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耕致富」專題講座~3/18張毅、楊惠姍--講座回顧

【人間社記者 廖麗珠 台北報導】

耕耘琉璃藝術30載,聯手鍛造璀璨世界。從電影的輝煌成就中急流勇退,全心投入琉璃創作,不同的領域,不變的是一樣付出了生命的實踐,呈現出心靈的光華。3月18日晚間,琉璃工房創辦人,同時身兼創意總監與藝術總監的張毅、楊惠姍,出席2016生耕致富專題講座,向1171位聽眾分享一生的堅持:「文化,是我們唯一的路」。

張毅分享與楊惠姍都是從創作中提升,也在心中不斷反思「為什麼要選擇創作?」到現在終於明白,創作的心就是一種慈悲,是「平淡的、看破了卻還想相信的力量!」文化是一種態度、一種信仰、一種內在的價值觀念,也是二人一路以來堅信的內涵。

求學時期的張毅,書包中總藏著刺刀、利刃,覺得那就是生命的象徵,有了它,生命似乎才得以延續。遊走在社會邊緣的少年張毅,隨時可能成為監獄的一員,卻因為閱讀,人生開始轉變。透過大量閱讀,張毅從中深受感動,藉由不斷地寫作抒發壓力,終於懂得在別人的生命經驗裡,可以學習慈悲。

踏上成功嶺,意外面臨被退訓,才明白自己因為異常的血壓偏高,比常人多出16倍的死亡率,張毅說自己的人生是「先知死,後知生」。父母為了救兒子,變賣家產,也只換了3個月的平安。3個月後,血壓依舊無法控制,回診時,醫生一句「醫學不是科學,而是哲學!」使得張毅體悟生的同時也蘊含著死,生命只是生老病死來妝點。

琉璃工房即將邁向而立之年,支持琉璃工房不斷突破、成長的關鍵,就是「學習」。張毅從大量閱讀中學習,對楊惠姍而言,用生命演活劇中的角色就是學習。11年中,楊惠姍演了123部電影,從不計較酬勞,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是成長的契機。

近年來,二人成了追劇一族,以看影片作為彼此共同學習成長的方式。張毅分享電影《索爾之子》,影片以二次大戰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為背景,描述猶太囚犯索爾被迫焚燒同胞屍體,卻執意守護一名男孩的身軀。電影特別之處,在於導演堅持電影不能看起來美麗、不能看起來渲染、不可以讓影片恐怖,片中只有索爾的所見所聞,讓觀眾一起伴隨他經歷這個浩劫。從電影的觀點,看出了導演的慈悲,也帶出了電影中無盡的寬恕。

張毅接著剖析第二部片〈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影片取材於小說《白鯨記》,描述19世紀的美國,當人們發現鯨油可以作為照明和工業用油脂,促成捕鯨船的大肆虐殺,在人與鯨的對抗中,由眼神輝映出對等的殘暴與冷血,最後轉為靈性的昇華,傳遞的其實就是最深刻的慈悲。

再從《小團圓》看張愛玲,《小團圓》多半被評為張愛玲一生最誠實的自白書,書中人物的描寫是極盡的醜陋、坎坷與殘酷,但張愛玲卻能以最真誠的心面對自己的生命,不就是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的最佳詮釋嗎?人生的疑問,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思考著「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有沒有可能成為生命的本質?最終體悟佛法是一切藝術文化的前提,於是開始從各種琉璃藝術中,談佛教内涵。

為了讓琉璃成為品牌、走進世界,經過12年努力才終於在美國South Coast Plaza商場擁有一家以「琉璃」為名,並以中文書寫的旗艦店。2015年於法國巴黎舉行的琉璃巡迴展,選定以佛教為主題,並於巴黎大皇宮展出「無相無無相」系列,獲羅浮宮指定收藏2件琉璃藝術品。

琉璃工房秉持文化的價值觀及對信仰的堅定,讓小小的玻璃成為國際溝通的媒介,一步一腳印,從不斷走出去中,才能知道未來將往哪裡去!

活動照片

  • tnxt2oxvg5sjkmc6aira48nmd.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