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廖麗珠 摘錄 圖:網路截圖 】
佛光山台北道場監院妙眾法師,於8月26日早課《地藏經.卷中》後開示《佛法真義3》﹤隨喜功德﹥。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願叫「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好做嗎?不好做嗎?隨每一個人原本性格來決定的。《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說:「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勉眾常常參加共修、自己有誦經習慣,即可以知道功德是多大。
所以說隨喜功德,對具有「隨喜讚歎」性格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具備的效益是不需要任何投資資本的,既可以獲得無限的利益。如同經典所說,讀經可以增加自己的般若智慧,只是給人一個歡喜,別人就給我一個溫暖的微笑。我給人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忙,對方給我一句謝謝。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個隨喜功德就像是一顆回力球,打多少力出去就回多少力量回來。所以,讚歎別人多少,其實我獲得的就有多少。隨喜別人多少,就會有多少回到我自己身上。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善性循環。
每次法會結束後,會看到很多信徒都做隨喜功德,不急著走,留下來幫忙收集經書、收拾桌椅、排經書、排桌椅等。這對我們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一次次的累積,為自己種下許多福報,還得到其他師兄、師姐乃至於法師的微笑,開心有這麼多人幫我們收拾善後。各位有沒有發現,你所獲得看到別人的歡喜,你可能比他更歡喜。這就是我們所說非常值得被培養的性格,不論我們做多少,回饋給我們的是乘上N倍的回報。
倘若我們都能夠這樣做,那我們的性格就會越來越歡喜。那麼我們可以給別人的歡喜,也就越來越多。例如,我們有非常小的小朋友,我們未來的儲備青年只有兩歲大,他看到青年在佛堂幫忙打掃,這兩歲娃站都站不穩,但也可以有樣學樣,學著拿著比自己高的掃把掃地。大家看到這樣聰明靈巧的小娃,既開心又歡喜,每個人經過都讚歎這娃。兩歲娃也樂開懷,每次來道場就找那隻掃把要打掃,青年們也都隨喜功德的把掃把留給這位小小娃。
另外還有兩個小朋友,比他大一點點,其中一個拿了一個水桶,另一個去找一條抹布,這兩個小孩觀察過他們可以擦桌子。但是,接水的洗手台太高了,他們就想辦法去找椅子,站在椅子上使用小臉盆裝水,遞給另一個小朋友再倒入水桶,聰明的孩子想盡辦法讓水桶裝滿水。後來又發現,自己無法將抹布擰乾水分,就兩個人一起合力擰乾抹布就可以擦桌子了。做中學,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觀察到,他們沒有人教,人本具天性,就是我們說的「佛性」,他只要去「覺」去發現,做事後面的方法,兩個人就可以解決他們的煩惱。
所以,隨喜去做一件事情,只有讓對方歡喜,還是從歡喜當中去學到更多的般若智慧。你看,他們在五行當中,他們也沒有教我們大人怎麼做。但是,他們已經從行為演繹中,告訴我們「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我已經學習到方法,還能夠教別人。小孩並沒有教我們,而是用演繹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我們在佛門學習到的佛法,需要很用力的去要求我們的孩子,加入兒童班、法會一定要跟我去啦!我們其實不需要這樣的。
孩子只要看到我們自己本身自然演繹出佛法,就是我們的身教。會感受到父母、阿嬤現在不一樣了,不會念我改念佛了!所以,各位這就是隨喜功的。你看,孩子來到這裡,可能因為在家裡常常被念,都是負面的語言,例如,書讀不好,你怎麼那麼笨啦!但他只要來到佛門,師父及師姐們看到他,就是讚歎他:「你好棒喔!這麼年輕就知道要來佛門學習。這麼有福報,這麼有智慧。」遇到第一個開心,第二個歡喜。孩子當然要來佛門,因為他受到的都是讚歎;在家裡都是被念的。我們就有一個小朋友就是這樣,追問常被追問「阿嬤何時要去佛堂?」。只要學校放假,從南部來就要跟著阿嬤來道場幫忙,當小小義工。
所以,學佛度家人並不是難事,而是我們有沒有學到正確的方法去接引我的家人。最好的接引方法是什麼,就是我們學習佛陀「放光」。我們的三業「放光」:眼睛放慈眉之光,不再瞪我的孩子,而以歡喜的微笑讚歎「你很棒!讀書很辛苦,你要加油!」;學佛是來覺悟自己,不是來覺悟別人的。只要我們身口意三業清淨,嘴巴放光讚歎我的孩子,祝福我的孩子;而不是擔憂我的孩子,過去我們都是負面的擔憂自己的孩子,現在要以正向「平安、吉祥」的能量,信任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都能隨手之勞幫助老師及同學,與大家結善緣等,這樣得到我們滿滿正能量的祝福。
所有自己的三業、家人的三業,清淨的三業都跟「源頭」有關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最好的源頭,也就是,帶動啟動的人。例如,需要幫忙的時候,只要有第一個人響應說:「我可以!」,就會有許多人跟著可以幫忙。當第一個人都沒有出現的時候,其他人其實可以也表示「不要!」;就算有人可以幫忙也不敢舉手,這是為什麼呢?心想著,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愛表現、怎麼的…」。所以可以發現許多人並沒有具備這樣的「隨喜功德喔!」;而是害怕別人的眼光。所以,帶動善的循環,我們每一個人就是那個「源頭」。帶動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善的源頭,社會將是一個善性的循環。
最後分享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一個小村落,非常髒亂地上都是垃圾,牆面都是塗鴉,到處是吐痰,居民都很隨興,講話很粗暴。有一個人到東方旅遊時,看到一尊佛像,覺得很莊嚴,就當藝術品帶回社區裝置,覺得美的藝術品,應供社區大家來欣賞,於是就把佛像供俸在公園小亭子裡面,開始打掃周圍環境,增加佛像的莊嚴度。之後,帶來社區一些改變,居民路過感受乾淨莊嚴的佛像,就把再擴大周圍環境清潔。一個帶動一個,看到地上有紙屑就撿乾淨,花草枯萎就幫忙整理好等等,發現整個社區就明亮、乾淨起來了。接著,居民也受到了教育和影響,覺得自己也要乾淨。人跟人在路上遇見就開始打招呼了!如此慢慢帶動,後來還成為美國優質的居住環境。不可思議,這就是隨喜功德,像一個回力球所帶來的善性循環。期許大家一定可以成為啟動「隨喜功德」的源頭。讓我們大家努力,朝著帶動善性的循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