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淑鈴(教師分會)
經過昨天日本8.9級大地震的悲慘天災後,今天下午到台北道場六樓聆聽洪蘭教授演講,心情雖然沉重、悲慟,但卻覺得大家共聚一堂的時刻,更值得珍惜,更難能可貴。
洪教授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應在學習有用的東西,而應培養好的人格、情操,正確的社會觀與價價觀,及協助孩子交到好朋友。
教授提及大腦與學習的關係,摘錄大綱如下,與大家分享:
(一)大腦是”用進廢退”的,人們若使用大腦的次數越多,神經就更活化,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越多,大腦的運作速度便會加快,並反應在生活或學習上,讓處理事情或思考與學習的速度增快。
(二)終其一生,大腦均會不停地生長新的神經元,因此,每個孩子均有無限的可能性,亦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實驗證明,”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神經分佈是有差別的,而大腦要增加新的神經連結是要”主動學習”,亦即”學習的動機”是最主要的。由一些學者對孩子玩”電玩”的研究中發現,玩電玩的孩子,作瑞文氏智力測驗,表現較佳,便是最佳證明。
(三)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教養是藝術,不是科學。家庭是孩最早的學習場所,教養的方式會影響孩子,要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除了以身作則,更要多鼓勵少責罵,尊重孩子,孩子便會自重自愛。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的表現跟別的孩子一樣,因為每個孩子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即便是雙胞胎,雖然基因相同但經驗不同,大腦的活化區就不同,長大後個性、成就也就不相同。
(四)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父母給孩子最佳的禮物是:
第一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陪孩子成長,給孩子安全感。
第二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因為閱讀是個工具,能打開知識的大門。閱讀豐富人生,我們可以從閱讀中學到很多前人的經驗,而經驗是促使神經運動的導體。
(五)二十一世紀人們必備的兩大能力:
一是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在華生與福爾摩斯的故事中,我們清楚福爾摩斯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及運用,因此可以快速破案。
洪教授演講時,總是先引述科學數據,進而舉例印證,將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融入講述題材,在幽默風趣的話風下,不少舉例皆引發聽眾哄堂大笑,現場氣氛始終高潮迭起,因此,兩小時演講倏忽而過,讓大家意猶未盡,在洪教授飛快的思考模式和講話速度下,大家得到的是3~4小時的洗禮,滿載而歸的聽眾,皆同讚”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