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全書一套三冊,由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總監修心保和尚,總指導慈惠法師,總編輯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以及佛光子弟集體創作編纂而成。全書分十大章,涵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實踐建設、僧團發展、信眾地位、佛教文化與信仰整合、佛教現代化、國際拓展、兩岸佛教與文化交流、台灣佛教未來方向及現代修行方法等,全面且系統地歸納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是理解《星雲大師全集》的最佳門徑,幫助讀者進一步體悟人間佛教思想的精髓。

簡介

第一章系統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

佛光山藏經樓如來一代時教廣場

〈第一章 系統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系統性闡述星雲大師如何從理論上建構人間佛教,形成具備深厚思想理論與實踐導向的完整體系。全章以四個維度展開:一是「佛法內涵」,強調依佛陀本懷為根基,融合三寶信仰與平等佛性思想,為人間佛教正統性立下根據;二是「佛法形式」,聚焦於將佛法融入現代社會與生活,透過弘法、共修、傳播、講說,以及跨宗教對話等形式,實踐佛法在人間的普及;三是「佛法智慧」,強調般若與方便的統合思維,提倡破除二元對立,實現「現實即淨土」的智慧實踐;四是「佛法定義」,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價值標準,統攝理論與實踐方向。全章凸顯星雲大師如何在面對現代性與全球化挑戰時,融合傳統與創新,建構出具備普世價值、開放視野與實踐力的人間佛教理論系統,為未來佛教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與實踐方法。

看全文

第二章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

大師於1989年11月應邀前往亞皆老街及芝麻彎難民營舉行皈依三寶典禮。

〈第二章 深廣推進人間佛教的實踐建設〉,聚焦在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實踐層面,具體涵蓋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四大面向,展現其教化理念的深度與廣度。一、文化觀:說明大師早年以文學啟蒙,藉由創作與編輯推動佛教革新,文化事業不拘一格,涵蓋藝術、音樂與出版,強調「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原則。二、教育觀:大師主張「佛教就是教育」,從興辦佛學院到推動百萬人興學運動,建立僧信兼備、世出兼容的教育系統,體現人間佛教全球化的教育願景。三、慈善觀:從幼年慈悲心養成,發展為全球性、結合教育的社會關懷體系,主張慈悲應從「有相」走向「無相」。他創辦多所機構提供生命全程照護,推動國際救援,落實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共修觀:大師強調「我在眾中、眾中有我」,透過法會、讀書會、國際交流及音樂體育弘法,讓佛教成為促進社會祥和與世界和平的實踐力量。整體而言,呈現大師如何以具體行動落實佛陀本懷,並透過制度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式「傳燈」於世,使人間佛教普照全球、深入生活。

看全文

第三章大力推動現代人間佛教的僧團建設

佛光山於1992年8月20日首次舉行師姑入道儀式

本篇〈第三章〉闡述星雲大師如何大力推動現代人間佛教的僧團建設,從理念、制度、教育到全球弘法,全面建立佛光山僧團的現代化模式。文章首先回顧大師從宜蘭雷音寺到創建佛光山的歷程,指出他以教育與制度為僧團建設的核心,透過《佛光山清規》實踐「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管理原則。大師創新師徒關係,以平等為本,強調弟子不私屬個人,並注重現代知識與佛法並重,培育全球僧才。他推動僧團參與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實踐解行並重。文末總結佛光山的六大貢獻,包括制度化、教育體系建構、全球化弘法、文教弘揚、僧信共修與文化融合,成為人間佛教全球化的典範。

看全文

第四章大力推動人間佛教中信眾的地位與作用

1993年大師帶領第一期檀講師講習會學員參觀正在裝修的「禪淨法堂」。

本篇〈第四章〉重點在於闡述星雲大師如何大力推動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實現僧信二眾齊心弘法的理念。文章從歷史、思想與實踐三方面說明大師如何由早期在宜蘭組織在家信眾,到創立佛光山後逐步建立信眾組織與制度,推動信徒教育與社會參與,並成立義工會與功德主會,展現信眾在弘法事業中的實質貢獻。大師主張僧信平等,透過講習、檀講師制度、佛學會考、人生禮儀等方式,提升信仰素養,推動佛法生活化、社會化。他亦創立國際佛光會,使信眾走上弘法第一線,成為全球弘傳佛教的中堅力量。整體而言,此章展現星雲大師如何突破傳統僧信分野,提倡共修共行的弘法新模式,實踐人間佛教的群眾基礎與全球願景。

看全文

第五章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

1986年12月世界顯密佛學會議開幕典禮於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行。

本篇〈第五章〉探討星雲大師如何整合全體佛教的文化知識與信仰,超越傳統宗派分野,建立一套契合時代的人間佛教判教體系。面對南傳、北傳、藏傳等多元佛教體系,大師以「佛陀本懷」為核心,主張所有佛法皆出於佛陀,應融通不二,不應相互對立。他提出三大整合原則:一是將佛法現代化,結合解脫道與菩薩道,引導佛教走入當代社會;二是以「超越宗派」的視角統攝各宗派,強調「一佛一切佛、一法一切法」的整體性信仰;三是以「人間佛教」為實踐方向,強調佛法應在人間落實,而非寄託於他方世界。大師的融合觀不僅促進佛教內部的和諧與共生,也為當代佛教發展提供了宏觀視野與實踐基礎,使人間佛教成為全球佛教共同依歸的方向。

看全文

第六章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於1996-1998年間陸續出齊,為將傳統《大藏經》精華化、白話化、現代化之時代巨著。

本篇〈第六章〉深入探討星雲大師如何成功推動佛教現代化,完成一場思想與制度的重大轉型。面對近現代社會的變遷與理性主義衝擊,大師主張佛教必須革新,以回應時代需求。他從青年時代即具備與時俱進的思維,以「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思想,為佛教注入新觀念與新詮釋。大師透過對傳統與現代的深刻理解,強調佛法應兼具超越性與現代性,提出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理論,並在實踐上透過音樂、劇場、科技、教育、媒體等方式,讓佛教走入社會、走向國際。他也重視道場與制度革新,從內容到形式全面革新,樹立現代佛教的新典範。大師的改革,使佛教從「中國模式」邁向「現代模式」,被譽為繼東晉道安後的另一重大轉型推手。

看全文

第七章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澳洲南天寺於1995年10月舉行開光典禮,吸引10萬人潮。

本篇〈第七章〉聚焦於星雲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的思想與實踐,說明其如何讓人間佛教走向全球、落實於各地。大師自出家以來即懷抱國際弘法的願景,秉持佛陀本懷,以和平、平等、互助為核心理念,在世界各地建立道場,推動佛教普世價值。大師強調「地球人」的生命共同體觀念,主張佛教必須「走出去」才能國際化,並透過文化藝術、教育、慈善等多元方式融入當地社會。其「本土化」策略著重去除優越感,主動給予、融入各國文化,讓佛教在地化發展。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則是其理念的實踐平台,遍及五大洲七十餘國。大師以不捨眾生苦的慈悲願力與善巧方便,推動佛教從地域走向全球,使人間佛教成為當代世界宗教的新典範。

看全文

第八章積極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兩岸和平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於2005年11月赴大陸巡迴展演,於杭州劇院演出。

本篇〈第八章〉說明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理念積極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和平發展,展現其悲願與智慧。大師因戰亂離鄉,深知和平可貴,主張佛教能超越政治與地域,以慈悲智慧建立文化與信仰的橋梁。文章分三節說明:第一節回顧大師自1980年代以來推動兩岸佛教交流的具體歷程,包括促成兩岸佛教代表首次同台會議、編纂佛教經典白話版、恢復祖庭、推動佛教藝術文化交流等。第二節聚焦大師以「五和」理念推動兩岸和平,並以三件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為例──1989年率團探親弘法、2002年促成佛指舍利來台、2015年捐贈北齊佛首。第三節則闡述大師弘揚中華文化的理念與實踐,包括創辦華語學校、推動公益信託教育基金、透過藝術與書法與世界結緣,促進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整體而言,大師以文化融合與宗教交流為善巧方便,致力於兩岸和平共榮,其影響深遠,堪稱佛教和平外交的典範。

看全文

第九章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出路和方向

2013年5月,大師在佛陀紀念館觀音殿前向神明一一合十,祈求宗教團結,為台灣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本篇〈第九章〉深入分析星雲大師如何在台灣佛教處於困境之際,勇敢提出改革主張,引領佛教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文章首先回顧1949年前後台灣佛教所面臨的制度混亂、教育薄弱與信仰民俗化問題,指出大師早年透過報刊倡議改革,關注佛教制度、教育、戒律等問題,展現革新的遠見與決心。其後,大師透過創辦佛學院、佛教刊物、青年團體、廣播弘法等方式,實踐人間佛教理念,強化佛教的社會參與與教育功能,並從東南亞訪問中獲得啟發,推動多元化弘法模式。文章亦提及大師以包容精神看待民間信仰,創辦「世界神明聯誼會」,促進宗教和諧。最後透過《貧僧有話要說》中提出的「寧靜革命」、「佛光新戒條」等理念,展現其將佛法生活化、倫理化的智慧。整體而言,本章展現大師為台灣佛教開創一條融合傳統與現代、信仰與社會的嶄新道路。

看全文

第十章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

大師在2000年5月21日主持「菩提眷屬祝賀禮」。

本篇〈第十章〉闡述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精神指導現代人的修行方法,強調「生活即修行」、「修行要修心」,破除修行等同遁世避俗的迷思。本文分三大類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一是「宗教生活的修行」,例舉十六種修行方法,如禪淨共修、五戒菩薩戒會、短期出家修道會等,期許大眾通過共修,增加宗教體驗,提升精神生活;二是「道德生活的修行」,所例舉的六個法門,三好、四給、五和等,都是大師立基傳統,適應現代,為淨化世道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面向社會所推展的運動和思想;三是「生活律儀‧人間生活的修行」,例舉十四種法門,如〈十修歌〉、〈佛教新戒條〉、人間佛教讀書會、每日自課等,以應對生活的各種要求與挑戰、指導身心行儀等為取向,彰顯佛法的實用性。「人間佛教修行法門」雖大致分為三種類別,但法法之間並無層次差別,大眾與哪個法門相應,那個法門就是最好,只要有信心,門門皆可入道,這也正體現了大師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

看全文

星雲大師大事記 (1927~2023年)

本文以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大事記為底本,簡要呈現大師從出家修行到創立佛光山、拓展全球弘法事業的歷程,包含了五個方面:
一、早年經歷與出家因緣
二、來台弘法
三、創建佛光山與全球拓展
四、兩岸佛教文化交流與和平推動
五、榮譽與影響

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