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親子教育論壇


【人間社記者陳秋玉 台北報導】

當校園霸凌事件不斷地傳出,父母對於孩子的就學環境感到憂慮之時,要如何才能避免孩子被欺凌,而有一個健康的學習園地?   
佛光山台北道場4月2日在「2011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親子教育論壇」上,邀請3位佛光山法師,以及13位教育學者專家,以不同主題的觀點,分五個階段深入探討教育的根本與策略,主持人巧妙引題,讓與談人暢所欲言提出建言,帶給500餘位聽眾更深度的省思和見解,可以說過了充實的一天。
如何把「霸凌」消彌於無形?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在「體罰與霸凌」講座上提問?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化解霸凌事件可推行童軍的日行一善,他肯定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校園「零」霸凌。此外,鼓勵城鄉交流,讓孩子取法不同背景的優勢。
吳清基認為,教育是培養人才和競爭力的動源。台灣要厚植軟實力,除了腦力要創新,心胸要寬廣,更要有國際的視野和身體力行的付出,就像麵包大師吳寶春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同時也認為,振興儒家的倫理觀念,有佛法的宗教信仰,讓孩子體悟終生學習的生命教育,此外,節能減碳愛護地球,有「品德、品質、品味」的人生會更祥美。
專題論壇一,由台北道場住持覺元法師主持「如何深耕品德教育」議題,並提出具體深耕教育的因應策略?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林火旺指出,人生的價值就是道德觀;他不認同「身教重於言教的理論」,因為時代的轉變,孩子受資訊的影響既快且深;他認為,「言教」是講道理的哲學思考;每個人都會做錯事,給孩子累積品德教育,是最好的財富。
嘉義大學研究所所長姜得勝說,孔子說:「一日三省吾身」、「『道德』是存活的真正意義」。他認為品德教育應從「公民與道德」的認知做起,他以三世因果來談論,欲收善果,就得現在植樹,把道德的根基建立在「公民與道德」的教育上,才是根本之道。
殷光華老師表示,自己在全國演講過8000多場講座,每一場都是談「孝順」,他認為孝順的孩子不會變壞,霸凌的行為不會發生在孝順孩子的身上,社會教育被媒體扭曲價值觀,所以他非常認同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運動在校園落實。
林火旺說,「能說服自己,才能說服別人」。姜得勝認為,人類是不完美的動物,以有限的生命來實現悟道修德的無限的價值。殷光華則是認為,讓生命無限延伸的方法是多做公益。
專題論壇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提起「教養的迷思」,如何才能與時俱進的因材施教?教育部國教司司長楊昌裕表示,教養的目的與過程,要先樹立目標,他引用孟母三遷的典故來說明,天下父母對養兒育女的苦心,強調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他認為,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有信心,一個人貴在不斷的學習與投入,不要迷失在名校的抉擇上,中等生的孩子道路更為寬廣,允許孩子有冒險與探索的本質。
「幫孩子做許多事情之後,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生活作家游乾桂表示,台灣的教育有太多理性,他常感嘆感性哪裡去了?教育不是把孩子推向醫學院當醫師,而是要有華陀的精神;他說,生活靠一技之長,專業就是寶貝。教育是給孩子擁有寶貴的經驗,只要給孩子立足之地,孩子就不會變壞。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李綢舉出自己二個孩子為例表示,對孩子期望過高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她期盼兒子讀醫科,兒子卻學商;她認為,不要當100分的媽媽,太能幹的父母只會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她說,「女兒因身體疾病之故,數學常考個位數;她經常鼓勵女兒,有一次女兒得知媽媽不會微積分,請教老師用心學習的結果竟考98分的成績,讓她出乎意料。」她呼籲家長給孩子成長空間,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坎坷的人生。
楊昌裕說,沒有紀律就沒有學習,孩子回家有家人的陪伴非常重要。游乾桂以順水推舟的道理說,孩子小時父母養育,等你老時孩子養你。陳李綢說,孩子是家長與老師的橋梁,尊重老師但不干涉教學,以合作關係來愛護孩子。
專題論壇三,人間福報社社長妙開法師提出,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最重要的在於分享與傳承,如何才能「許孩子一個寬闊的未來」?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教授簡楚瑛表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允許孩子利用電腦獲得更多學習的資訊;learning in language . 教孩子做深入閱讀,了解文章意涵才是重點。鼓勵家長放下威權與孩子並進學習,因為自己是孩子的最好老師。
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表示,時代變了,台灣的教育政策令孩子一直在追趕課業,孩子不笨,只是不能理解,這時許孩子一個未來的,就是家長和老師,運用不同方式來教育孩子。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盧蘇偉現身說法指出,自己小時候很笨,國中讀四年,大學考了七年才上榜,一路很辛苦的讀到博士。他說,母親等20年他才成為大學生,這也是他成立文教基金會,幫助孩子的主因。盧蘇偉談到,智商只有72智育發展遲緩的兒子,現在就讀建國中學,兒子有遠大的夢想,還要朝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邁進。他認為,愛的鼓勵不是口號,而是實踐。
簡楚瑛說,情感教育的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非常重要;林文虎說,孩子不是完人,也不是能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成就感和成就的體驗。」盧蘇偉說,不要放棄手中的種子,對孩子的教育是「不要放在亮處與人爭輝,而是做個能照亮暗處的燭光。」
綜合座談」時,楊朝祥指出,教育部希望減輕學生的壓力,呼籲家長給孩子機會體會外在的環境。盧蘇偉說,很多父母輸在不知道與孩子一起成長,適度放手是為了讓孩子體驗成長。對於進入看護所的孩子,盧蘇偉提及,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希望,永遠不可放棄孩子。
聽眾提問,她的孩子被退學,為何愛的教育不能貫穿在孩子的身上?楊昌裕說,教育部的政策是中學社區化。林文虎則說,對於孩子在校問題,可利用網路申訴管道尋求幫助。簡楚瑛說,生活即教育,給孩子自由度,也要有家規的倫理規範。為全民發聲的殷光華提議,品德教育向下紮根,應利用晨光時間,恢復國小「生活與倫理」的教育課程。楊朝祥認為,培養孩子從家庭做起,只要順著孩子的性向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地一片天。
台北道場2011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親子教育論壇,主持人與與談人的精闢演說進行一整天5場次,聽眾對於教育問題提出詢問,讓講座欲罷不能的不斷延長時間。
下周六4月9日下午兩點至四點台北道場「現代醫學專題講座」,將邀請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達夫主講「癌症改變我一生?談癌症及慢性病自然療法」。歡迎民眾前往聆聽。

活動照片

  • 未命名-1.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