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空法師佛學講座~玄奘大師西行所學對東土之貢獻(下)

依空法師佛學講座~玄奘大師西行所學對東土之貢獻(下)
【人間社 廖麗珠 台北報導】2022-04-11
「玄奘大師是一位非常偉大的高僧!」佛光山台北道場4月10日佛學講座,接續9日講題:「跟著玄奘大師去取經(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讚歎。深入淺出引導近350位信眾,領略玄奘大師27歲西行取經17年,返回長安19年對佛教貢獻的精采人生。另收看 You Tube 線上直播逾2,500次。

玄奘大師生平可歸納為:1-13歲幼年時期;13-27歲洛陽-成都-長安,遍學國內佛學大德;27-28歲西域印度求法期;31-35歲那爛陀寺5年,跟隨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等;36-44歲周遊五印度聖蹟;44歲返唐朝譯經期,奏表呈唐太宗東歸;45-64歲譯經;64歲圓寂。

玄奘大師在印度停留達15年,學遍五印度。所學包括空有二宗大乘教義及《小乘律論》,另對外道《因明》、《聲明》等盡學。因此,對印度語文、民風、文化等認識透徹。復經歷戒賢住世,傳授《瑜伽》等論以及在那爛陀寺獲得的禮遇,並有能力與各部派僧侶及外道辯論等弘教經驗。

「玄奘大師45歲,入城安城,東歸盛況……布經、像而行,珠珮動音……莫不歌詠希有,忘塵遣累,歎其希遇。」所帶回經典數共657部520夾,包含大乘經、上座部經律、大眾部經等;同時帶回金、銀、檀佛像。

玄奘回中國19年時間,埋頭譯經,共完成75部1,335卷,只佔其自印度帶回經典全部的十分之一強而已。依空法師接著說,玄奘在長安弘福寺的譯場規模,包含譯文考證、文體統一、口述筆記、抄寫人。訂定譯經法則,有五不翻。譯經精神令人敬佩。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三人共譯經235部717卷。新舊譯比較,玄奘譯經數量遠超過他們。

依空法師表示,玄奘譯經特色有六:「1.他是中國人;2.遍學五印度,並得戒賢的真傳;3.助譯者皆一時之選;4.得太宗禮重,一切資給及人力物力都無虞缺乏;5.在諸家之後,自然深明諸家之弊而之所補正;6.創立畫一的譯例。」

玄奘所譯經典,其中《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論》、《成唯識論》等,都是法相學的重要論著,也讓法相學在中國大行其道。另,玄奘隨譯隨教,培養一群法相學弟子,如窺基。窺基立大法相門戶,著有《唯識論—論述記樞要》,確立法相宗思想體系。

依空法師總結玄奘大師的人格特質:「體魄健壯、勇猛剛毅、道念堅定,不忘初心、不畏險難,為法忘軀、富貴不能淫,超然名利、博聞強記,《大唐西域記》的奇書、好學廣參,涉獵各派經論、面對生死,從容淡然、一心為法,提放自如。」

依空法師指出,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錄當時新疆與印度各地佛教的流派與其他宗教流布、語言、地理風土之外,還引領19世紀末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卡寧厄姆找到了古印度的鹿野苑、那爛陀寺、菩提迦耶、阿育王大塔、桑奇大塔等佛教遺址。
講座最後,依空法師特別叮嚀,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裡主角是孫悟空,係指心猿驛馬的那顆「心」。而三藏是指經、律、論;唐代玄奘大師精通三藏。所以,《西遊記》中所稱「三藏取經」是誤區,應予還原。

活動照片

  • 投影片1.JPG
  • 投影片3.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