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朝山
首頁>歷年回顧

文史工作者:肯定交流必要

文與圖/記者林洛瀅

「二○一三兩岸神明聯誼會」蘊涵文化、藝術、教育、美學、生活等元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二○一一年發起此一宗教友好之舉,除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更盼各宗教間相互尊重與包容,進而增益社會和諧,達到世界和平。

宗教學者與地方文史工作者亦樂見其成。長期投入專研北港文化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許士能,觀察到台灣早期佛教與民間信仰呈現的方式相似,民眾因此普遍擁有雙重信仰。他指出,日治時期,供奉的神明不多,廟宇殿堂數量相對較少,但台灣民眾逐漸有信仰,一般民間寺廟受北港朝天宮影響,從單一崇祀走向多元信仰,如媽祖廟開始供奉佛教菩薩,他表示,印象中供奉觀音菩薩最多,而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第二殿會供奉觀音菩薩。萬華龍山寺別有特色,主祀為觀音菩薩,第二殿供奉媽祖。許士能曾數次為天主教神父及修女導覽北港朝天宮,彼此都能更認識對方的宗教信仰。

他說,宗教本質是鼓勵人們向善,不同宗教或信仰間的交流,能讓心靈昇華。談到佛陀紀念館兩岸神明聯誼會,他樂見其成,也期待民間信仰與佛教的力量能夠凝聚,未來一起為推動社會公益盡心盡力。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鄭志明是中國傳統宗教、台灣民間宗教及新興宗教等領域的達人,他表示,台灣宗教發展興盛且熱絡,宮廟進香朝聖聯誼頻繁,逐漸發展為遶境廟會活動,民間神廟信仰內涵的能見度因此提高。他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普遍出現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現象,源於台灣民眾的信仰包容性強;回歸信仰的本質,他認為宗教儀式可以跨越、不該是絆腳石,若能如此,相異的宗教間將更加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