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耕致富」專題講座~3/9白先勇--講座回顧

「我要向全中國、全球的華人喊話:我們的文化瑰寶崑曲,有多麼了不起,多麼重要、多麼美,我要不斷地向世人傳達『崑曲福音』!」

自詡為崑曲布道家、心繫復興傳統文化的當代文學大師,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資深榮退教授白先勇,3月9日晚間蒞臨佛光山台北道場「2016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論壇」,向1200名聽眾宣揚他的崑曲夢。

白先勇表示,每次崑曲演出,對他而言如同秦俑、商周青銅器、宋朝瓷器的展覽,具有一樣的文化意義。尤其希望年輕人能看到中華民族最美的傳統文化─崑曲之美。「如果這5、600年歷史的劇種,能在21世紀重現光芒,傳統文化一定也可以大放異彩。」

消失的崑曲藝術 磨滅不掉的文化根本

崑曲,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源自崑山,後發展至大江南北,從江南一帶直到北京朝廷,是最流行而通俗的表演藝術,擁有輝煌的歷史,卻在近代逐漸失去光輝。

崑曲影響了白先勇的一生。小時候,他在上海看到梅蘭芳的表演,連續4天演出牡丹亭、遊園驚夢,從此不但忘不了每一幕畫面,更像是在心中埋下一顆崑曲的種子。

39年後再回到上海,意外地又看了一次崑曲演出,令白先勇訝異的是,崑曲在文革10年被禁演,幾乎以為崑曲就此失傳,卻在上海崑劇院見到一場長生殿的演出。劇終時他激動不已、不斷鼓掌,即使人潮散去,鼓動的雙掌仍無法稍停,他的心中湧起一股聲音:「文化不是那麼容易被消磨的,它的根還在那裡…。」

鼓勵青年學子 青春版牡丹亭扮演橋樑

正因一個「這麼了不得的藝術,絕對不能讓它消失」的信念,從2004年開始,白先勇積極推動崑曲,從選角、劇碼、音樂各方面著手,直至完成一齣戲。他希望崑曲能夠到全世界巡演,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族群,因此號召青年走進劇場,看見傳統藝術,希望他們看了以後產生新的觀點,也許更能親近傳統文化。

白先勇認為,培養大學生學會欣賞崑曲是最合適的,一來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較高,二來崑曲內容需要若干的文化背景,才有能力欣賞。曾有人提問,現代大學生都看慣好萊塢大片,崑曲的節奏緩慢,表現愛情的方式也那麼含蓄,大學生能夠接受嗎?他很有信心的回答:「崑曲那麼美,大學生一定能夠接受。」

10多年的時間,牡丹亭演出270多場,跑遍全世界;在海外巡演時,還前進歐美各大學,首演選在UC Berkley,女主角在燈光下現身,氣勢震懾全場,閉幕後更獲得滿堂采,觀眾用力鼓掌久久不散,此時他的心才定了下來。

致力崑曲傳承 開設課程吸引師生

悠悠十年,演員都30多歲了,白先勇說,生旦淨末丑讓他們付出青春,卻吸收了豐富的舞台經驗。崑曲,其實是無數嚴謹訓練的呈現,同一個段落,演員可能必須被訓練30多次,老師才點頭通過。崑曲是歌、舞、劇三位一體的融合,需要文學、音樂、表演和身段多方面搭配,才能成就一段崑曲的演出。

不僅要帶領崑曲走向世界舞台,「傳承」更是白先勇十年來努力不懈的主因。除了舞台演出,更廣設課程、招募年輕學子,他常常帶劇團去北師大表演,因為那裡有許多未來的老師,只要有老師喜歡,就會帶著學生欣賞,如此崑曲便能順勢傳承下去,白先勇堅信,崑曲必定會有枝繁葉茂的一天!

活動照片

  • Speech20160309-Bai (45).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