卻不知道、不能察覺。因此根源的「無明」必須花一點點的時間再向大家說明。

今天先告訴大家「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或許大家把它當作佛學名相、學術研究來認識,以為它就是說「過去世怎麼樣、現在世怎麼樣;現在世做了,來世怎麼樣子」的一個過程而已吧!但是做一個修行佛法、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就是要從十二因緣這裡正確的明白我們的錯誤行為,以及要用什麼來對治。 今生所造的「愛」、「取」就是要「持戒」來對治它。對「愛」、「取」我們如果不讓它發展出真正的行為出來,就要在微細接觸的時候、感受的時候,當下就明明白白,所以一定要修定來對治「觸」、「受」。「觸」、「受」一旦解決掉就不會產生「愛」、「取」。 所以緣無明而行,緣行而識,緣識而名色,緣名色而六入,緣六入而觸,緣觸而受,緣受而愛,這是一個流轉門。反過來說,我們這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一切純大苦俱皆滅,這就是還滅門。 我們學佛最終目的是要進入涅槃、成佛,而涅槃就是解脫,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凡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生活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如果「觸、受、愛、取」這些不滅,你怎麼達到這些目標呢?大家好好的把定力修好,將來就容易持戒。定力要修得好,還要看破、還要能夠放下,這就需要智慧門了。我們以後再來談智慧門如何對治無明、怎樣幫助修定、修慧,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境界。現在大家繼續用功!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