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耕致富」專題講座~3/12臺灣大學醫學院--講座回顧

【人間社記者 廖麗珠 台北報導】

「2016年生耕致富現代醫學講座/論壇」突破過去模式,邀請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等共同合辦,並由4所醫學院院長親自為講座規劃主題、邀請講師、廣邀院內師生共襄盛舉,是今年醫學論壇的一大特色。

首場「現代醫學講座/論壇」,陽明大學從「心」出發,由醫學院院長陳維熊主講「醫學『心』知‧莫忘初衷」,陽明附醫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主講「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3月5日上午10時,由陳維熊院長率先開場。篤信佛法的陳院長,見到現場近千名聽眾於周末假期選擇來聆聽醫學新知,歡欣之餘有著更多感恩,因為彼此都健康、平安,才能齊聚一堂,隨即帶領現場聽眾為台南震災罹難者默哀。

2個小時的演講,陳院長以他在大腸直腸外科的專業領域與20多年的行醫經驗,與大眾分享「大腸直腸癌的現況及治療趨勢」與「追尋行醫者初衷與喜悅」。

大腸直腸癌的現況

大腸直腸癌自1983年以來,以每年1萬4千人的速度急速攀升,成為癌症裡的流行疾病,每年約有5千人死於大腸直腸癌,居癌症死亡的第二順位。致癌主要因素有1.飲食:過多的肉類(紅肉、內臟)、脂肪、增加風味的食品添加物等。2.家族基因(體質)遺傳:FAP、癌症家族史、HNPCC。3.潰瘍性大腸炎:反覆發炎,形成癌症病因,如瘜肉問題即是大腸癌的前兆。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可從3方面著手,第一級預防包括:1.飲食:降低致癌物質濃度,增加膳食纖維並降低亞硝酸攝取,每天五蔬果,可以有效預防、改善便秘。2.運動:體重增加導致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增加。規律運動能降低癌症發生率。第二級預防就是斬草除根,切除癌前病灶(瘜肉)。3.篩檢:50歲以後建議每1至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應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檢查方式分有有麻醉無痛或一般大腸鏡檢查、鋇劑攝影等,處理疾病還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效果最佳。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當出現下列4種症狀,就要提高警覺,有可能就是大腸直腸癌的前兆:1.異常體重減輕、2.排便習慣改變、3.反覆腹瀉及便秘,4.血便、排便習慣改變。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醫界目前針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1.外科手術,陳院長1992年自美國哈佛大學學成微創手術回國,首次將腹腔鏡運於手術中,手術過程出血量降低,對病患因手術造成的傷口降至最小。近年則進步到機器人手術,有效降低因人為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2.輔助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鏢靶治療。

過去幾年,當大腸直腸癌轉移至腎臟已無法救治,現在,由於醫療方法日新月異,只要能配合醫囑,還是有存活的機會。

緩和醫病關係

醫病的互信基礎已搖搖欲墜,現今以改善醫病關係為目標,讓協調取代訴訟,陳院長以多年的行醫經驗告訴現場聽眾:「醫病之間關係應該要更好!」

在工作的壓力、制度的制約、生活方式的僵化、人際互信的薄弱等因素形成「醫」害怕糾紛以及「病」仇視醫護的心態。陳院長述說2003年由哈佛醫學院蕭慶倫教授提出的「大陸偏遠農村的醫療巡禮計畫」,在2005年與台大教授何明蓉、國際醫療行動協會合作推動,首次來到一個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地方─南印度的Bylakuppe,為僧院學童義診。這次的義診經驗,激起陳院長「追尋行醫者的初衷與喜悅」的雄心壯志。

行醫者的初衷與喜悅

2008年起,每年暑假,陳院長帶領學生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服務學習計畫,尼泊爾、北印拉達克,中國陝西、四川、馬拉威、菲律賓等地都有他們的身影。在台灣,透過「台東原鄉計畫」,希望結合國內偏鄉醫療資源,與當地醫師推動「原鄉基層醫療實習」,透過陳院長神采飛揚的分享,讓大眾了解參與義工服務的深層意義,其實是讓參與者得到一個學習感恩的機會,並從中體會「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廣」。

賑災救援醫療的過程,就如同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陳院長更強調,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擁有一個對未來的希望!課程結束後才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陳院長主張:「講一百遍醫學倫理,不如一次的『親身體驗』。」常懷感恩的心,很多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面對未來,陳院長不斷期許自己應該為台灣再多一點奉獻:老人共餐計畫、偏遠地區醫學生整合性醫療服務實習、偏鄉課輔天使計畫、小小醫護體驗營等,都是要極力經營的。

最後,陳院長語重心長,希望「讓醫學院的學生能得到親自體驗的感動,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走上醫療之路的初衷」,做為今日講演最後的結束。

「生耕致富現代醫學講座/論壇」下午場,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主講「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她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多年推廣安寧和緩醫療的親身歷程,向現場近千名聽眾分享人生最後都要面對的生死課題。

陳主任主張,「人生無常」是面對生命最深的感受,正因如此,更應該要提早體認人世間沒有不變的事物,此刻最幸福,一切皆感恩,因緣都具足。千古不變的定律是,「人,終將面對死亡的來臨,再多的不捨,還是要學習放下,即便放不下,還是得接受既成的事實。」

如何面對死亡課題,陳主任說:「提早準備,就不會慌。」強調生死教育要從小教起。病人有知的權利,醫者需真誠、委婉告知其病情,真有壞消息,也要讓病人知道,讓病人有時間為善終作準備。

講座最後,陳秀丹暢談既然人生不免一死,「如何善終?」醫療界目前積極推動建立新觀念,即「愛他,讓他好走!」陳主任大力呼籲停止臨終前無效醫療,因為醫療儀器的進步,造成多人好不了、走不掉,背後無數家庭因為龐大的醫療費用而被壓垮。醫療人員及病人家屬都應該了解,病人死亡不代表醫療失敗,要尊重病人自主權及生命品質與尊嚴。陳主任曾與其他夥伴爭取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修正,讓人民保有自然死權益的法律,末期病人除了可以事先選擇不被CPR,不使用維生設備外,原先已施行急救,維生設備還是可以撤除的。強調醫療人員不能當惡魔,妨礙自然死。

最後,陳秀丹主任還不忘提醒現場大眾「預約自己的善終」,由於人生無常,自己最可靠,要認真過每一天,能夠認老、服老,才可以老得身心安適。認清「人生是不斷的取捨」,取是一種本事,捨則是一種哲學,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人生最大的承擔」應該回歸愛的本質,做該做的事,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為結語與大家共勉。

活動照片

  • 1234.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